2025高考精选素材11月每周时事素材(3)

教育   2024-11-26 15:09   广东  





关注语文设为星标,每天都能收到文章,点上面蓝色文语文关注

‍‍‍2024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4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点击:
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4年3月7日-6月6日
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每天三分钟,素材积累很轻松”

名句指路


名句: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

出处:《人民日报》

适用主题:理想、坚韧、青年奋斗



事事关心

【一】

【11月12日下午,知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全网发布阔别三年多的第一条视频,不到半小时#李子柒回归#登上热搜第一,随后其又发布了第二条视频,目前仍有多个相关微博热搜在榜。除了微博,李子柒的内容同时分发在多个平台,也相应登上了站内热搜,全网霸屏。】


李子柒,当一个女孩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河南卫视

暌违三年,如此高潮的市场流量反馈,令人不禁好奇,为何李子柒不可替代?她有什么魔力?

首先是精品化的内容呈现。

李子柒的视频以其精致的画面、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

她的视频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而是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钻研。她更新不多,一月一更甚至几月一更,每个视频都在十分钟以上,每一帧都如同艺术品般精致生动,从清晨的阳光到夜晚的星光,李子柒用独特的视角和镜头捕捉生活的点滴之美。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内容质量的严格把控,使得她的作品远超出了一般网络内容的范畴,呈现出纪录片的质感,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是别出心裁的文化表达。

李子柒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她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符号,塑造出鲜明的文化识别性。

她的内容通常围绕田园生活、传统技艺以及生态美学展开,崇尚的慢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快速节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自然的归属感和对传统手艺的追求,恰恰是当代社会普遍缺失的精神食粮。

在她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元素的完美融合。她不仅仅是在展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自信。

关键在诗意生活的全球共鸣。

李子柒的视频含有被全球网友广泛认同的情感需求和价值理念,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天然美食的青睐等。

她的视频具有打动人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力量,满足了人们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在全球文化交融的今天,李子柒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回归自我的可能,她的作品像音乐一样无国界流淌,让人从物质的追求中抽离,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也离不开传播手段的创新运用。

李子柒的视频在应对“文化折扣”方面表现出色。

她的视频往往少有旁白和解说,方言对话也没有字幕翻译,但凭借直观生动的画面,巧妙地消解了跨文化传播中文字差异形成的障碍,使得作品在国际传播中更顺畅无阻。

这种恰当的国际传播渠道和视觉呈现方式,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李子柒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的自信和传播并不需要依赖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可以通过细腻的、生活化的视角来实现。

“她的视频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生动展示。”


李子柒回归,一个更纯粹的短视频赛道会到来吗

新京报快评

在日趋健忘的移动互联时代,李子柒的“王者归来”引人关注,也颇为罕见。因为现在太多网红都是流星般崛起又转瞬即逝,一旦因各种原因消失,再复出也难有热度。

而李子柒的此次“震撼”回归,可以说是打破了这些“常规”,既显示出李子柒当初给公众印象之深刻,也反映出在李子柒之后,市场上一直没有诞生出一个足够重量级的替代者,所谓“断更三年,李子柒将赛道拱手相让了三年。但依然只有一个李子柒。”

李子柒的爆发式回归为行业赛道内的诸多“李子柒之问”再添一问。李子柒断更三年间,行业间也曾涌现出大量李子柒的模仿者,但最终还是没有被市场筛选出一个李子柒的继任者。比如像曾红极一时的“张同学”,今天也无人再提起,再比如塌房的“雨姐”等,这其实也反证出“李子柒现象”的不一般处。

李子柒当年的出现,以内容创新领行业风气之先,在今天看就是巨大的时间优势,而后来者则要对抗受众的审美疲劳。短视频生态正在不断变化,用户喜好的更新速度加快,乡村题材短视频风格同质化明显。要在已有的成熟模式上再创新,难度越来越高。

很多创作者在这一赛道上缺乏突破性创新,最终在“跟风”中迷失。有的创作者还陷入深刻的矛盾中,他们的作品美则美矣,但却将田园生活简单“美化”或“消费化”,也有人为了流量与热度“卖惨”,以至失去用户的信赖。

然而从这个角度讲,尽管李子柒的复出获得了超量关注,其也要面对一样的审美疲劳,还要面对三年间受众品位的巨大变化。过去的李子柒也是复出李子柒的最大对手,如果李子柒不能超越自己,今天的热度未必能够持续。

环视当下乡村题材短视频创作领域,实际上一直没有出现一个与李子柒类似优秀的创作者。李子柒的视频风格独树一帜,将诗意的田园生活、传统工艺、美学拍摄融为一体,这背后与李子柒本人成长于乡村的真实生活经历与故事背景相关,再加上其独特的个人气质,各种因素叠加,李子柒得以形成强烈的个人品牌。

退一步说,即便有实力雄厚的机构可以做到这种复制,也要面临巨大的机会成本,因为李子柒当年成功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动机,更多是以爱好驱动,一步一步顺其自然走向成功,及至后来市场的深度介入反而引发李子柒的隐退。个人难以模仿,机构急功近利,是“李子柒第二”一直没有出现的重要原因。

培养李子柒肯定不如拍短剧来钱快,但李子柒所处行业赛道的价值却远超短期商业利益,值得投入。

李子柒的作品向中国用户展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乡村印象,反映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与乡村发展的活力。同时,李子柒的视频还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使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的田园生活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国家级的文化传播效果。

这次复出中,李子柒的新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从乡村田园到非遗,这实际上已经是李子柒挑战自我的新尝试。

蓄力三年之后,李子柒还有大量的类似突破自我,同时也是引领拓展行业赛道的新尝试值得挑战。比如传统文化短视频与商业的融合,深度、有内涵的内容的持续输出,商业化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诗意、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与真实乡村关系的处理等,一旦在这些创作领域实现突破,整个行业前景必将获得极大拓展。


李子柒回归:温暖而有力

荔枝锐评

三年归来,李子柒的影响力依旧惊人,回归后的首条视频,发布5小时内播放量破亿。据悉,在停更的三年里,李子柒并没有停下脚步。在这期间,她拜访了众多非遗文化传承人,学艺、对谈、研究民俗文化。同时,她也在利用自身影响力,为他人助力,譬如曾帮内蒙古农民采买优质有机肥料;给某村子里的手工厂提建议,使古树柿饼的设计包装焕然一新,从滞销变成了脱销。这些经历可以看作她在“沉淀”,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为自己赋能,为回归做准备。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古老的手工艺在她的镜头下重获新生。这次回归,她带来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的视频,从漆器的选材、制作工艺的展示,到成品所蕴含的文化韵味,每一个画面都彰显出她对这一古老技艺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传统漆器在能工巧匠手中诞生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千年文化传承的厚重。她向粉丝展现出的依然是那份熟悉的 “精工细作”,那种对品质的追求。她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再次向观众传递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深受喜爱,源于她所创作的内容,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更是一种与观众情感的交流。乡村生活是她视频的重要呈现内容:清晨,阳光洒在古朴的小院里,在鸡鸣声中开始新的一天,生火做饭、喂鸡喂鸭;农作物随着季节变换,播种、耕耘、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她以细腻、生动的形式,将这些元素一一呈现给观众。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生活中,她的视频让大家感受到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与安静,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式传统生活的意趣和内涵。

李子柒的回归不仅仅是一次个人创作的重启,更是一次对网络内容生态的积极引导。当年她的横空出世,引来了一股巨大的“李子柒模仿潮”。在她的引领下,众多主播纷纷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行列中,涌现出了一批以“做工精良、深耕传统”为特色的主播。李子柒的成功,让网友也让市场看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盲目追逐那些稍纵即逝的热点和潮流,静下心来,靠着对内容的精心制作和坚韧执着的精神,依然能够深深地打动粉丝,在网络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如今,这些受到李子柒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主播们,以及他们所创作的内容,已然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文化风潮,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化生态,也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李子柒的回归,是一次温暖而有力的回归。她的回归,无疑将为网络内容生态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探寻文化传承的新机遇,引导网络文化生态趋向更加多元的方向。接下来,期待她能够继续创作更多优质内容,既为文化传承献力,也为粉丝带去更多的美好与共鸣。


李子柒火爆归来,坚守内容创作的“长期主义”

红辣椒评论

在其停更三年间,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众多聚焦传统文化与田园生活的博主涌现,市场渐趋饱和。网友调侃“一个李子柒倒下了,千千万万个李子柒站起来了”,也对她能否保有优势持观望态度。如今她回归,于自身是重立招牌,于行业则是一记警钟。在信息繁杂、娱乐至上的当下,内容同质化严重,真正能打动观众、引发共鸣的内容才是长久吸睛的关键。

而李子柒能在三年停更后依然脱颖而出,核心是她在内容创作的深度与质感上坚守的“长期主义”。

从制作层面看,在这个短视频大量涌现且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的时代,很多创作者为了追求一时的流量和热度,往往选择走捷径,粗制滥造、急于求成,使得同质化的短视频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然而,李子柒却始终秉持着难能可贵的“长期主义”精神,其新发布的两条视频,分别展示了大漆工艺和梦想中的森林衣帽间。视频画面、构图、色彩、音乐都一如既往经过了精心打磨,与多数粗制滥造的同质化短视频形成鲜明对比。她因高品质内容吸引观众,才能在上线后迅速引发关注和喜爱。

而在内容深度上,她始终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美好情感的传递。即使时隔三年,观众仍能从其视频中感受到她长期沉淀的真挚情感。新作延续了她特有的“柒式”治愈风格,视频中,她为奶奶亲手制作的漆器衣柜,绘有金色麒麟图案,寓意“紫气东来”、吉祥长寿,这恰恰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点。在她的作品里,古老的农耕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记载,也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品,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和具体的劳作过程,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子柒的回归既有力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促使人们反思现代生活方式。她的田园故事,承载的不仅是视频内容,更是人们对简单充实生活的向往,激励着我们珍视身边点滴。凭借独有的深度与质感,李子柒定将续写传奇,也为短视频行业指明方向:在当下,唯有深度、质感与共鸣兼具的内容,方能长久抓住观众目光。


【二】

【近日,湖南怀化一位网名为“发型师晓华”的女发型师在网络上爆火。视频中,理发店内没有豪华装修,女发型师穿着朴素,仔细聆听顾客的要求,严格按照顾客意愿,不仅能理解“剪短一点”“稍微修一下”这些常见的需求,还能完美把握顾客所要求的“氛围感”。精湛的技术和实惠的价格深受大众喜爱,被网友称为“人民的理发师”。在“发型师晓华”的直播间里,甚至能看到不少挂着花里胡哨头衔的Tony们在线学习。】


理发行业需要更多“晓华”
红辣椒评论

大众对“发型师晓华”的追捧并非没有原因,这背后是人们对当今理发店的无奈:选择一个靠谱的理发店、一个值得信赖的理发师,剪一个满意的发型,看似简单的心愿却是不少人的困扰与烦恼。

如今,不少理发店往往比较重视外在和形式——门面装修追求高大上;五六十平米的理发室里,理发师们戴着对讲机、顶着五颜六色的发型,按“首席”到“助理”划分层次。然而,顾客掏了高昂的费用,却常常难以换来一个满意的发型。理发过程中,理发师催促顾客办卡更是常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型师晓华”的理发过程简单干脆,没有华丽的外表、浮夸的词藻和滔滔不绝的推销,而是扎实的技术和过硬的审美。

当然,“发型师晓华”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从学徒到如今被人追捧的“大神”,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不断学习新技术,理解顾客的需求,甚至为顾客量身打造最适合的发型。这也是为什么,“发型师晓华”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甚至有人不远千里前来理发。

理发行业需要更多的“发型师晓华”。对于众多理发店和“Tony老师”来说,与其把精力花在装修和包装上,不如将重点放在技术提高、聆听顾客需求、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上,这才是理发店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理发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理发行业的“内卷”,应体现在如何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唯有练好“内功”,才能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赢得他们的信任。


理发师晓华爆火,也是一种社会情绪表达

光明日报

有人说李晓华这次爆火是因为“理发店总监太多”。看似是一句调侃,实则是抱怨,说的正是长期以来普通人在理发时备受煎熬的微妙心理。普通人面对手艺不精,听不懂需求的理发师,最多就是“这次算了”和“下次避雷”,晓华用“理发手艺”和“听懂需求”,证明了靠谱的理发师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和态度,她的成功也鼓励了每一个人在职业中要有自我要求。

令人遗憾的是,这本来应是理发行业的基本要求。很多理发店只注重店面的“高大上”,却缺乏对顾客的理解和尊重,而晓华的成功在于她尊重每一位顾客的独特需求,专注于适合个人风格的发型,这种接地气的服务风格对抗的正是普通人不愉快的剪发回忆。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晓华的爆红不只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达。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理发师晓华的这次爆火,还是此前说媒“王婆”的走红,折射出来的都是大众对于“反标准化”的需求,二人的走红都证明了贴近生活、尊重个体才能更容易触及人们内心,赢得持久的好感。

李晓华走红后,不少人“闻名”而来,甚至夸张到凌晨就有人排队拿号。她也带火了周边的生意,不仅当地文旅部门到场宣传特产,理发店前也出现了特色美食街。网友戏称李晓华的店为“怀化5A级风景区”。李晓华的走红后文旅部门的及时宣传也为各地文旅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怀化理发师晓华、开封“王婆”都体现了人们对“真实”、地方特色和个性化体验的渴望。文旅行业想要长久发展,不妨从人们真实的旅游需求着手,让游客不仅享受到内容,更要感受到舒服和便利,为游客提供更加持久的情感链接。


“晓华”怎么赢的“tony老师”?

人民日报评论

“伺候”过头发的人,“连眼神都变得自信了”。湖南怀化“靓点”理发店理发师“晓华”(真名李静),善于解读和满足顾客剪发需求,受到众多好评。不少网友涌入其视频账号直播间,申请“全国巡剪”。

“听得懂话的理发师,终于出现了”。网友的调侃,既是对用心服务的肯定,也透露了“苦tony老师久矣”的无奈。现实中,一些理发店或是推销产品,或是忽悠充值,不仅套路多,而且消费高。对于顾客具体的理发需求,常常置若罔闻。

由此来看,李静的走红,其实反映了顾客的心声:作为理发师,最基本的是有一手贴合大众审美的剪发真功夫;最需要的则是真诚沟通,学会主动了解顾客喜欢、适合什么样的发型,做到恰到好处的“拿捏”。

不只是理发师,还有足疗师、健身教练……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普通劳动者,他们善于钻研、勤于付出、勇于创新,以匠心妙手,打磨过硬本领,练就一技之长。期待更多有精湛技艺、懂贴心服务的“晓华”涌现。他们的工作值得被看见,他们的努力值得被认可。


新华社记者体验“最懂你”的理发师,

剪完以后:“嘴角有点难压了”!

新华每日电讯

日前,新华社记者胡函博来到发型师晓华的店里全程体验了一次“最懂你”的服务。

“晓华姐剪头发,就是你感觉她没怎么剪,但她又确确实实给你剪了,而且特别的自然。”就像刚才我说我是一个记者,我有出镜的需求,需要大方得体,然后她就真的做到了大方得体哈哈,我现在我感觉我这个嘴角有点难压了。

晓华姐的话语也很真诚:“其实这11年啊,与其说是我给顾客剪头发,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剪头发,因为通过不断真诚地沟通,每一位顾客告诉我他的需求之后,我再通过不断地改进,时间慢慢积累,才变成我现在这样。”

李晓华介绍自己的丈夫是一名理发师,由于店里的生意经常忙不过来。为了帮忙,她便自学了剪发手艺,“我老公没有时间教我,我自己学的,剪多了我就会了。”

今年2月22日,李晓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第一条为顾客理发的视频,此后八个多月的时间里,她连续发布了398个视频。直到今年10月份,被网友关注到,于是走红网络。

对于自己的走红,李晓华回应说:“很多人夸我技术好,夸我听得懂顾客的话,其实只是我失误比较少。如果失误变多,也请大家多多包容。对于大家希望我能‘全国巡剪’,我现在还不够资格,以后能力提升了会考虑。”

李晓华的走红,带火了周边的生意,不仅当地文旅部门到现场宣传特产,理发店前也出现了特色美食街。网友戏称李晓华的店为“怀化5A级景区”。

有媒体评论好好理个发不该那么难,李晓华的“出圈”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折射出大家对“无套路理发”的期待。李晓华的“流量密码”之一就是回归主职主业,用心对待顾客,这也是朴素的经营之道。真诚才是“必杀技”,期待越来越多的“李晓华”出现在你我身边。




时时在线


不能沦为被短视频消耗的“人肉电池”

跟几个朋友聊“信息超载症”这个话题,聊着聊着,都被自己身上平常浑然不觉、却极易谋杀时间的习惯吓着了:收藏了很多长文章却很少阅读,本来读某文却很容易随链接跳到其他信息,拿起手机做某事很快被信息吸引最后忘记要做啥,睡前刷视频刷着刷着一两小时就过去了,对某件事本有判断,但信息看多了就没主见了。数据囤积,远超我们大脑能处理的信息,让我们不断在焦点中转移,寻找多样性和刺激性信息,严重损害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夺走了支撑我们耐心和长时关注的“深度注意力”。我们是信息巨人,却可能变成知识侏儒!

前段时间一个校园媒体采访我,让我给大学新生一些建议,我特别提到了一点:不能被坏习惯吃掉自己的时间,不能把大一的“自由松弛”当成对前十几年苦读“心安理得的报偿”,最终让金子般宝贵的时间沦为“垃圾时间”。上课别打开手机和电脑,多与老师眼神交流,睡前和早起的时间都不要看手机,身边随时带一本书,培养读书的专注和自律。到图书馆坐冷板凳读经典,不必追逐热点,不要觉得“几天不上网”就落伍了。如果没有这种自律,自身缺乏一种求知的主动性,很容易被手机上永远刷不完的、迎合你弱点所推送的信息流支配,欺骗你的大脑让你“开心”到停不下来,谋杀了你的时间,然后给你留下一片空虚。

技术驯化着人们的大脑,自律强大如诺奖得主莫言,都常常被算法魔法所打败,他在一次受访时反思:每次刷完短视频都会批评自己,为何又耗费了一小时在大部分并无深度的内容上?主动去翻开书籍,是帮我们抵抗浮躁、舒缓焦虑的有效途径。

说到焦虑,想起哲学教授刘擎在一个访谈中提到的“喜欢独处又迷恋信息,是年轻人的存在性焦虑”,戳中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焦虑痛点,他说:年轻人一面喜欢独处,一面又热衷于获取信息,担心自己out了,这是存在性焦虑的一个征兆。信息茧房给在困惑时代的人提供了一种虚假的解决。这是算法造成的,它把你喜欢的同类的东西喂送给你,一直滑下去,一个接一个,让人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是以世界的部落化为代价的。必须从同质信息的迷恋和娱乐围猎中跳出来,主动去搜索与探索,走出独处的茧房,我们才能获得新知。

是的,这种“主动性”非常重要,一个学者将抑郁定义为“主动性的丧失”,失去主动性,精神就被“种种袭来的无力感”所支配。信息也是如此,没有主动性去寻找、获得、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也会在喂养中陷入严重的信息抑郁与焦虑状态。批判性思维,就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主动性。

是的,我们的注意力正被泛滥的信息所吞噬。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提到一个可怕的数字:研究者说,仅2008年一年,美国人消费的信息就达到了3.6泽字节。泽字节是多少?它等于一个千的七次方字节。千的七次方是多少?即10的21次方字节,也就是十亿千兆字节再乘以1000。一部《战争与和平》的电子版放到Kindle上所占空间大小是2MB,一泽字节相当于5ד10的14次方”部《战争与和平》。——这还是2008年时的情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自媒体高度活跃的当下中国,这个数字可能更不可思议。读懂了“泽字节”,算一算平均分配到每人每天所消费的信息,就知道我们宝贵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你每天的手机电量,生命电量,很多都这样被消耗。

哪是你在消费信息,分明是信息在消费你,吸引你的注意力,谋杀你的时间,占据你的内存,损害你的思考能力。信息与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是滋养你的东西,让你越来越厚重,而信息是消耗你的东西,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最后都折算成别人所收割的流量,你除了患上信息肥胖症外别无所得,用非常简单的娱乐来打发无聊,但之后仍然无聊。知识的习得,能开阔你的视野并支撑你的输出,而高度同质化碎片化的信息方式,则让人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什么是知识?知识本身即是对信息的萃取、筛选和过滤,是一个对信息复杂的专业过滤系统,通过对信息做减法从而获取知识,让我们免于被无用信息占据内存。

1934年,诗人艾略特在一首名为《岩石》的诗中发出灵魂三问:我们在生存中失掉的生活在哪里?我们在知识中失掉的智慧在哪里?我们在信息中失掉的知识在哪里?——尤其是最后一问,直击困于信息过载茧房中现代人的软肋,怎么才能将人们从信息海洋、信息垃圾、分析瘫痪中拯救出来,走出信息肥胖却知识贫瘠的存在焦虑。

第一,需要我们主动去搜索,而不是习惯被推送、被喂养、被收割。记得有一次讲座,讲座交流环节中有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很多社交平台过于娱乐化,满眼明星八卦,这个遛狗,那个牵手,这个出轨,那个恋爱,面对这种信息环境我们该怎么办?我反问了她三个问题:其一,为什么我的社交媒体首页很少看到这类信息?其二,其实网络信息很多元,有很多严肃新闻和专业内容,你自己有没有尝试主动去获取,而非等着被喂养。其三,你不仅是信息消费者,其实也应是一个内容生产者,你为改变你所批判的不良信息环境做过什么努力,写过几篇严肃的评论?

经典书籍不仅提供内容,更应能鼓励一种“身体前倾”姿态(而不是等着被喂养的后躺姿态),主动到图书馆里去搜索和探寻,发现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知识。

第二,需要我们摆脱娱乐装置的依赖,提高枯燥耐受能力,才能获得新知。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谈到,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的能力。人们热爱爆梗、段子、金句、笑点、生动、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信息所喂养,学习感官已经钝化,进入不了越过枯燥门槛而深度学习的境界。成为社会背景音的短视频,就是以让你“快乐”的方式吃掉你的时间和大脑,让你的身体瘫成一团,也瘫痪了你的自控力,完全停不下来。强大的自律能力,就是抗拒那些“廉价快乐”的能力。

麦克卢汉曾预言,工具延伸了人哪一方面的能力,人的那些方面就必然会变得麻木——这是一个让尴尬的现实,媒介延伸着人的肢体,也是一种“截肢”。据说,伦敦出租车是否应该配备车载GPS定位系统存在争议,后来就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发现,配有定位系统的司机对伦敦的空间记忆力急剧下降。学习和求知也是如此,娱乐信息的装置上瘾中,求知器官逐渐退化。

第三,与优质的专业内容生产者和知识生态保持连接。克伦威尔说,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攀登得比他不知道的地方要高。这个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中,优质内容依然是稀缺品,被何种内容“熏陶”,读什么样的书,获得几流的知识,决定了我们有几流的视野。为什么有些角落少有人到达,却能被很多人看见?一家媒体的这段知识宣言很有感染力:那些先走进大山的人,让更多人走进大山;那些“复活”传统的人,让更多人“重识”传统;那些先抵达远方的人,让更多人“好奇”远方。世界那么大,这些先去发现的人,能让更多人看见。知识生产和传播,就是“先行者”与“跟随者”生生不息的往返流转。

人不是供电子媒介所消耗“人肉电池”,而是一根思想的芦苇,主动去寻找,用生命的力量汲取阳光雨露。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归作者!

投稿:160280748@qq.com;  商务:QQ160280748

欢迎关注语文日刊公众号yuwenrika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华附试题作文(shitizuowen )


语文日刊
若临时停更,请访问备用号:语文月刊(id: yuwenxuexiao) 华附试题作文(shitizuowen) 语文试题作文(stzuowe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