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觅古街巷丨大德路话归德门

政务   2024-10-18 12:06   广东  


地名,是每个城市的地理印记和人文烙印。


越秀区作为广州建城2200多年来的城市中心,古街巷的名字自然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


不妨带上《游觅越秀古街巷》这本宝藏书,漫步在越秀的古街巷中,感受广州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体验不同于现代都市气氛的宁静与古朴。


本期将走进大德路,了解其路名改为“大德”的故事。


此外,10月18日晚,将邀请非遗策展人徐嘉莉做客直播间,和我们聊聊越秀古街巷与非遗文化的故事。敬请留意!


归德门石额尚在,

皇朝专制已成烟。

草堂秋涧先贤杳,

一炷清香敬上天。


此诗咏的是大德路上的一段典故。广州大德路东起广州起义路,西至人民中路,中间与解放中路、海珠中路相交。20世纪60、70年代,为了纪念救火烈士向秀丽,此路西边所连的下九路、上九路改名秀丽二路、秀丽一路,所以大德路顺延改名秀丽三路。直至1981年才复名大德路。


大德路原是明、清两代广州城南城墙西半段的所在地。民国建立后,城市建设不断发展。1921年,刚成立的广州市政府决定拆墙建路。南城墙西半段拆平建起马路后,因有归德门而改名大德路。归德门是明初洪武七年(1374)广州扩建城墙时新开的8个城门之一,位于今大德路与解放中路相交处。广州城的城门口本来都有门名石额,但拆城墙后只有归德门的石额留存至今,今藏于广州博物馆。该额高99厘米、宽163厘米,于洪武七年由广东卫都指挥使聂纬、指挥使胡通、佥事杨璟同立。


归德门(历史画)


归德门南面跨濠有归德桥,是明代永乐年间所建。归德桥东边曾有一座知名建筑秋涧草堂,是南海人陈英所建造。陈英,字廷佐,学识广博,四处游学后回广州隐居讲学,收了不少学生。明代初期他建秋涧草堂时,广州还未扩建南城。草堂在城外,地近4条山涧交汇处,园中花木扶疏,奇石峥嵘。陈英主张“慎独” 为修身之要,人称“秋涧先生”。陈英之子陈则,官至御史,为官忠正,曾重修秋涧草堂。秋涧先生最得意之处是曾收了黄佐为徒,黄佐后成大学者。《乾隆广州府志》记秋涧先生陈英处,说“香山黄佐为英高弟”,这事却鲜为人知。


廖宗怡 绘


黄佐十岁拜秋涧先生为师。在求学期间,黄佐博览群书,每有心得便做笔记,后来汇编成册,取名《漱芳录》,后来又写成《志学铭》,表达了人生志向。黄佐对“慎独” 有独特的见解,可惜,在他功成名就之时,秋涧先生已骑鹤归西。


回头再说归德门。归德之意是天下归心于德,寓意很好。有人问建成马路时既因归德门而改名,为什么不叫归德路呢?市井中人说,此因广州话“归” 与“龟” 同音,名字叫阿德的广州人都会被人改花名(诨名)为“龟公德”,所以马路不便称为“归德”,便改为“大德”了。


直播预告


广州越秀有段古

跟着非遗策展人《游觅越秀古街巷》


   直播时间   


10月18日(周五)

19:30-21:30


   直播观看方式   


↓ 可点击预约收看 ↓



   嘉宾介绍   


徐嘉莉

徐嘉莉,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方向)硕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研究方法硕士。在广州市海珠区土生土长的她,热爱岭南文化。曾在英国参与三个英国华人口述历史项目。回国后主要从事非遗及文化类项目的研究与策展。


  书籍介绍  



越秀是广州的中心城区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荟萃和浓缩了广府文化精华的古老城区。街巷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从城市街巷的视角,以越秀区的一个个地点为坐标,从历史、风物、人物和民俗四个主题板块,讲述越秀区街巷的故事,在故事中串起岭南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展现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风貌气质。









源:《游觅越秀古街巷》、“广东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何韵虹
校对:蒋锦彤
责编:刘思铭
编审:詹苹苹

广州越秀发布
发布越秀区政府权威资讯,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分享特色文娱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