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觅古街巷丨北京路为何曾名“双门底”?

政务   2024-10-19 16:59   广东  




地名,是每个城市的地理印记和人文烙印。


越秀区作为广州建城2200多年来的城市中心,古街巷的名字自然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


不妨带上《游觅越秀古街巷》这本宝藏书,漫步在越秀的古街巷中,感受广州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体验不同于现代都市气氛的宁静与古朴。


上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大德路”的历史(游觅古街巷丨大德路话归德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路,了解“双门底”的故事。


相传

 广州有个“双门底卖猫” 的故事

 说的是晚清时双门底有个花市

有人在花市上卖古董、字画

有一次, 一个文人正在摆卖自己画的老虎

谁知一位逛花市的小孩来到档口前

大叫一声:“哗,这么大的猫!”

一时引得全场大笑


从此

 广州市井中人用“双门底卖猫” 一语

代替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的俗语

双门底在何处?

就是今北京路靠近西湖路口一带

双门底的来历,真是说来话长



北京路中段一带曾被称为“双门底”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秦南海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一带建任嚣城,今认为这是广州建城之始。


赵佗约于公元前204年建南越国(该朝有93年历史),其王城就在今北京路北段广东省财政厅门前一带。三国时,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迁至番禺(古广州名),扩大赵佗城,世称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至海边的大道,即今北京路中段。吴黄武五年(226),始有广州的设置。 


唐天祐三年(906),权倾岭南的清海节度使刘隐扩大南城,命人凿低南门两侧的番山、禺山,在南门上建清海军楼,登楼览胜,羊城景色可尽收眼底。这幢高楼,正是与“双门底” 之名有关。五代时梁贞明三年(917),刘隐之弟刘岩在岭南割据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大汉”,史称南汉。刘岩定都广州城,改名兴王府。他再把清海军楼改建,人称“双阙”,并扩宽楼南面两边道路,发展商业,路南直达今大南路附近(时为海边)。宋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后,把广州城向南拓展至江边。淳祐四年(1244),把“双阙” 大规模改建,建成楼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三丈二尺,上为楼,下为两个并列的大门,俗称“双门”,从此今北京路中段一带有了“双门底” 的名称。 


当时广州城内的商业中心就在双门底一带,约以今西湖路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双门底下街,下街延伸至今文明路口稍南的位置,有城门楼名“大南门”(后来门楼南面位置开马路,便称为大南路)。



双门楼曾是羊城的权威报时楼




元、明、清三代,双门楼皆是羊城的权威报时楼


元延祐三年(1316),广州冶铸工匠冼运行等人制作报时器“铜壶滴漏” 放于楼上,白天悬挂时辰牌,晚上击柝打更,百姓称便。清顺治十年(1653),官府把双门楼改建,命名为“拱北楼”。但其楼的双门不变,双门底的商业更为热闹,而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著名。这里的壁鱼堂、汲古堂等书店和曾宗周朱墨店、刘中山笔店, 引得骚人墨客常常驻足。有一年官方考试, 作文更以“双门底卖书坊” 为题目,可知书肆之盛。


今北京路上的铜壶滴漏


咸丰七年(1857),英国侵略军的炮火把拱北楼击毁。咸丰十一年(1861),拱北楼修复,同治三年(1864)再重修。直到民国拆城墙筑马路时,拱北楼才被拆掉。清代道光年间起,每到华光神诞时,民间便在双门底举办庙会,设坛诵经,打“保境安民醮”。


街上搭起宽敞的篾棚,外涂饰五色花鸟虫鱼,下面以布幔承衬。还张灯结彩,陈列名花珍果、珠玉古玩,又搭彩轩,轩中奏八音,以演戏为压轴。红男绿女于辉煌灯光下摩肩接踵,流连忘返。


今西湖花市


清代时,今北京路地段由北至南依次为宣南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双门底的花市除夕摆在藩署前也越来越旺,逐渐形成广州人除夕行花街的习俗。清代《南海县志》 说:“花市在藩署前(按即双门底),灯月交辉,花香袭人”。张心泰《粤游小记》说:“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



从“永清街”“永汉路”到“北京路”




民国初期,广州城商业大发展,城墙已令交通不便,故有拆城之议。


1913年,广东省政府设工务司策划拆广州城墙筑马路。1918年10月,广东省政府在育贤坊禺山关帝庙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并任杨永泰为督办,主理拆城筑路之事。适逢永清街失火,市政公所乘势拆掉城门,接着拆拱北楼,筑起长137米的马路。


至1920年,由双门底至永清街的马路完工,因清朝已被推翻,便反“永清” 之意为“永汉”,故定名为永汉路。后来,永汉路向北扩展至今财厅前,全长1252米。


社会上流传永汉路在20世纪20、30年代曾一度改名“汉民路”,为的是纪念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其实,这是1936年五六月间的事。因为当时主粤的陈济棠与胡汉民的关系特别密切,胡汉民于1936 年5月去世后,陈济棠才把永汉路改名汉民路。1945年,汉民路又复名永汉路。关于这次复名,社会上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据说当时主政广东道路建设的杨永泰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但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此殊荣。杨永泰就将汉民路复名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 嵌入了这两个路名之中。



20世纪60年代,永汉路改名为“北京路”,沿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扬名海内外。数年前,步行街中特辟展示千年古道遗迹、拱北楼遗迹的景点, 使北京路的历史文化渊源更广为人知。










源:《游觅越秀古街巷》、“广东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吴乐思
校对:蒋锦彤
责编:刘思铭
编审:詹苹苹


广州越秀发布
发布越秀区政府权威资讯,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分享特色文娱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