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文苑丨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读《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有感

文摘   2025-01-19 17:02   浙江  


✦ ✦ ✦ ✦ 
编者按:
投入真心与汗水, 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勇诚公司王鼎的阶段性学习小悟。
✦    ✦    ✦    ✦  


新年伊始,辞旧迎新正当时,我也在回顾总结。在过去的一年,忙里偷闲读了一些书,写了几篇文章。人能感知时间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文字记录当下,或许时光会流逝,而作品会留下。

读书的经验提醒着我,人是需要不断阅读和思考的,而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若不加训练和打磨则会萎缩。如果身处在一个反智主义盛行和工具理性统治的时代,人文精神则更加需要被重视和重建,人文教育则更加需要被关注和提倡。这也是我近年来特别关注的一位学者刘擎老师正在做的事,通过做播客、上节目、辩论、写作、分享等“新”形式,引导年轻人回归“旧”传统,重建精神家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指南和答案。




作者在序言里提到“我们不想像罐头一样活着”。从出生到死亡,现代人都在追求某种“确定性”,人似乎像是按照某种特定程序和标准配置打造出来的商品,而渐渐丧失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向往人生的“旷野”,却困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轨道”中,接受着外界提供和规训的一样又一样“正确方式”和“标准答案”,活成了自己不情不愿、不明不白又不知何去何从的模样,也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心灵生着某种“时代病”。

如何疗愈?如何重新丰沛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刘擎从美国著名随笔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聊起。对工业化兴起而产生的种种社会现状,梭罗以身“实验”,得出的“答案”至今适用:人应过更加简单和质朴的生活,丰盈思想,能够独处。好比探索佛学里“出世入世”的处世之道,有意识地为生活做减法,为精神做加法,像梭罗那样“深深扎入生活”。书里还谈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浪潮的奔流下,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会失去大量的时间,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空心化和空洞化,丧失生活的“实感”。人文教育可以让我们重构自我,获得二次成长,通过阅读、交流、写作、旅行等方式,传授知识、传递温暖,拓展认知,建立与生活的具体联系。这是在所有时代、所有境遇中都有价值的事。




先哲爱比克泰德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尽管如此,我认为求知的终极目的是求真,人生的剧本作者是自己。世界是你手边仅供参考的答案,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还是化为己用,活学活用,全然取决于你自己。


图文来源丨王  鼎

编辑丨黄志敏  缪季航

审核丨胡聪聪

宁波城投
这里是全体“城投人”的心灵家园和温馨港湾,您所关心的我们发布,您所需要的我们提供,您所困惑的我们交流。在这里,我们践行宁波城投公司“敢为人先、创业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传递城投正能量,发出城投好声音,塑造城投新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