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钱,是一点点地赚来的;真正的财富,是一堆堆地分配给你的。
中国未来十年,核心目标就是扩大内需。而且,具体路线已经明牌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参与到这次财富分配的大浪潮中来呢?
先回顾历史,然后再说具体的步骤。
回看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国人有三次发大财的机会:
一是下海经商,无论是建厂还是搞流通,都能盆满钵满;
二是大基建,只要你做的行业跟大基建沾点边,就能飞黄腾达。
老百姓能够亲自感受到的案例,就是房地产。
无论是买房卖房的、搞装修的、建房子的,都发财了。
三是互联网,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互联网造就了无数的富翁。
这三件事都跟能力无关,只是因为上面需要发展这些方向了。
那些发财的人,正好赶上那个机会,参与到财富再分配当中了而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拆迁,那些人莫名其妙地就坐地发财了。
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的核心目标已经明确:扩大内需。
在中国的天量制造能力下,靠出口已经变得不现实了。
因为,外部环境也变得越发不尽人意了。
于是,扩大内需也就成了我们未来的当务之急了。
看看最近这些年的高层大会,也都在反复地提及此事。
在扩大内需这个大趋势下,大政策的受益人是谁?大家将如何参与到这场财富分配的大机会里?
如何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自己人来消费自己的东西。
比如,让大家买房、买车、买家电这些,这些消费行为都是扩大内需的范畴。
但是,目前的高收入人群,该买的都已经买完了。
剩下来的,就只有吃喝拉撒了。但是,高收入群体的人数太少,他们吃喝拉撒性质的消费是非常有限的。
再看中产阶层,塌方的塌方、破产的破产,这些人在苟着,也已经没有消费了。
而另一部分有钱的中产,因为担心未来,也不敢消费了。他们的钱都存银行了。
想要打开这个局面,上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有钱人敢于消费;二是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一个是信心问题,另一个是能力问题。
先说如何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这个问题解决了,有钱人的信心也就自动提升了。
这些低收入者没有钱消费,怎么办?
上头想办法,先让这个群体富起来、有钱了再说。低收入群体中,农民占了大多数。
于是,政策上就来了两个动作:
一是土地、宅基地流转,这两件事件本质,就是在给农民送钱。
虽说这些钱比不上拆迁款,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同时,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种植,也能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
二是国家队下场收房子,由国家出面,去购买市场上卖不掉的房子。
化解了地方房地产压力的问题,也解决了新中产进城安家的问题。
这些房子都做成了保障房,老百姓的住房压力大幅度降低了。
同时,还要解决大家的上学、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基础设施,城市里面,早已经建好了。大家直接去用就好了。
把大家的后顾之忧解决完了之后,老百姓手里的存款自然就会释放出来了。
有钱人敢花钱了,没钱的人有钱了,整个市场也就盘活了。
老百姓如何赚钱?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一定要看懂未来的钱到底在哪里?
中国最近都在提新质生产力,说白了,就是要搞更高效的生产力。
过去,中国在全球工业化中,扮演的角色只是加工这个环节。
以汽车为例,之前国内生产的汽车都是以合资车为主。
品牌是人家的、技术是人家的、营销也是人家的,唯有生产是我们的。
即便如此,也已经解决了大量的税收和劳动就业。
未来,品牌、技术、营销、生产、原材料,这些全产业链工作,都是由我们自己全部完成了。
这个时候,带动的税收和就业将会是海量的。
这还只是一个汽车行列的例子,其实,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逻辑。
再看农业,未来的农业,也会是智慧农业、智能农业。
整个链条上,也会蕴藏着巨量的赚钱机会。
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会赚钱,同时,还能带动巨量的就业机会。
只要前面提到的举措能够落实到位,老百姓手上也就有钱了,而且,也有信心消费了。
买东西的人多了,整体的经济自然也就繁荣起来。
如此,整个生产制造产业当然也就循环起来了。
而当下的困境是各个环节都暂停了,于是,上下游的日子都变得不好过了。
未来,无论出现什么风口,但根源肯定还是要落实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来的。
无论是老中产,还是新中产,大家要干的事情,就是在整个商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赚到自己的财富。
比如,品牌、营销、制造、原材料等等的环节,未来会有大量的机会。
你会什么?你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再好的机会,你把握不住也是白搭的。
还有一个细节,一定要重视服务业。
未来的人工成本会越来越高,高质量的服务业,就会变得越发值钱了。
看看今天的胖东来,用好产品和好服务,做成了商业的标杆。
未来,类似胖东来这样的企业,就是整个行业的标配。
举个例子,看一下海底捞,早期用服务打动了无数客户。
再看现在的餐饮业,类似海底捞的服务,早已经成了标配。
无论是生产制造还是服务业,到处都是机会,就看我们怎么接住这些机会了。
消费税的改革
过去,国家重视生产制造,消费税以增值税的形式,在生产制造端进行征收。
举例,洋河生产了海之蓝,生产之后卖给经销商。
经销商的打款价减去生产成本,中间的差价部分,就会产生一定比例的增值税。
这一笔税收,一部分留给了地方,大部分是要给中央的。
基于这样的逻辑,各地都在疯狂地招商引资,因为地方政府有利可图:
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卖地赚钱,另一方面,只要有生产,就会有税收。
地方有钱了,能做的事情也就多了,政绩、业绩都出来了。
消费税改革之后,有两个特点,一是给地方留存的部分变多了。
二是消费税的征收从原来的生产端,变成了消费端。
还以洋河酒为例,原来的增值税都交给了宿迁当地。
未来的消费税,酒在哪个城市销售的,消费税就交到哪个城市。
而且,拿到税收的城市,留存到当地的部分也会大幅度提升的。
于是,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就会开动脑筋,尽一切可能来促进消费了。
因为有了消费,就意味着当地财政增加了收入。
要知道,中国的精英群体90%以上,都集中在体制内的。
只要有政策,地方上的那些管理者,就会有足够多的办法来带动大家的消费。
带动消费的前提有两个:
一是有信心,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要解决掉教育、医疗、养老这些问题。
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消费税等一系列的政策原因,地方政府一旦有钱了,自然就能解决好后顾之忧了。
二是要有钱消费,要有赚钱的机会、通道,让大家变成“有钱人”。
未来城市的软硬件只会越来越好,进而创造尽可能多的赚钱机会。
举个例子,上海有个迪士尼,他们自己不仅安排了劳动就业,还创造了税收。
同时,还能带动整个城市其他的产业,比如旅游、餐饮、住宿等等。
如此不就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能赚到钱。
未来的个体创业者,还有那些中小微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
国企、大企业解决了国计民生的问题,小微企业解决了“毛细血管”的问题。
金融、政策、扶持等等的方面,都要进行大幅度提升的。
如果大家一直没钱,对于上面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隐患。
反之,如果大家有钱了,就能带动消费了。上下都开心。
国家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不一样,所使用的政策、手段也都不一样。
作为普通人,要搞清楚上面的意图,看懂上面的目标。进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
未来只会越来越好,但是,改革的阵痛肯定也会同时存在的。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保持乐观的底色,积极拥抱未来的变化。
写在最后
国家未来的发展剧本已经明牌了,有的放矢地去跟进就行了。
过去的四十多年,无论是国家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路上走来,跌跌撞撞、起起伏伏。
但未来的道路,已经彻底明牌了。如果再抓不住机会,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从2025到2035年,未来的十年,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扩大内需。
我们的老百姓,就是三件事:
1、进城,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或者是参与到新型农业当中去;
2、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当中来,实现财富再分配;
3、参与到地方变革的大浪潮中来,抓住时代的红利。
这些方向,上边早就已经规划好了,过去的高层会议中,也都反复提及到多次。
只是很多普通人,没有具体的体感而已。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从0到1的过程,那么,这一轮的新改革,就是从1到100的过程。
这是一个伟大的机会,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
以我为例,说得再微观一些。
对于未来,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写好文章、做好内容。
一方面,无论商业怎么发展,总还是需要流量、营销的。
通过内容拿到流量,进而实现营销价值的最大化。这样的大逻辑,永远都是成立的。
另一方面,内容本身也是一种资产,是一种数字资产。
这一篇篇的文章、一条条的视频,都是我的核心资产。
累积更多的数字资产,形成自己的护城河,让数字资产产生复利效应。
“时势造英雄”,未来十年,内需浪潮中的弄潮儿将独领风骚。
岭南会旗下新公众号——岭南金融圈。这里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创投资感悟,并推荐一些回报几十倍的投资标的。关注岭南会的粉丝,务必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