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感觉有点不一样了,年味好像淡了。
而且今年,还是大家普遍消费降级后的第一个年。
今年火车票、高铁票、飞机票都没那么难抢了,朋友临时还能再次改签抢票。
比起回家过年的喜悦,今年很多人头上都笼罩着淡淡的忧愁。
大家更关心的,是2025年大环境的变化,和自己小家的发展。
今天和大家唠唠,也说说我自己的感悟吧。
今年,哪里不一样了呢?
首先年会,越来越少了。
以前年底,都是各大公司开年会争奇斗艳的时间,可是这2年,还办年会的公司越来越少了,朋友圈晒年会抽奖的,都看不到了。
以前大搞排场的大厂年会,这几年没什么声音了,还有一些直接把年会改成了吃饭,把抽奖改成了汇报,简简单单就过去了。
不办年会的背后,大家心里多少也有点数,降本增效是这两年企业的主旋律。
大家工作为啥不好找,24年钱为啥不好赚,多少有体感了。
再来就是现在过年,开始搞极简过年了。
以前过年=花钱,路费、买新衣服的置装费、给父母小孩的红包费、还要置办年货、搞搞吃喝,看起来是个团聚的节日,但实际上也烧钱。
一年到头省下的钱,甚至一大半可能要给了过年,往年钱好赚的时候还好说,过年豪一把。但去年,生意好不好做,工作好不好做,大家各自都有体感。
所以今年很多人开始搞极简过年了,也不追求所谓的面子了,毕竟生活也不是只过那10几天,更多人还要考虑往后的日子。
也不用大把大把的囤过年物资,对于南方来说,其实天天都可以去买菜,根本没必要囤。
至于聚会,也就是吹水大吃大喝相互攀比,还不如留点时间陪伴家人。
以前买年货,不管吃不吃得上,有没有那么多要送的亲戚朋友,总是抱着预多不预少,结果年货送不出去,年货自己吃到过期都吃不完,徒增浪费。
至于新衣服,除了给孩子老人买点,现在年轻人也没有那么讲究,年年都要新衣服了。
这么做做减法,很多人发现其实很多钱也就省下来了。
还有就是红包钱,像我在广东,除了给父母的红包,给亲戚小孩的,都是给个意头,我每年也就是包20块红包,压力并不大。
我觉得每个城市都应该让红包回归本质,红包的寓意应该是祝福,而不是具体的金额。
把大家过年的压力减下来,让过年回归团聚陪伴、休息充电的本质,我觉得比什么都强。
其次,最明显的变化,还是今年票没那么难抢了。
有人说是返乡潮提前了,也有人说是很多人根本不再“返乡过年”了,更多选择反向过年了。
但不管哪种,背后的根因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在充分衡量“性价比”,做出最优选。
不管是钱不好赚,不如提前回家过年。
还是反向飞机票和花销太大,选择返乡过年。
其实都和大家最关注的一个话题有关——赚钱,以前赚钱背后的行情有关。
嗯,24年的难,我就不想再给大家回顾一遍了,你但凡问问身边的亲戚朋友,估计都能和你说上一篮筐。
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那我还是想给大家说说25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
2025年,会好起来吗?
这才是哪怕在过年期间,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毕竟年也不是只过这么一个,来年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价,是周边游还是出国游,是包1000给父母还是10000给父母,关键就看2025年能不能挣到钱了。
所以,2025年,行情怎么走呢?
我说几点看法吧。
1、宽松之年已经提前预定
大家都想来年赚钱吧,但赚钱的前提是有市场,有需求。
为什么1月份开始老板给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就发出来了呢?还扩大了补贴的范围,就是想让更多愿意消费,有消费需求的人去消费。
大家不要觉得发消费券没有用,有机构测算过1块钱消费券大约能拉动2.6块钱的社会零售总额,5000亿补贴可以拉动2.7%的社零增速。
为什么不是直接发钱,因为全民发=没发,很多人可能会把发的钱直接存起来,根本达不到流通到市场的作用。
但是发消费券=定向放水+定向补贴,只有有需求有钱的人会想去用消费券,有钱人反正看不上,就能做到真正的定向。
说回来,5000亿的补贴是老板放的,这本身就是宽松货币的一种。
其次,老板也明确表达会持续性降准降息,也说了要适度宽松,这都表明老板在25年会往市场里面插水管。
结合全方位扩大内需的提法,也是需要大量的补贴进入市场的。
而只有市场上有水,你才可以接到水,你才可以重新赚到钱。
大家赚钱的思维,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怎么提升能力,去找工作,实际上市场上没有流动的钱,老板也不扩大生产,老板也不挣钱,你想你个人努力找工作有啥用。
不要小看老板发的消费补贴,老板的降准降息,市场上水流多了,你才更有机会赚到。
对了,1月23日的凌晨,川普再次提及要降息的事情,甚至他说全球都应该降息,在他的任期,我相信降息的动作就不会少,那全球都会释放流动性,我们肯定也会跟着放的。
所以不用太愁,25年的好消息是有的。
2、做大蛋糕、改变分配
其实普通人想要跟着赚到钱,可是个体的努力在趋势面前是很渺小的。
2025年大家想要重新赚钱,就是2种方式:
一个是做大蛋糕
一个是改变分配方式
什么是做大蛋糕,说白了就是产业升级,有更多的赚钱机会出现。
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体感赚钱挺容易的,就是因为我们持续走在做大蛋糕的路上。
比如98年确定的第一次房改,商品房的大量涌现,地方卖地,企业盖楼,养活了一堆一堆的以房子依托的上下游,建筑工人、家装公司、设计公司等等。
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们的外贸腾飞,产能出口全世界,我们开始赚到了发达国家的钱。
那时候做外贸的,出口的,养活了多少人。
后面互联网兴起,带动了电商,又一次改变了生活方式,电商兴起,又是一堆就业岗位应运而生,蛋糕继续做大。
到这两年,随着短视频、直播红利的兴起,蛋糕持续做大,又诞生了所谓的直播运营、主播等岗位,最早接触直播的,也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所以2025年往后,想继续赚到红利的钱,那就要看风口产业在哪里。
很显然,是有答案的。
新质生产力。
直白点说,也就是高科技。
现在大家看到各种各样卖AI课程的,刷到各种AI生成的短视频,就是高科技的一种。
未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等,都会成为下一个可以做大蛋糕的机会。
如果你离这种产业越近,你越能赚到钱。
可是你进不去这些高科技的行业,那就想办法去买高科技行业聚集的房子,毕竟高科技行业也是未来的高薪工作,收入高,才能买得起房。
另外就是改变分配方式了,做蛋糕速度放慢的同时,就只能改变分蛋糕的方式。
所谓的分配方式怎么改,实际上我们普通人干预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改变分配方式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有机会参与而已。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财F是按什么分配的?
核心还是按资分配,你有什么资源或资本,能参与分配,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想2008年深圳一套5000元/平米的房子,为什么到现在可能卖到了50000元/平米呢?
同样的一套房子,装修、户型什么都没变,住了10多年,不折旧还涨了。
本质就是市场上水多了,总得有个地方去,当时选择去了房子上,所以房价涨了。
你说08年和15年买了房的人他们就必然很努力,很上进吗?
他们只是在趋势下做对了选择,买了房,找到了分配的工具而已。
25年,房子可能不是唯一的接水和参与分配的工具,但至少核心大城市的房子,依然是。
我以前说过,房价可能不会普涨,但至少大城市的房子安全线是很高的。
想要做大蛋糕的产业,基本集中在大城市,高科技、ai也会率先诞生在大城市。
人口呢,也还在持续往大城市去走。
有产业、有人口、有收入、有政策,这样的城市是不需要过分担心的。
以后你要么选择你自己在大城市,要么你下一代去大城市,要么你把资产放在大城市。
这样不管是做大蛋糕还是改变分配方式,至少你能保证离水龙头越近,越有机会接到水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