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能想到什么
是以麻线为经,以席草为纬
1万余根草织成一张席的关席?
还是视石如纸、以刀代笔
进行艺术创作的篆刻?
在浒墅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邂逅”社区
擦出的“火花”正在“点亮”
辖区居民“就业之路”
今年,浒墅关积极对接非遗传承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保护与传承工作,选取当地居民集中、外来人口集聚、回迁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项目,进一步拓展非遗存续空间、探索活态传承方式,让老苏州人与新苏州人共同沉浸式体验浒墅关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非遗带动居民就业的促进作用。
鱼渔双授
非遗传承变“指尖经济”
“掌握一技之长,就业创业心不慌。”日前,在鸿文社区与高新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毅共同打造的“乐业蚕桑间”——家门口的非遗就业空间(旗袍篇)项目中,16名学员正在学习非遗项目——“手工工艺旗袍”,学员均是来自辖区的困境未成年人家长、全职妈妈、失业求职者等群体。
项目通过为期3个月“手把手”教学,实现学员“学成即上岗”的一站式非遗就业服务。同时,以小班化形式分批次为学员提供了“翘边”“花扣制作”“盘扣创作”等“实操特训班”,并提供相应“订单”。增加居民现实收入的同时做到“文化传承+就业辅导”相结合,加强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迹。
这批学员中,玲子是工艺指导老师的得意门生。“孩子上学后,就想出来找点活干,能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还能实现自身价值。由于工作与孩子无法同时兼顾,每次去招聘会都屡屡受挫。自从利用碎片化时间参加‘乐业蚕桑间’,从一名一窍不通的新手,到现在可以独立接做单,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上班带娃两不误。”玲子感触地说。
据统计,目前16名学员中,已有12名达到上岗水平,部分学员得到苏州市非遗办的支持,带着创作产品参与了非遗集市,吸引了市民和游客的驻足。后续浒墅关还将根据排摸情况在其他社区开展非遗就业空间项目。
将非遗保护的重点放在社区
以激发辖区居民生产生活活力为目的
进行整体设计、活态保护
这是浒墅关非遗传承保护的
一个缩影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
大运河畔的浒墅关
吴地文化源远流长
这片土地上汇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和才华
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一直以来
浒墅关注重挖掘本土非遗资源的独特价值
扎实有效开展系列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
南津社区位于京杭大运河边,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社区结合辖区特有的西陵堂公园阵地资源,开展蚕丝物语研学记项目。设置《在指尖—一件旗袍的制成》等在地特别联展,从手工工艺旗袍保护单位负责人和传承人的视角,由“一件旗袍织造”开始,将浒墅关在地文化具象化,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与生命力。同时,组织辖区家庭走进西陵堂公园,深入了解从蚕桑养殖到蚕丝形成的过程。
龙华社区是一个集动迁安置小区与商品房小区为一体的混合型社区。为保护传承非遗,让青少年赓续历史文脉,社区对接浒墅关中心小学校老师庄铮,带领辖区居民走进庄铮篆刻工作室,学习非遗篆刻。庄铮作为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员,详细介绍篆刻的由来,带领学员们用模具、小刀学习刻画印章,传承非遗技艺。
同时,充分利用浒墅关文体中心(永莲分中心)等现有阵地资源,定期举办非遗展览、演出、市集和体验活动,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的平台,举办西陵迎新、“浒韵雅集”主题市集、“艺遗生辉”浒墅关本土非遗展等特别活动;依托“浒溪雅荟”文化讲堂等品牌,在各村(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解读》等课程,邀请地方学者、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单位等不同角色从不同视角出发,更深入地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
探索“非遗+”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浒墅关在增添社区文化特色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温度
增强居民生活获得感、安全感及幸福感
-END-
来源:社会事业局
编辑:刘娇
编审:方方
监制:杨顺
点赞!点在看!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