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吉日至,携“书”绘团圆。1月7日,廿念《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20周年论坛暨感恩品牌发布于杭州盛大举行,圆满落幕。
杭州,自古以来便以山水之美、人文之韵著称。西湖的柔美、钱塘江的壮阔、宋城的古韵、滨江的现代,每一处都是设计灵感的源泉。此次论坛选择在杭州举办,不仅是对浙江设计氛围的认可,更是希望通过杭州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室内设计的独特魅力与蓬勃发展。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策划人
《ID+C》杂志创办人
赵毓玲
赵毓玲女士率先登台致辞,向在座的每一位嘉宾以及全国的设计师朋友们表达了深切的感谢。“廿念”寓意着二十年的深情回望,《年鉴》在这二十年间,不仅见证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蓬勃兴起,更是一直以来扮演着记录者、传播者与陪伴者的角色,与设计师们共同成长,展望未来。《年鉴》将坚守初心,持续前行。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主编
江苏省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南京筑内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陈卫新
陈卫新主编表示二十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室内设计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却是波澜壮阔、成就斐然的二十年。我们是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年鉴》不仅承担着忠实记录的角色,更是行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它始终秉持真实、客观的原则,记录着行业的每一次变迁。面对当前大时代,我们呼吁室内设计行业的同仁们携手并进,共同探索创新之路。
方寸之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设计委员会执行会长
张丰义
张丰义老师深情回忆,首次发布在《年鉴》的作品名为《色调》,自那以后,二十载光阴里,他始终保持着对《年鉴》的密切关注。《年鉴》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它记录了室内设计界的每一次融合与创新。《年鉴》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设计师们得以展示成果、碰撞思想。衷心感谢《年鉴》的贡献,并祝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联合策划人
江南名师汇创始人
于颖
于颖女士深情追溯了《年鉴》辉煌灿烂的20年征途,细数室内设计20年来的变革轨迹与设计精髓,并特别感谢《2024中国室内设计年鉴》感恩品牌。
迈进2024年,《年鉴》吸引了来自全国逾50座城市众多杰出设计师的积极参与,他们共提交了超过1200份精彩纷呈的投稿作品。经过层层严格筛选与专业评审,最终有129件作品脱颖而出,被纳入《年鉴》;此外,还有184件作品以其独特创意与魅力成功入围,共同彰显了室内设计领域的多元化魅力与无限可能。
本次《年鉴》涵盖了十四大类设计领域,囊括了酒店、办公空间、别墅豪宅、餐饮空间、城市更新典范、公共空间、特色民宿、商业零售空间、售楼处、文化教育设施、休闲娱乐场所、样板房、展厅以及住宅设计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室内设计领域的最新潮流与卓越成就。
拍卖公司中国书画部专家/顾问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博士
书画艺术家/文化学者
涂昌裕
涂昌裕先生以“拾翠”为题,巧妙借用“无菜单料理”的类比,引领我们探索书画鉴赏的无限可能与多元魅力。他从“养书画眼”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书体源流,让我们在每种字体中都能感受到独特的韵味与生命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涂先生以书画为媒介,让我们学会欣赏与领悟这份不言之美。在欣赏书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取之得之,更能与生活、生命产生深刻的共鸣。
书法与生活、生命的相会,养书画眼,融艺术心,道在其中。
《年鉴》被媒体评为“一本中国室内设计年鉴,半部中国室内设计史”,其具有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特邀对话主持:于颖
今天我们以《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之于设计发展为题,特邀《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联合策划人、江南名师汇创始人于颖做对话主持,与多位和年鉴有着深厚渊源的设计师共同探讨这本里程碑式出版物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面对当前行业寒冬的应对。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编委
上海飞视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
张力
张力先生表示:“回望过去的二十年,时光匆匆却满载硕果。20年前《年鉴》出版时,还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积极努力拓展视野。在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公司订阅了大量境外的设计刊物,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世界设计舞台的窗口。随后《年鉴》应运而生,这些年的分类更精准,我也从学习者成长为能在《年鉴》中展示作品的设计师。
今日与多位老师交流,深感行业之不易。行业变化快速,我们不断寻找新赛道,以满足现代需求。打败我们的不是同行,而是未知的挑战。因此,需保持敏锐和创新,深度转型,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苏州尼克设计事务所艺术总监
苏州装饰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尼克
尼克先生说道:“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年鉴》是我们重要的参考和灵感来源。我特别感动于赵妈20年来的坚守与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参与《年鉴》的投稿发布,对我来说,已经超越了单纯发表作品的层面,它更像是一种对我们设计精神的延续。
当前,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早在五年前,我们就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因此,我们选择了小众的赛道,并致力于深耕这一领域,为业主提供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项目和产品。作品始终是设计师最有力的语言。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特的赛道,从地产到别墅私宅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各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专注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在行业中立足。”
杭州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合伙人/设计总监
CORNERSTONE服装品牌创始人
孙云
孙云先生表示:“《年鉴》见证了我20年的成长。尤记得赵妈带着我结识众多前辈与朋友。她的热情与坚持,让我深受感动。这本历经20年仍历久弥新的《年鉴》,是记录时代、见证行业发展的珍贵史料。
我们身处一个特殊时代,设计师群体相对较小,市场体量有限,但我们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面对年轻设计师,我们或许无法提供具体的建议,但可以分享一些经验。比如多年前,我们就专注于独特且有价值的设计项目,并严格保持50名作用的团队。这样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与当代艺术和年轻设计师交流。在我们的办公园区,有一句标语“亲手做工养活自己,你必须谦卑地面对一个大时代”,这句话对年轻人来说尤为宝贵。坚守原则,专注设计,共同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
吕邵苍设计 创始人/总设计师
云隐东方·院 投资人/创始人
吕邵苍
吕邵苍先生表示:“回顾过去,我仍怀揣着对设计的热爱与激情。与赵妈的相识已逾20余载,那时我刚在设计圈崭露头角。赵妈组织的活动让我有幸结识了众多优秀的同行。疫情这些年,我们的项目经历了从作品频出到因为甲方的认知和施工单位的匹配度等问题导致项目的还原度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所以也就没去拍项目实景!我们不需要做“照骗”的设计成果,这也是目前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一个真实写照。但我们从未放弃对好设计的追求。中国好的室内设计作品应该被记录,这种精神应该被传承。
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关于对年轻设计师建议设计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或许意义不大,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需要明心见性,不假外求,即回归自我,专注于自身的内在成长和发展。”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编委
上瑞元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范日桥
范日桥先生表示:“我们与《年鉴》的情谊,实则源于与赵妈的深厚渊源。赵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如同家人般亲切。回顾过去,我们共同外出考察,学习前辈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激励着我们前行。翻看19年来的作品,仿佛一部历史长卷,让我们感慨万千。年鉴不仅记录了设计的变迁,更承载了我们的情感与记忆。
我们能给年轻人的建议有限,但关于如何穿越周期、让设计品牌长久存在,我们或许有些经验。我们见证了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意识到专业做到极致后,更多是关于品牌塑造。设计达到90分时,受众可能反而变少,因为共情力有限。长期主义是我们坚持的理念,其底层逻辑在于产生信任感,即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自己,就能赢得信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与设计如同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心灵,传递着独特的文化韵味与时代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空间设计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跨越国界,影响着世界。
特邀对话主持:姜湘岳
本次论坛邀请江苏省海岳酒店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HYH酒店设计集团的品牌创始人/创意总监 姜湘岳做对话主持,聚焦设计出海之中国空间设计的国际影响力进行探讨,思辨。
GID 格瑞龙设计创始人&董事
融舍艺术家居品牌创始人
曾建龙
曾建龙先生表示:“自2016年以来,陆续与欧洲众多品牌合作,其实是我的一种成长。中西方品牌在运作流程上的有显著差异,在与意大利等西方大牌的合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设计仅仅是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起点。一个产品能否成功推向市场,不仅仅取决于设计师的审美和创意,更需要品牌集团化的战略决策、市场部门的精准定位、创意总监的悉心指导以及整个团队的紧密协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设计融入品牌整体战略中,如何平衡外观形式与材料选择,以及如何把握流行趋势与市场需求,一个完整产品的诞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水平线设计品牌创始人兼首席创意总监 琚宾
琚宾先生表示:“因为行程原因,未能到场,只能线上与诸多老友相见,深表遗憾。我们长期致力于文化主题项目,近年来有幸参与海外项目,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需求。业主们大多是身在西方的华人,渴望东方文化氛围,同时兼顾西方生活。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当代生活方式结合,提纯中国文化为国际通用语言,促进文明交流。
作为设计师,我们无需刻意强调文化身份,而应放下标签,以职业设计师的角度,结合当地文化与业主需求,创造正向价值。文化无国界,我期待未来中国设计师及生活方式品牌能带着文化内涵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使命。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专业总建筑师/第三综合院院长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正高级建筑师
金捷
金捷先生表示:“我认为,在室内设计技术层面,中国已接近全球最高水平,这得益于过去二十多年的大量实践和训练。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上,中国设计师有些已经是顶级设计师,但数量不多。我认为这涉及文化因素。语言障碍和文化自信是两大挑战。
西方国家常将东方文化与日本混淆,而日本设计师在二战后能获全球认可,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师从全球顶尖设计师,并在学术和理论上有所建树。
此外,东西方教育也存在差异。因此,若能在文化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兼容并蓄上做得更好,我相信中国设计师能更早、更好地走向世界。”
设计师、艺术家、教授
杭州一直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兼设计总监
中国美术学院国艺城市设计艺术研究院院长
谢天
谢天先生表示:“在大数据、互联网、AI等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设计语言更替周期只会越来越短。就中国设计出海而言,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室内设计和建筑领域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真正被大众所认知的优秀作品仍占比较小。因此,评定中国设计如何走出去还为时过早,应顺其自然。
在艺术和个人追求方面,我认为是舍去与得到的关系。我选择了放弃部分经济利益,为自己留出更多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每个人对生活方式和合作方式的诉求不尽相同,只要沉浸其中并感到快乐,同时传递正能量,就是好的。做好自己,做一个正能量的人是最重要的。”
刘荣禄国际空间设计创始人 刘荣禄
刘荣禄先生表示:“中国现在房地产发展迅速,是世界上最强最大的市场之一,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练习和成长的机会,中国设计水平也迅速提升。我认为,市场量的支撑对于追求设计更多可能性至关重要。在大陆,我们追求公司人员量的增长和多样性,以学习更多世界级项目的经验。我们在温哥华和纽约也成立了公司,通过考察地产项目,我发现中国在设计产业的部分已经远远超过欧美。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设计上要有自信,我们的实力已经非常坚强壮大。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世界知道我们设计的力量。”
PXD厐喜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厐喜
厐喜先生表示:“要以平视的态度看待东西方审美与融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拘泥于完全的东方或西方。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具备包罗万象的概念状态:音乐、美食、审美、服装等都与设计相通,可以相互融合。这一两年,我开始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尝试将完全不同的元素混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的状态,这称之为“融合”。
关于出海的话题,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与西方直接合作,但我相信未来会有机会。在我看来,东西方文化可以随意融合,关键在于如何高级地运用所选的元素,而不是简单地堆砌。”
WJID维几设计合伙人/总经理 刘姮
刘姮女士表示:“回顾过去的二十年,我们伴随着中国室内设计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起伏与变迁。对于未来,我们有个新口号是“为了不同设计而变化”,我们会灵活调整我们的设计策略。
同时,作为这一代的设计师,我们经历了许多独特的历程。虽然我们没有像现在的年轻设计师那样拥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设计自信却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这种自信不仅源于我们自身的设计实力,更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我相信,设计出海将成为未来中国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年鉴》二十载风雨兼程,每一步稳健成长,均镌刻着无数朋友的温馨助力与深情厚谊。这一路的辉煌历程,同样凝聚着众多品牌的坚定支持与深切信赖。本次活动特此推出《2024中国室内设计年鉴》“感恩品牌”特别篇章,感谢一路支持陪伴我们的品牌好友们。
以书为鉴,以纸传情,《年鉴》伴随着行业的风雨兼程,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二十年,不仅是传承的见证,更是创新的实践。我们见证了室内设计领域的蓬勃发展,也亲历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起伏变迁。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下一个二十年的到来。相信《年鉴》将继续作为行业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每一位设计师的成长与突破,见证着中国室内设计的辉煌与未来。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