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摘 要
基于复合改性技术制备了具有高黏高弹特性的SBS-PU复合改性沥青,通过沥青的常规性能试验、SHRP评价体系多应力蠕变恢复(MSCR)试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评价了其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以SBS-PU复合改性沥青为胶结料制备SMA-13沥青混合料,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汉堡车辙试验(HWTD)及间接拉伸疲劳试验测试其高温抗车辙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水稳性能及抗疲劳性能,同时与市场上常见的TPS、SINOTPS、SBS及聚氨酯(PU)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复合改性技术制备的SBS-PU复合改性沥青满足高黏高弹沥青指标要求,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及储存稳定性;60℃黏度与弹性恢复分别达到了34217Pa·s和97%,分别为PU改性沥青的2倍和3倍;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60℃黏度值高于TPS改性沥青,低于SINOTP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高于SBS、TPS、SINOTPS改性沥青,相对PU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高黏高弹特性;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及抗疲劳性能高于TPS改性沥青混合料,低于SINOTPS改性沥青混合料,总体上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在水热耦合作用下的抗水损害能力略低于TPS改性沥青混合料,但仍满足相关技术标准。
关键词
道路工程 | 高黏高弹沥青 | 复合改性 | 沥青混合料 | 路用性能
0、引言
随着交通规划的需要,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迅猛。调查发现,大量钢桥面在通车早期就出现了拥包、推移、坑槽及松散等病害[1-3],这些病害产生的原因大部分为沥青结合料的高温性能与弹性恢复性能不足。为克服普通沥青结合料上述性能的不足,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运而生。
高黏高弹改性沥青是指60℃绝对黏度与25℃弹性恢复分别大于20000Pa·s和85%的改性沥青[4]。目前国内施工多采用日本TPS、国产的SINOTPS改性剂,但此类产品的高价格与高掺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使用[5-6]。为制备质优价廉的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国内外学者均进行了大量研究。畅润田等[7]研究发现,SBS掺量越大,SBS在沥青内部交联形成空间网络越完整,改性沥青的黏度也随之增加;刘少鹏等[8]发现,SBS掺量为6%的改性沥青与日本高黏沥青低温及水稳性能相接近,但高温性能相对较弱;G.KRAUS等[9]发现,随着SBS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出现了高黏高弹特性,但储存稳定性较差。聚氨酯(PU)多用于制作粘结材料,近年来也被用于制备改性沥青。刘颖等[10]发现,沥青中加入聚氨酯可提高基质沥青的黏度,聚氨酯预聚体所含的异氰酸酯基(-NCO)可与沥青某些组分中的活性官能团反应,存储稳定性较好;李彩霞[11]研究确定了聚氨酯改性沥青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发现,聚氨酯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良好,但水稳性能较差;班孝义[12]研究发现聚氨酯改性沥青不论是高低温性能、抗疲劳性能还是弹性恢复能力均强于普通沥青;于瑞恩等[13]使用氧化石墨烯与聚氨酯复合制备改性沥青,发现两者的加入可有效提升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说明了复合改性技术的优势。但是上述研究中,聚氨酯改性沥青的60℃动力黏度及软化点均难以达到高黏高弹沥青技术要求。
因此,如何在保持聚氨酯改性沥青性能优势的同时使其满足高黏高弹沥青标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综合不同改性技术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的考虑,笔者将具有高弹特性的SBS与黏度较大且储存稳定性较好的聚氨酯复合制备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对照TPS、SINOTPS、SBS、PU改性沥青,评价自制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高温性能及低温性能。在此基础上,制作相应的SMA-13混合料对其路用性能进行验证,为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研究提供参考。
1、原材料及改性沥青制备
1.1原材料
所用基质沥青为壳牌70#,其针入度(0.1mm)、软化点、10℃延度分别为63.9×0.1mm、46℃、68.9cm。SBS改性剂为购自燕山石化的线型1301、星型4303,其性能参数见表1。所用聚氨酯预聚体购自山东,型号为2122A,其技术指标见表2;所用固化剂购自江苏,型号为MoEA,其技术指标见表3;所用交联剂为硫磺;SINOTPS、TPS改性剂购自西安。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为SMA-13,集料与矿粉分别采用辉绿岩和石灰岩磨制的填料,性能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
1.2制备工艺
根据前期大量试验,确定SBS-PU复合改性高黏高弹沥青的材料及掺量方案为SBS改性剂、2122A聚氨酯预聚体、固化剂(M-OEA)和交联剂掺量分别为4%、5.0%、0.5%和1‰。SBS改性剂中星型、线型SBS配比为2∶1,总掺量为4%。为达到对比效果,聚氨酯改性沥青中不掺加SBS改性剂,其他材料掺量不变。SINOTPS、TPS改性剂根据产品说明与实际应用情况掺量定为12%[14]。借鉴G.KRAUS等[9]的研究成果,使用掺量为6%的线型SBS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一并进行对比。SBS-PU复合改性沥青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改性剂,其中PU具有高温固化的特性,其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时可能会降低共混体系的流变性,因此制备时采用先加工SBS改性沥青后添加PU的方法。经前期试验对不同剪切温度、剪切速率及剪切温度优化后,制备过程如下:将SBS加入到升温至160℃的基质沥青中低速搅拌溶胀30min,随后升温至170℃,使用高速剪切机以4000r/min的转速剪切40min,加入交联剂再将提前加热至80℃的聚氨酯预聚体加入并以4000r/min的转速剪切30min,随后加入固化剂剪切20min,最后将剪切容器放入160℃的烘箱中保温发育60min即可。
2、SBS-PU复合改性沥青性能评价
2.1常规性能评价
依据前述制备工艺分别制备出SBS改性沥青、PU改性沥青、TPS改性沥青、SINOTPS改性沥青及SBS-PU复合改性沥青。对这5种改性沥青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黏度和储存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除PU改性沥青外,其他4种改性沥青均符合高黏高弹沥青基本要求。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60℃黏度与弹性恢复分别达到了34217Pa·s和97%,分别约为PU改性沥青的2倍和3倍,黏度仅次于SINOTPS改性沥青,且储存稳定性较好。这是因为SBS改性剂的加入为PU改性沥青提供了一定的弹性组分,PU与基质沥青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学键有效提高了各组分间的黏结力,使得SBS、PU、基质沥青三者之间形成了稳固的交联结构。复合改性使SBS与PU各自的技术性能特点得到互补,从而使SBS-PU复合改性沥青具有接近TPS、SINOTPS改性沥青的高黏高弹特性。就软化点而言,SBS-PU复合改性沥青相较PU改性沥青提升约77%,高于另外3种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原因为SBS-PU复合改性沥青中SBS改性剂的弹性组分在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限制了沥青分子间的自由移动,赋予了SBS-PU复合改性沥青优异的高温黏度与弹性恢复能力。
2.2SHRP性能指标评价
2.2.1多应力蠕变恢复(MSCR)试验
采用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进一步对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测试。MSCR试验选取型号为25mm的转子,间隙为1mm,试验温度为58、64、70℃。MSCR试验过程如图1。
借鉴郭永梅等[15]的研究成果,以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应力敏感性Jnr-diff为评价指标。Jnr反映沥青在不同应力时的抗永久变形能力,数值越小,沥青的抗永久变形能力越强;Jnr-diff值越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也就越大。Jnr0.1与Jnr3.2分别代表对应应力水平下10个周期测得的不可恢复蠕变柔量平均值。5种改性沥青在3种温度及两种应力水平下分别进行测试。Jnr0.1与Jnr3.2计算值如图2,Jnr-diff计算值如图3。
由图2可知,在0.1、3.2kPa应力水平下,各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从强到弱均为SINOTPS>SBS-PU复合>TPS>SBS>PU改性沥青。随着试验温度的增高,5种改性沥青的不可恢复蠕变柔量均有增长且增长速度不同,原因可能是试验所用的4种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对应力和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由图3可知,SBS-PU复合改性沥青58℃的Jnr-diff值为26%,64℃的Jnr-diff值为58.4%,70℃的Jnr-diff值则达到92.2%。根据AASHTOMP19-10分级标准[16]要求(Jnr-diff≤75%)来判断,70℃时SBS-PU复合改性沥青已达到蠕变破坏阶段,5种改性沥青中仅SINOTPS满足此要求。相比TPS改性沥青,SBS-PU复合改性沥青在58~64℃的Jnr-diff值低约3.8%,说明在该温度区域内二者应力敏感性相接近且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应力敏感性较低。综上,SBS-PU复合改性沥青在低于64℃时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
2.2.2弯曲蠕变劲度(BBR)试验
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取决于所采用结合料的低温拉伸应变性能,结合料特性对混合料低温性能的贡献率达90%左右[17]。采用弯曲梁流变仪(BBR)在-18℃测定SBS-PU复合改性沥青与其他4种改性沥青的劲度模量S与蠕变速率m,对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进行评价。S值越小,说明沥青内部的应变或者应力值越小,沥青越不容易开裂;m值越大,说明沥青松弛应力的能力越好。5种改性沥青的BBR测试结果见图4。
如图4,当评价指标为劲度模量S时,5种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优劣顺序依次为SINOTPS>SBS>SBS-PU复合>TPS>PU改性沥青;当评价指标为蠕变速率m时,优劣顺序依次为SBS-PU复合>SINOTPS>SBS>TPS>PU改性沥青,可以发现,由劲度模量S、蠕变速率m的单一指标评价方法得到的低温性能优劣结果并不能相互对应。栾自胜等[18]在对SBS沥青的低温性能评价过程中发现,劲度模量S与蠕变速率m对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评价不一致。故笔者选取m/S值作为评价指标,m/S值越大则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越强,m/S计算值如图5。再次按优劣次序进行排序:SINOTPS>SBS>SBS-PU复合>TPS>PU改性沥青,可以发现,SINOTPS、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优于SBS-PU复合改性沥青。分析认为,SINOTPS改性剂的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SBR成分,对其低温性能有一定程度提高;SBS改性沥青中线型SBS改性型掺量达到6%,为沥青中添加了大量弹性组分,使其低温抗变形能力较好。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稍优于TPS改性沥青,这是由于SBS在沥青内部形成了连续网状结构,聚丁二烯链段的分布为SBS-PU复合改性沥青提供了弹性组分,对其低温抗裂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上述常规性能试验及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试验评价,SBS-PU复合改性沥青具有一定的性能优势,但还需结合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进一步对其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3、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3.1混合料级配及油石比
采用钢桥面铺装常用的SMA-13型矿料级配,级配设计见表5。按马歇尔法确定的SBS-PU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为5.8%。以同样的流程确定其他几种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最终确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5.6%;PU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5.7%;TPS、SINOTP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均为5.4%。
3.2高温性能
采用车辙试验对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进行评价,车辙试验结果见图6。动稳定度值计算参照规范JTGE20-2011[19]和JTGD50-2017[20]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增补后者计算方法,一方面是采用前者公式计算动稳定度值准确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可以避免车辙深度与动稳定度值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
由图6可以看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显著影响混合料的动稳定度结果,但并没有改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优劣顺序。采用JTGD50-2017推荐算法计算动稳定度有效避免了仪器精度不足引起的误差,提高了评价准确度。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是PU改性沥青混合料的1.7倍,与TPS、SINOTPS改性沥青相接近并高于SBS改性沥青,且差异较为显著,这说明SBS组分的引入对PU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有显著提升作用。该结论与MSCR试验结果相符合。
3.3低温性能
采用低温弯曲试验来评价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所用仪器为万能试验机,加载方式为中点加载,加载速率定为50mm/min,试验温度-10℃。通过计算得出抗弯强度、最大弯拉应变指标,对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进行评价。抗弯拉强度与最大拉伸应变越大,则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越好。5种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小梁弯曲试验结果见图7。
由图7可知,4种高黏高弹沥青混合料的抗弯拉强度相接近,无显著差异,故以最大拉伸应变为评价指标。5种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优劣顺序依次为SBS>SINOTPS>SBS-PU复合>TPS>PU改性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因弹性组分含量较高,其低温抗裂能力稍强于其他3种高黏高弹沥青混合料。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较好,与TPS、SINOTPS相接近,相比PU改性沥青混合料提升了55%,这说明SBS弹性组分的加入对混合料低温性能有改善作用。
3.4水稳性能
3.4.1冻融劈裂试验
首先采用冻融劈裂试验来评价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试验结果如图8。
由图8可知,在矿料级配统一的情况下,高黏高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均优于PU改性沥青混合料,且采用复配技术的TPS、SBS-PU复合、SINOTPS改性沥青比单一改性组分的SBS改性沥青水稳定性强,这表明采用复配技术的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结合料能够起到改善水稳性能的作用。其原因为该类型的沥青具有更高的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高温水对沥青的乳化作用,减小沥青膜脱落的概率。
3.4.2汉堡车辙试验
采用试验条件更为严苛的汉堡车辙试验(HWTD)深入评价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在该试验中,高温、动水和动荷载条件同时作用于沥青混合料试件,可有效模拟交通荷载引起的动水压力和水流对沥青与集料黏附性能产生的破坏效应,从而提高水稳性能评价结果与路面现场性能的相关性。采用该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抗水损性能时,试验结果参数主要由车辙深度、剥落斜率、剥落变形拐点(SIP)等指标组成。图9为典型车辙深度变化曲线示意。
基于兼顾高黏高弹沥青混合料性能特点、应用环境和提高性能优劣区分度的综合考虑,参考已有研究成果[21],确定了评价高黏高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的试验条件,如表6。表6中:试验温度60℃根据沥青等级确定[22];荷载作用次数增大至30000次是考虑到高黏高弹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水稳性能,若采用常规的20000次进行加载,其可能不会发生水损破坏,不能计算得到SIP。
评价指标中最大车撤深度和有效荷载作用次数可从图10中读取,而剥落斜率和剥落变形拐点需分段拟合试验曲线获得。针对SIP指标参数,通常是采用人为视觉的方法划分曲线中的变部分和剥落部分,降低了SIP值的准确性。
为提高计算精度,参考Y.FAN等[23]研究成果,采用函数表达式拟合整个车辙变化曲线,并根据函数变化特征求导计算相应的转折点以确定SIP和剥落斜率值,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1)拟合车辙深度变化曲线(图11),给出拟合方程如式(1),并计算系数具体数值。
2)剥落次数或SIP值获取,二次求导拟合方程,当导数方程的值为0时,即可推导出的方程如式(2):
3)剥落斜率计算,剥落次数到试验结束部分的曲线即为混合料的剥落破坏阶段,剥落斜率为该部分曲线的斜率值。
不同沥青混合料HWTD结果及拟合方程参数值如图11和表7。
由图11和表7可知,综合剥落点和剥落斜率指标值,能够确定不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优劣,依次为TPS>SBS-PU复合>SINOTPS>SBS>PU改性沥青混合料。该结论与冻融劈裂试验评价结果相一致,但指标值大小差异更加显著,原因为冻融劈裂试验评价的是混合料的短期性能,其试验条件与现场路面水损病害形成的环境存在较大不同,而汉堡车撤试验采用的是动态加载,更接近实际路面水损病害的产生机理。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相对低于TPS改性沥青混合料,原因可能为在高温水的长期作用下,体系中少量异氯酸酯基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降低了结合料的黏附性能,故导致混合料整体抗水损性能降低。此可以由PU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试验和汉堡车辙试验结果均较差得到印证。
3.5抗疲劳性能
采用间接拉伸疲劳试验评价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该试验所用试件为常规马歇尔试件,加载设备为MTS万能试验机,破坏标准为完全破裂。具体试验条件及参数见表8,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结果见图12。
由图12可以发现:在矿料级配和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3种高黏高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均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且差异显著,说明高黏高弹沥青结合料具有改善混合料抗疲劳开裂破坏的能力,原因为该类型结合料的弹性恢复性能相对高于SBS改性沥青,单次加载过程中产生的微量损伤比较小;SINOTPS、SBS-PU复合和TPS改性沥青混合料对应的疲劳寿命依次递减,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较好,相比PU改性沥青混合料有显著提升。
4、结论
通过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全面对比了5种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各路用性能优劣排序汇总如下:5种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优劣排序为SINOTPS>SBS-PU复合>TPS>SBS>PU改性沥青;低温性能优劣排序为SINOTPS>SBS>SBS-PU复合>TPS>PU改性沥青。5种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优劣排序为SINOTPS>SBS-PU复合>TPS>SBS>PU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排序为SBS>SINOTPS>SBS-PU复合>TPS>PU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优劣排序为TPS>SBS-PU复合>SINOTPS>SBS>PU改性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优劣排序为SINOTPS>SBS-PU复合>TPS>SBS>PU改性沥青混合料。采用复合改性技术制备的SBS-PU复合改性沥青,通过优势互补,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优势,具体如下:
1)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60℃动力黏度与弹性恢复分别达到了34217Pa.s和97%,分别为PU改性沥青的2倍和3倍,满足高黏高弹沥青技术要求。
2)SBS-PU复合改性沥青的60℃动力黏度值高于TPS改性沥青,低于SINOTP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高于SBS、TPS、SINOTPS改性沥青,相对PU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高黏高弹特性。
3)SBS-PU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及抗疲劳性能高于TPS改性沥青混合料,低于SINOTPS改性沥青混合料,表现出较好的高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但在水热耦合作用下的抗水损害能力略低于TPS改性沥青混合料,但仍满足相关技术标准。
4)利用SBS与聚氨酯各自的技术特性进行复合改性制备改性沥青,综合性能优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对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进一步研究有参考价值。
来源:沥青路面
—END—
长
按
关
注
西藏高速
微信号 : xzgsgl
信息发布 服务公众 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