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万里瓷路,从泥到器的进化里,读懂老祖宗的生活美学

文化   文化   2024-11-09 18:58   北京  

瓷,塑于人工,成于天意。

在一千二百度的烈焰下淬炼,

从最初的一捧泥土,

转变为坚硬而泛着柔润光泽的器物。


一拢火、一捆草,千年前的匠人们,就这样把脚下的泥,变成了手中精美的瓷。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经能制造相当精美的瓷器。

(盘子里的螃蟹、瓜果也是瓷哦!)


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China. china

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




“一捧瓷土,万千匠心”。

从简单不失优雅的单色釉,到五彩交融的各类装饰,一件件震古烁今的精美瓷器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


我们评价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国人温润如玉、纯洁善良、谦逊内敛的美好品德。



元青花、釉里红、清粉彩……他们因何闻名,又是怎样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


揉灰的泥土经过了怎样的磨炼才穿上五彩绚丽的“新衣”?


今天我们将沿着时光的脉络,一起探寻那些美丽瓷器背后的故事……





 瓷

历经百代,一如新生




早在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以“泥土作器皿”的本领,这种以泥土烧结的器皿被称为陶器


而瓷器脱胎于陶。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青釉器”,它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征。不过“青釉器”与我们所熟悉的瓷器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它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还略显粗糙,因此被称为“原始瓷”。


原始瓷和真正的瓷器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温度



瓷器的烧制所需要的温度最高,这也代表古人对冶炼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燃料探索、加工环境的不断进步。


瓷器区别于其它器皿的另一特征,那就是“”,这是一层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于瓷胚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釉的成分主要是三种

【基础料】形成玻璃质表层的基础料,由各类氧化物组成,通过高温熔融,氧化还原成为透明光滑的釉层;

【呈色剂】产生色彩的呈色剂,由各类含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组成,例如锆离子呈现出黄色,铜离子呈现出蓝色或绿色等。

【助溶剂】帮助前二者更好融合和协调的助溶剂,通常为酯类、醇类等。










瓷器的发展,同时也是釉料的不断进化过程,釉料中含铁量的多少决定了瓷器颜色深浅。最早的瓷器,为含铁量4%以上的黑瓷,然后发展到含铁量2%-3%的青瓷;直到三国时期,古人可以把釉料中的含铁量控制1%以下,这便出现了白瓷。



隋唐时期北方以烧制白瓷邢窑最为知名,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的越窑最为知名,故而有“南越北邢,南青北白”一说。又因为邢窑为官窑,而越窑为民窑,也有“南民北官”的说法。



同时,长安及周边以烧制三彩为主的窑所被称为西窑,洛阳及周边以烧制彩瓷为主的窑所被称为东窑


宋代因为各种历史原因非常缺金银,瓷就在这时走上了舞台的C位。瓷器烧制百花齐放,制瓷工艺不断完善,出现最为著名的“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其中汝、官、哥、钧都以烧制青瓷为主,定窑则以烧制白瓷为主。




最早时候,景德镇并不叫景德镇,而是昌南镇。因在景德元年烧出一款像玉一样美丽的青白瓷,深得宋真宗的喜爱。

“釉色似玉,莹润水光,素雅清透。”这在以素为美的宋代美学中,一跃成为中国美学的顶流。真宗直接以自己的年号「景德」赐名了这座烧瓷的小城。至此,景德镇才真正成为景德镇,逐渐与中国的脉息相连。


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中心后,继续将制瓷工业发展壮大。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官窑、民窑,甚至官搭民窑存在于中国的制瓷史上,如河北磁县的磁州窑、福建建安的建州窑、浙江龙泉的龙泉窑、湖南长沙的长沙窑等等。



匠人们并不满足于制造纯色的瓷器,开始琢磨在釉料上做文章,从而制造出带花纹、带图案,以及带绘画的瓷器,就这样,青花瓷应运而生



中国制瓷史发展到明清两代,在工艺上已臻于完美,匠人们绞尽脑汁,只为将最美的色彩加之于瓷器。


在此之前,无论是青花、矾红,还是五彩色釉,色釉相对比较单一。而明清时期的诸如斗彩、粉彩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瓷有万色,尽在一方”。



粉彩的“粉”不是指粉色,而是一种“粉润的感觉”。粉彩瓷器是清代制瓷业的一大伟大创烧,理论上讲,粉彩工艺不仅可以将任何能想象到的颜色变成现实,也可以制造出同一颜色的深浅浓淡变化。结合对器形的调整,可以让瓷器惟妙惟肖,以假乱真,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粉彩荷花形杯便是明证。



这个款式的杯子自乾隆朝创烧,后至光绪朝一直都是官窑定式。它模拟荷花外形,杯身用暗刻加轮廓勾勒出一片片花瓣的姿态。每一片花瓣底端粉红,尖端白皙,都有颜色渐变效果,每一笔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细细看去,也很难分辨这是在瓷上作画还是在纸上作画。




这些施釉技巧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色彩类型,也丰富了单一色彩的变化。自此,瓷器可以完美地和绘画结合,使得两种艺术形式合二为一产生升华。也造就了我们今天鉴赏瓷器的审美标准和规范。




特别是咱们的乾隆大宝贝,致力于展示国家财力与制瓷工艺,许多“炫技”瓷器就此诞生。


《国家宝藏》里展示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更是汇聚了17种釉彩烧造工艺,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被世人称为“瓷母”。


花是花了点儿,但这只看着挺“闹腾”的大花瓶却反映了乾隆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高度水平,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



“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制瓷工艺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透过瓷,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兴衰,审美的变换。

纯色优雅、青花清丽、五彩斗艳,这些瑰丽的色彩是如何在光影斑驳中诞生的?我们可以在《瓷器之美》这本书里看见老祖宗们对于艺术和技术的极致追求,在遥远的千年前,是如何掌控着火完成一幅幅永不褪色的斑斓画卷——



从早期的青瓷、白瓷,到后来的青花瓷、釉里红瓷,甚至粉彩瓷、珐琅彩瓷等;从官办瓷窑到民间瓷工,延续近两千年,不断地发展创新,自然也给后世留下了数不胜数,浩如烟海的精美瓷器。这些瓷器如今有的流传有序,有的破损佚失,有的不知所踪,有的遗落海外。


这本书从浩瀚如星辰的精美瓷器里精选出了80多件在结构、工艺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展示不同瓷器的制造工艺、器型形状、色彩纹饰等带我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独到的审美。




 瓷

永不褪色的斑斓画卷




 钧瓷丨不一样的色彩盲盒 


“入窑是一色,出窑成万彩”。说的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宋] (960-1279)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河南禹州出产的钧窑,自古就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在遍地卷王的瓷器时代,能有这么高的评价还是因为它那堪比开盲盒的斑斓色彩。


[金] (1115-1234) 丨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钧瓷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需经过72道工序,成品率极低。


这一套钧窑紫斑鸡心碗,总共五盏,为一窑烧制而出,但每一件的颜色、色块形状都不相同,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颜色的形成是完全随机的,难以捉摸。它的基本色聚合了天青、鱼肚白、丁香紫、海棠红、海蓝等色为一体,如同天边的晚霞,古朴素雅的同时,又散发出无比绚烂夺目的自然光彩。




高温下,铜元素氧化为氧化铜,呈蓝色。而在富氧环境下,持续烧制氧化铜会还原为氧化亚铜,呈红紫色。所以,温度、氧气,甚至烧制时长的变化,都会让窑变颜色变幻莫测


另外,除了铜元素,钧瓷中还含有其它十余种的微量元素,它们同样也会发生变化,而产生更多更丰富、更难以捉摸的窑变颜色。



 越窑青瓷丨每个瓷胚都有独立“包间” 


在中国瓷器史上,越窑是早期瓷器窑中最负盛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它采用了更细腻的瓷土作为泥胚,同时在烧制时也用了许多秘而不宣的技艺。其中最为特别的就是烧制技术和刻花技艺。


匣钵装烧.



使指瓷器在烧制时每一个瓷胚都用匣钵单独装置,是瓷胚在烧制时隔绝明火,避免杂质污染,这使得越窑瓷器质地更加纯洁,颜色更加清朗。

这种方法也成为了后世各窑口烧制高端瓷器时必备的程序。


錾花工艺.



越窑瓷器使用錾花工艺,是瓷器烧制变得更加流程化,烧制的效率更高。这也为越窑瓷器的大量出窑和畅销提供了基础。


瓷土的选料加上更精湛的制瓷工艺使得越窑青瓷在同时期与其它窑场瓷器比较起来,质地更细腻,色彩更鲜艳,同时艺术成就也最高。


[ 唐](850-907)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的釉色有多种类型,早期多为偏黄褐的青绿釉,而后有了颜色更加纯粹的青绿、青灰色系等。在唐代最为知名的釉色为玉青釉,这款青瓷盘正是此色,最受欢迎,远销海外。



这件越窑青瓷供盘正是其中精品,它“如冰似玉”,完美地契合了中国人对玉石的喜爱和推崇.



早期瓷器的花纹处理比较直接了当,一般采用阴刻的方式进行塑造,此盘中的双凤纹与边缘的卷云纹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刻画出来的,这种暗刻花纹的方式在晚唐以后便鲜有见到了。



单色釉丨中式美学的极致优雅 


从明代开始,中国制瓷工艺逐渐与西方接触,到了清代,因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起,我国吸收了许多西方的化工釉彩料,并形成本土化的使用,也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件淡黄釉瓶。这件瓷器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

[清] 雍正(1722-1735)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国传统黄釉为以结晶铁釉为主的茶叶末釉为主,明代时期出现的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黄釉,直到清代才出现了淡黄釉。


淡黄釉是以锑黄作为着色剂,从而得到比铁黄釉更加恬淡的色彩。




淡黄釉创烧于雍正朝时期,雍正时期的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此瓶娇美的形体,恬静的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珐琅彩丨中西混血“瓷” 


很早以前,一种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表面并与之牢固结合的技术,从西域拜占庭帝国传入,因时人称拜占庭帝国为“拂菻”,便用这个名称命名这种技术,而这种“拂菻”技术,也随着中国人口语的变化,有了正式的名称——珐琅,它还有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搪瓷”。


明代时珐琅这种技术主要用于金属器皿的防锈,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工匠将这种技术设法移植到瓷器上,并将应用于瓷器装饰的珐琅工艺,命名为“珐琅彩”。


珐琅彩几乎都是小器型瓷器,但这件霁蓝釉金彩海晏河清尊,确是难得一见的大器,它原本为故宫圆明园海晏堂的陈设器,通体施霁蓝釉彩,瓶颈和瓶腹以金线描绘纹饰,肩颈间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尊底以莲瓣莲蓬浮雕纹环绕一周。

[ 清] 乾隆(1736-1796)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尊的设计上,以霁蓝釉为地,表现河水澄清,肩颈贴一对白色海燕,燕通“晏”,所以象征“海燕河清”,寓意四海承平。

海燕贴件整体施白釉,是单独制作,使用贴塑工艺与罐尊结合的。



瓶身的描金,和瓶底的莲瓣浮雕,在层次上丰富了整体的视觉感受。


此尊采用的制作工艺非常丰富,集合了当时较为复杂的几种工艺:霁蓝釉、贴塑、描金,以及浮雕工艺等等。


霁蓝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制作时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入窑1300℃烧制。之后再使用鎏金工艺进行描金,加热300℃烘烤,最后附加胎质,浮雕莲瓣纹,并施釉烧制


整个制瓷过程非常复杂,这也体现出天朝盛世制作瓷器,不计成本,刻意求精的面貌特征。充分展现了清代乾隆时期瓷器制作工艺已完全达到巅峰。



 广彩人物图盘丨中国瓷器“外卖版” 


清代中晚期,中国瓷器早已远销海外。其中景德镇生产的细白瓷器,因其细腻的胎质,洁白如玉的釉色而广受欢迎。但说到装饰纹样的绘制,只有此时能与西方有更多接触、更多了解的广州画师,才能画出令外国人满意的绘画。于是这种从景德镇出瓷,运到广州绘彩的瓷器,就被称为广彩瓷器。它也称为了此后外销瓷中的主力军。


这几件广彩人物图瓷盘就属于此列。它们由英国人订购,纹饰颜色鲜艳,内容丰富,绘画风格上中西结合,与素雅优雅的传统瓷器相比,有一种热闹、饱满的另类感,但它们同属于中国制瓷史上辉煌的一笔。



它的制作过程也很有意思。从景德镇运送到广州的细白瓷,盘身洁白,通体不施花纹釉彩。由擅长白描勾线的工匠,先用墨彩将纹饰线稿全部勾勒出来。入窑800℃烧制。再由擅长填色的工匠填涂色釉,入窑600℃烧制后完成。



广彩瓷器的绘画纹饰通常用色鲜艳不拘一格。若是订购瓷器,花样纹饰都需由买方提出要求,经由画师绘制草图,与买家沟通定稿后方可绘制于瓷器上。这三件瓷盘外壁留白,盘内都以人物场景图为盘心,盘沿绘制一圈满铺的吉祥纹饰组合。颜色上采用青、红、绿、黄四种色釉为主,鲜艳明丽,光彩夺目。





8$5uIP3q7KKRN):// MF3084



沿着历史的脉络,从东晋的“青瓷点褐彩四系盘口瓶”到清代的“粉彩像生瓷果品蟹盘”……


13个国内外博物馆

76件传世国宝瓷器

超600幅插图,

多角度讲述“瓷”的故事


透过书中对于不同瓷器的分享和讲解,我们仿佛与千年前日夜劳作的匠人们擦肩而过。




从东晋到明清,跨越1000多年的中国瓷器之美





从器型美、纹饰美、颜色美,到纹样、肌理、工艺的讲解和展示,多角度鉴赏美瓷,普及“瓷”的知识。

详细到釉料元素的解析,结构的拆解……


他们似乎来到了我们中间,握着我们的手,一起揉泥、拉坯、印坯、利坯……在摇曳的烛光下执笔描摹青花,在青花的勾线上走色、扫笔……


我们变成了千年前的他们!历史终于在这一刻具象化!





千年窑火、万里瓷路。愿爱瓷的你,能在《瓷器之美》中“旅行”愉快❤


购买方式



/////////////////

/////////////////

或者复制下方淘口令,打开淘宝

❤就可以直接购买啦❤

【8$5uIP3q7KKRN):// MF3084】



精 / 选 / 阅 / 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绘客
江湖有侠客,绘圈有绘客。每年上百万读者与你一起学画,提升艺术修养,传播美的力量。喜欢画画,就来绘客挖掘潜力,探讨画画的一切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