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改变大脑

创业   2025-01-17 23:31   广东  
作者:九边
来源:九边(ID: ertoumu893)

几年前写过这个话题,这不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经通过法律,禁止了15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软件,如果父母给他们用,连父母一起处罚。所以决定重新聊下短视频对大脑影响这事。

之前出差在机场随便买了本书,也就是那本《掌控习惯》,本来没指望啥,没想到有些内容还挺受用。里边讲的很多东西之前我也有点体会,经作者一说更加清楚了。今天再跟大家聊聊。

先说下那个书名,英文名字叫《atomic habits》,也就是原子习惯,作者认为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原子一样的习惯构成的,可以通过优化这些习惯来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些。感觉英文书名更有逼格一些,可能不太利于推广吧,于是就改成《掌控习惯》。你问我推荐这本书不,不太推荐,在网上看几句摘要就够了。

作者提到的内容里,我觉得最关键的一件事:

重复一个动作,会导致大脑发生生理变化。

“重复行为改变大脑”这事,在之前另一本书里也看到过,那本书里讲的更加详细一些。说咱们的神经网络,刚开始就跟无数的山间小路似的,稀稀疏疏。后来有些路用的多,有些用的少。

经常被用的那些通路上,就被裹上了“腱鞘”,变成了高速公路,到了三十来岁就慢慢固化,脑子跟公路网似的,有大动脉级别的高速路,有不那么繁忙省道,还有不咋宽的县道,最末梢是水泥的村道。

形成“高速公路”这些路径会涌现出“自发性”,我们可以一边用筷子吃饭一边唠嗑,另一只手还在那里刷微博。这事咱们看着没啥,其实在不会用筷子的人眼里,难度和你踩着独轮车写ppt差不多。

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无意识行为”和“自发行为”,比如肥宅们想起运动这事就浑身不舒服,有些人每隔一会儿就得把自己的所有社交媒体全部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消息。不然焦虑的不行。

不断地重复,会把人逐步往“无意识”方向塑造,也就是重复的次数多了,大脑会形成“硬链接”,从此不用意识参与也能自动驾驶。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为啥能在双轮的自行车上保持平衡,我们也能轻易做到不看键盘就噼里啪啦码字码代码。

此外新手开车的时候喜欢看“点位”,在后视镜里看到哪个点的时候该怎么拐。但是等开个几万公里,慢慢就自己也说不上来凭借什么依据做决策,却总能做到“擦边而过”,面对复杂路段也能做到心里有数。

当然了,骑自行车、不看键盘码字和开车这事依旧属于低层次的行为模式,有时候咱们还可以看到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说法,说象棋大师们都可以做到下一步就看清了接下来十几步,我在很长时间里对这个说法也深信不疑。不过后来看了好几个象棋大师的访谈,比如那个中村光,卡斯帕罗夫,卡尔森等等,发现并不是真的。

他们都说自己顶多能预测两三步。大师们下棋并不是在那里跟人工智能似的,看一眼就推断出来了接下来的所有可能性。

他们下棋跟你骑车差不多,战术和目的是清楚的,但是具体操作过程全靠感觉,看一眼棋盘,就能发现某个位置闪闪发亮,可能还没来及思考,已经落子了,这也是为啥他们能做到同时对战十几个人。对,全靠感觉。

反倒是两个顶高手对局,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为啥一眼就想往那个位置落子”,“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也就是先有感觉,然后才思考那样下子合不合理。当然了,这种类似直觉一样的东西,是他们长年累月跟别人对战和研究棋谱形成的反射机制,顶级天赋叠加大量的练习,才形成的奇特结果。

这就给了我们一种理论上的支持,某件事你做的不太好,可能并不是咱们笨,可能就是单纯的重复次数太少。

更关键的是,只要你不断去重复,潜移默化就有改变,大脑会变得很擅长干那件事。只是这种改变太过细微,每天的进展用显微镜看都看不到,大部分人很快就放弃了,只有极少人能走到最后。

更重要的是,类似记忆力这些我们一直以为天生的东西,也和大量的训练强相关。已经有非常严肃的研究发现,以前没有手机导航的时代,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需要记住密如蛛网的街道,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确实变大了,退休之后又变小了。

行为是影响大脑的,好的行为会塑造健康大脑,坏行为时间久了,一样会对大脑有巨大影响。

前边铺垫这么多,终于要说到本文正题了。

短视频这东西跟以往的传播媒介完全不是一码事,它有点像一种生命体,会主动去改变周围的环境,让环境更适合自己。

最明显的一点,一个人如果看短视频时间太久了,就会明显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没法再看长一些的内容了。不要说长文字了,看惯了那种电影解说,再去看完整电影都受不了,今后慢慢只能看短视频了。

也就是说,你看短视频久了,“不断刷刷刷”这种行为把你脑子给影响了,慢慢只能看短视频了,别的看一会儿就烦,短视频慢慢成了你唯一爱好,花的时间更多了。短视频在全世界呈席卷之势,用户使用时长越来越长,也跟这玩意不断影响大脑有关。

甚至有很多游戏宅,自从接触了短视频后,玩游戏都没意思了,可见这玩意能把游戏都给顶出去。这个角度看,这玩意其实容易让人沉迷。

那为啥这东西劲这么大呢?

过去几万年里,人类想获取点快乐并不容易。古代也各个时代的娱乐活动,比如提笼遛鸟什么的。只不过在以前,这是清廷婆罗门才能玩的东西,咱们现在看都不知道有啥意思。主要是咱们现在有了更多好玩的,遛鸟这事就挺无聊了。

相对来说,短视频给人欢乐就太容易了,你只需要划几下手指头,一堆精心做的视频就推你脸上,快乐就来了。

也就是说,通过短视频的不断地磨砺,奖励环路变得越来越短,它破坏了人体之前建立的神经环路,又重塑了一遍。

人会对那些奖励环路特别长的东西越来越反感。这也是为啥很多人以前无聊的时候能看进去大部头书,但是这几年慢慢变得连长点的电影都看不动了。

不仅如此,很多人的“无聊阈值”被破坏了。

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做成某件复杂的事,是需要一定的对无聊的忍受能力的。持续的低内容的愉悦刺激,很容易破坏对无聊的承受能力。这也是为啥很多人干点啥没意思的事,总会不断去看社交媒体有没有新消息,本质也是“刺激成瘾”,需要不断输入才行,越无聊越渴望。


几年前又跟行内懂算法的大佬聊了下,他有个说法是我之前没意识到的。
他说“愉悦感”对于他们的算法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个东西:
随机奖励;

和对奖励的预期。

其实大家也发现了,刷短视频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短视频都能让你爽,而是每隔几个出现一次喜欢的,这种随机奖励机制对人脑冲击力度非常大。斯金纳曾经用这个办法把几只鸽子训练成了迷信的鸽子。

我忘了那个算法总监咋说的,大概好像是“黄金1/8”。也就是你刷八个视频,算法会给你塞一个你喜欢的,这种情况下你的愉悦值最高。

其次,每次你刷到喜欢的东西,继续刷刷刷的时候,你内心极度希望再蹦出来一个,这种预期会推动你一直刷下去,往往一两个小时转瞬即逝。不断刷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改变你的神经环路。

今天又看到一个词,“brain rot”,已经成了剑桥词典的年度词汇,直译就是“脑子腐烂”,或者“脑腐”。说的就是短视频和碎片化内容频繁轰炸,导致认知水平和精神都出了问题。比如出现一些自己可能没意识到的症状,记忆力明显减弱,焦躁,没法集中注意力,脑子里好像有很多东西,但是完全表达不出来。

其实就是咱们今天说的这事,持续短促刺激把脑回路给破坏了。

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我估计又有小伙伴建议禁掉短视频,就跟他们之前要禁掉游戏似的。

这个完全没必要。游戏和短视频,不但不该禁,还应该在守法和遵守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因为这玩意属于未来的一部分,你不去占领,别人也会占领。我甚至建议大家业余时间去搞这方面的创业,从视频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思路还可以调整一下,多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就算火不起来,过些年自己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短视频的负面影响,成年人还是需要对自己负责起来,倒也不一定完全不去碰,应该有个意识,不能在里边沉溺太久。如果发现每天刷那玩意三四个小时,就得思考下是不是有问题了。

有些人沉迷短视频或者游戏,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生活最大的问题是无聊和空虚,没事可做,也不想做,就算没有这些娱乐,他们也坚决不会去做点正经事。此外抖音算法和《黑悟空》都是咱们国家这两年最强科技成果之二,怎么可能一禁了事。

但我是支持对未成年人立法的,不过有没有立法也没那么重要,关键还是家长们应该负起责任来,严控小孩社交类软件的使用时长,防止这些东西的高频使用影响了他们的大脑塑造。那才是坑他们一辈子。

THE END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

可以点击右下角的在看


互联网思维
点我关注,财经创业top5,130万互联网精英都在关注,每日精选互联网创投深度干货,陪你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