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新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传感器”。守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安全,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外,每个人都应置身事内,提高警惕,切勿因贪图蝇头小利而掉入违法陷阱。
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境外势力对我国开展“众包窃密”,其中高精度地理信息是重要方面。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广泛关注。
何谓“众包窃密”?
简单说,就是将情报搜集任务分解,利用众包平台招募人员、派发任务,再将每个人搜集的零散信息分析整合,最终完成窃密。整个过程依托合法互联网平台,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伪装性、隐蔽性极强。测绘地理信息,是关乎国防建设的战略性资源,事关国家安全。此类新型窃密,必须高度警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
数字经济时代,高精度测绘地理信息需求旺盛,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以“众包”形式获取测绘地理信息,可以说是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大众既是地理信息的使用者,也是地理信息的采集者,所有人采集的信息汇聚到平台企业的云端进行数据融合,进而完成高精度地图的生产更新。如此一来,既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更新效率,也极大降低了成本。
但值得警醒的是,“众包测绘”固然效率高、成本低,但也暗藏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社会大众可能会无意间将涉密地理信息上传至平台企业,而平台企业可能会因审核不严将涉密地理信息用于地图生产更新,进而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造成泄密。一些境外势力就是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包装,诱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不知不觉间为其所用。
这并非危言耸听。今年4月,央视曾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件:境外某地图公司在网上兜售“行车记录仪”,并宣称用户只要使用这款设备,开车去不同的地方“点亮”地图,就能获得虚拟币奖励。而实际上,该公司服务于某国的军方和情报部门,暗中将我国用户采集的地理信息加密传输到境外。这显然是以众包之“形”,行“窃密”之实。经国家安全机关查明,全国范围内有60余人购买了这款“行车记录仪”,“点亮”的区域包括15个省份,甚至有一位本就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员也掉入陷阱。
其实,城市网格化管理、智慧足迹位置大数据分析、物流外卖数据库更新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众包测绘”行为。可以参与“众包测绘”的工具也不仅仅是汽车上的行车记录仪和传感器,手机定位、社交媒体打卡、无人机拍照录像等行为都有可能采集和传输地理信息。可以说,“众包测绘”行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警惕其中暗藏的安全风险。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我国实行测绘资质管理制度,并要求严格落实数据保密管理责任。守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安全,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外,每个人都应置身事内。例如,在注明“军事设施”“重点工程”“不允许拍照”等字样的地方,要高度警觉,不仅自己切勿拍照录像,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也应及时向有关单位报告;对于网上一些有偿“点亮地图”等类似活动,也要提高警惕,切勿因贪图蝇头小利而掉入违法陷阱。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传感器”。唯有全面认识、提高警惕,才能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捕舆小课堂
可疑的“行车记录仪”
2022年,福建福州的施某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了一款“行车记录仪”,公司官网宣称,只要使用这款设备就能获得虚拟币奖励,让施某很是心动。他立即在官网下单了5台“行车记录仪”,每台售价450多美金。收到设备后,施某把5台“行车记录仪”全都装在了自己的车上,以获取多倍收益。使用这款“行车记录仪”后,施某发现,该公司的地图客户端会时常发布一些任务,要求用户开车去不同的地方“点亮地图”。如果用户去了,系统就会发放虚拟币作为奖励。施某按照客户端的指示操作了一段时间后,赚了几千个虚拟币,按照汇率共获得了3000多元人民币。但施某觉得不值当,就没有再继续使用这款“行车记录仪”,后来他也没管这件事。直到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找上门后,施某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发现,这款设备并不具备普通行车记录仪的功能。该设备以高清画质捕捉地面画面,同时具备自动识别功能,能对地面周围信息进行捕捉、分析,并且采集的画面只能保存8小时,24小时后自动消失,而这些消失的画面数据则被专用客户端发送到境外服务器。
生产这款记录仪的是一个国外的地图公司。公司官网显示他们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为无人机提供3D地图的创业公司。他们鼓励用户提供数据,以建立全球高精度4K级街道图像地图。但该公司跟某国的军方和情报部门有所联系,长期承接空军、陆军和情报部门的3D地图分析和测绘服务,甚至为他们的无人机部队提供相关数据服务。这家公司的套路是:通过虚拟货币吸引用户,用“行车记录仪”作为幌子,暗地里将我国的地理信息数据加密传输到境外,从而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施某的行为已经涉嫌非法测绘。不过,施某只是对发放的虚拟货币奖励感兴趣,并不了解背景。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时,施某积极配合调查。最后,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对施某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收缴了他的设备。
经国家安全机关查明,全国范围内有60余人购买了这款“行车记录仪”,“点亮”的区域包括15个省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家公司会采用种种方式进行包装,将其真实目的掩藏在一些任务之下。此外,这家地图公司还授权我国周边几个地区的一些公司代理亚洲业务,以缩短我国使用者的设备收货时间。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这种新形态的数据采集模式方式迂回,手段隐蔽,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黑解”的无人机
2023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检察院公开一起非法测绘案件。2022年10月,某单位委托某测绘公司通过无人机航拍方式,获取工作地面航拍照片。其后,测绘公司指派被告林某完成无人机测绘工作,该飞行任务未向空域管理部门申请飞行空域及航拍计划,且林某未取得民用无人机驾驶执照。
2022年11月,被告林某擅自在涉案地附近空域,操作自己组装的无人机进行拍照测绘,被空军雷达监测识别为异常空情。
2023年,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公开宣判,判决测绘公司及林某赔偿国防战备资源损失12万余元,并通过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近年来,无人机测绘业务需求扩大,引发的不安全事件也随之增加。”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数据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城市建设、三维地图导航、矿山资源开采等对无人机测绘需求很大。包括实景三维地图,其底层技术大多也离不开无人机航拍。
依照测绘法的相关规定,机构在测绘前,必须取得相应资质,成果管理也要符合相应程序。然而,一些测绘公司在承接业务后,出于成本考虑,分包给航拍爱好者甚至在校大学生。相关人员没有取得相应资质,更缺乏数据保密意识,甚至随意存储和传输测绘成果,威胁国土信息安全。
相关专家表示,将测绘业务转包给不具备资质的个人或公司,属于违法或违规行为。同时,不排除境外势力打着商业拍摄、建筑测绘等名义,刺探我港口、军事基地、物资仓库等机密。依托网络发包形式,个人承包者难以判断委托方的真实意图,若被利用,很可能触犯刑法,危害国家安全。
2024年1月开始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依法取得测绘资质证书后,方可从事测绘活动。外国无人驾驶航空器或者由外国人员操控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不得在我国境内实施测绘、电波参数测试等飞行活动。
不过,相关媒体调查发现,“飞手”在航拍和测绘时,有的不申报空域,有的申报空域后发现未被批准,就干脆在网上寻求破解技术,把后台的“电子围栏”功能解禁。这样无人机在禁飞、限飞区域飞行都不会受限,也不会上报飞行记录。业内人士指出,这种“黑解”行为,往往藏匿于爱好者群和一些网购平台,监管较难。
江苏省盐城市航空运动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不仅用于地理信息测绘,也在电力巡检、河道治理、矿山勘察、油气管道规划中发挥作用。不少行业在航拍或巡检作业时,实际也是在做测绘。这些重叠领域的管理标准和法规相对滞后,以至于相关行为难以界定,难以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查处。
高额的测绘费用也让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测绘行业。以航测三维建模为例,以前的市场价格在每平方公里四五万元左右,利润非常诱人。这几年,民用无人机和开源测绘软件商业化应用越发普及,降低了技术门槛,大量非专业从业者开始涌入,航测三维建模的平均市场价格已下滑至1万元出头甚至更低。
相关专家认为,《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施行,为无人机测绘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对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国家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下一步,重在推动条例落地生根。各级主管部门和媒体等要加强普法宣传,形成“无人机测绘是一种严肃的涉密行为”的社会共识。
多用途的“科研设备”
近年来,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打着“项目调查研究”“生态治理保护”的旗号,非法采集、窃取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给国家安全带来风险隐患。
“您好,我是某国的教授,专程到此开展跨国学术交流,想与您共同考察本地的生态环境,并为您提供丰厚的经费报酬!”自称某国教授的境外人员在本地人的带领下,在我国某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林场等地,安装了多个所谓用于“考察生态环境”的仪器设备,建立多处小型观测试验场,非法大量采集了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
国家安全机关根据线索,会同有关部门迅速开展工作,及时制止非法活动。某国教授对其以学术合作为掩护,搜集、窃取我国非传统领域安全数据的事实供认不讳。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某国教授等涉案人员进行处理。
一所外国高校在境外非政府组织支持下,与我国西南地区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单位开展所谓自然生态领域科研“项目合作”,并采取利益拉拢等方式将我方人员拉拢“下水”,指使、胁迫其配合非法窃取我国自然保护区各类敏感数据。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发现,该非政府组织背景复杂。此次实为某西方大国以开展项目合作为掩护,在未经我国任何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非法搜集、窃取我国自然保护区核心敏感数据资源,并通过违规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安装气象站、布设红外相机设备、开展GPS测绘、窃取我国涉密电脑资料等方式,获取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大量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及图片资料并向境外传输,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气象、生物等基础数据,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数据资源,与我国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等密切相关,未经审批非法采集和跨境传输上述敏感数据的行为,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
(本版内容源自央视网、《半月谈》,图片来源摄图网。)
资料来源:i自然客户端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