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菁华——
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
山水画艺委会精品展
展览时间:
2024年9月28日—10月26日
展览地点:
养熙园
(南京市建邺区扬子江大道222号)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历代的名家经典不胜枚举,不仅勾勒出山水画发展的清晰脉络,同时也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内容,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意境,使山水画升华为集自然之道与审美之法于一体的“精神家园”。当前,山水画创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蕴含着独特的审美基质。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用青春的汗水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近年来,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的山水画家在全国的专业展赛中表现出色,多幅作品在文旅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百家金陵画展等展赛中脱颖而出。伴随着青年山水画家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也日益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昂扬意气和精神风貌。而此次“山水菁华”展览则是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的一次大练兵、大展示。本次展览邀请了十九位实力派青年山水画家的作品在养熙园共襄盛会。养熙园地处南京西郊,紧邻长江,是具江南建筑风格的园林。园内楼台相连,依水而筑,红枫映墙,竹亭倒影,宛若图画窈窕多姿。养熙园将完美呈现江苏青年山水画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风貌。
青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也是最富创造力的时期。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文艺事业发展的潜力股。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让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青年艺术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山水菁华”展览为契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用手中的画笔书写时代画卷,描绘大好河山,讴歌伟大时代,以优秀的山水画作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增光添彩!
197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中国画)毕业,师从刘赦先生,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博士(山水画创作研究)毕业,师从薛亮先生。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干部。
浦均《夏湖仙》46.5×69.5cm
艺术赏析:
寓目所见,千年以来,山水画的主题虽始终是“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形式的变化却是丰富,尽管有谢赫的“六法论”作为赏鉴标杆,但决定时代变迁的变数颇多,无论从简淡、细密到完备,还是“南北宗论”,以及装饰、再现、超再现之说,抑或对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关注,这些林林总总,哪怕细微的变化都影响着山水画家的抉择,实质上他们的山水画表现,也是对世界观的理解与个性的结合。
浦均,即是如此。他画面的单纯、明朗,哪怕繁复的笔法,也统一在整体的色彩语境中,望之俨然,令人忘机。不由想起《诗经》中的意境:质朴、平和,透着温润敦厚,即便清冷笔调,也有所节制,忧而不困,这大概是一种中和之气吧。若能坐对一日,无论今古,忘却魏晋,当真是一种幸福。
——梁丽君
1974年出生,江苏省睢宁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工作室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专职画家,江苏省书画院特聘画家,苏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州美术院副院长。
谢士强《曲园烟霭》70×48cm
艺术赏析:
谢士强的园林作品大都是臆想之境,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相对应的真实场景,其园林作品并非现实之园,而是心中之园。意造境生,使其“园性即我性,园情即我情”,他将自己的园林作品根植于真实的山林气象之中,从而多了一份逸气,多了一份天然。其作品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虽有时直面自然,但又不为自然所囿,其酣畅淋漓的笔墨、心思缜密的经营,无不透露出士强对园林、对笔墨独特的体悟,对景造意,意到情适,写园之意,不取华饰。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徐惠泉
江苏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水画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学术论坛等。
卞瑞《秋意入画》70×35cm
艺术赏析:
山水,大物也,画,笔墨之于纸绢也。山水之形,有恒古不变者,有瞬息万变者,而人如草木,枯荣一刹,故寄情山水而求万变于永恒者也。吾于绘事,亦以山水为擅,笔自生活,墨于蒙养,非为图绘之明劝诫、著升沉,亦不为千载寂寥之忧,而适一时之快慰哉。画者,画也,以画论其优劣,非以人论画。画非物象,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画者之真情,艺术之真谛,宇宙之真理也。故董玄宰尝云:“画之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何云乎,宇宙在乎手焉,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此之谓也。人如微尘,画亦小道,何敢言宇宙在手?艺成而上,道成而下。为艺之道,澄怀味象,心无外物,澄澈空明,天人之际,浑然为一,此谓吾心即为宇宙是也。以此观之,当今画坛,皆以有限之时间:古代,现代,当代而论画,仅循美术史之时序耳,不足以云画之品第。吾之画,不古不今,不慕时风,笔墨之间,有情有义。
——卞瑞
1977年生于江苏张家港市,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2013年获MFA硕士学位,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张家港市青联常委,张家港市美术家协会书记、主席,张家港市书画院院长。
侯晓云《山色苍润雨亦奇》70×70cm
艺术赏析:
记得侯晓云在国画系读书时,画画用心,常常思变,临摹下了功夫,创作很想尝试。转眼数年过去,近日看他的画作,还是画如其人,人如其画,平淡天真中的“清风晓云”。山水讲品格,既有“积健为雄”,也可以“落日气清”。 侯晓云画中的心思,也许给人一种“妙机其微”的情趣。无论他笔下江南烟云的描写,还是面对陕北黄土的写生,语言的清新,画面的清秀,这一“清”字的努力,绝非无味的平庸,而是灵动多变中的修养,是清景无限中的艺道。“清”是有层次高低的品评,侯晓云画中的清朗之气,应该是源于对传统笔墨的认真解读,笔清才能写形达意,墨清才能称之为神韵气象。没有宋元山水的良好领悟,无法读懂浑厚中的清爽之快,也无法理解虚空处的清淡之雅。山水画的品格辨识,是辨传统的大体,识笔墨的形质,既是眼力的调教,更是功底的磨炼。时风中清浊不分,格低意俗,所以品格的讲究,显得尤为紧迫重要。侯晓云自我完善中的画风追求,或多或少给了当下中国画创作一些启示。静则心清,心清则妙。侯晓云的山水享受,如同一阵清风徐来,晓云初开。
——陈向迅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硕士,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刚《山深雨过有清音》70×45cm
艺术赏析:
李刚对传统水墨有着坚定而执着的信念,力求研习诸家为其所用。正如王维所谓:“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他对历代田园山水以及董源一脉南派山水格外关注,曾下功夫通临沈周《东庄图册》、沈士充《郊园十二景》、董源《潇湘图》等。在其所画家乡田园作品中,如《湖畔》《水乡清韵》《龙珠岛》《瓢城印记》《九龙口写生系列》等,皆可窥见其师古之根底。但李刚并非泥古者,他善于借古开今,将笔墨意趣,与其自然之妙的观察体验相互化合,作品中散发出鱼米之乡水网密集、草木繁茂的气息。他的作品中既见精心描绘之繁密,也不乏逸笔草草之简约。他既求笔墨松动活泼,也求其沉着稳重,因而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日课。这不仅有助于锤炼笔墨,也使其画面的行草书题款充满着自信心和表现力。
——聂危谷
号有竹居士。现为玄武艺术馆馆长,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山水艺委会副主任,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报业传媒书画院副秘书长,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熊岱平《溪山烟岚》55×70cm
艺术赏析:
对于传统山水,岱平凝聚了巨大耐心,反复追摹黄公望、倪瓒、八大、石涛、“四王”等画家的作品,有些达到了逼肖的程度。在岱平看来,自己对八大、石涛与“四王”的大量临习并不矛盾,尽管有人认为清初在野派的八大、石涛与正统派的“四王”是水火难容的。其实,传统的诸多高峰,各有益处,均能滋养于他。
先贤大师的画风多具逸趣,岱平亦好逸格,意与古会,因而在其作品中,对逸格与逸笔、逸墨的追求屡屡跃然纸上。这些年来,他的一些画中还绘有笔致劲爽的高人逸士形象,对逸趣的沉浸呈现了直接的载体。在这类画中,山水、土石、松梅、蕉竹等自然物有时成了人物的衬托,然而,如此一来,它们得到放逸无羁的表达,这些似乎更能展现岱平艺术探索的本真性情,十多年来,军旅生涯造就了岱平脚踏实地的钻研作风,他的信而好古、谦逊爱学、转益多师、孜孜不倦,在山水艺术上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古今交融而清灵华滋。在作品的表达形式上,岱平是以古为新而痛下苦功的;在展现内容上,他是取长补短而追求灵性的。只有如此,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章法与笔墨方能焕发新的生机,这些又为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的中国画坛期盼着这样的画家。
——邵晓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山水艺委会秘书长 ,第十一届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工作室主任,一级美术师。
吴振《秀山幽云》138×70cm
艺术赏析:
观吴振的作品,首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山水、花鸟,乃至他用功甚勤的书法无不笔笔有来历,不轻易求突求变,标新立异,以赢取媒体的眼球。在这里需要强调他对书法的重视,契合了赵松雪的“书画贵有古意”的主张,以书法入画,诚为正途。当然,一味强调书法是一门艺术,把它进行单一化的处理,就难免让人质疑它的价值所在。范景中指出,在世界艺术中,很少有文化会一直把书法当成一门艺术。可在中国,书法一直被尊为老大。自汉代以来,它就居于最高的位置。然而历史上却几乎没有什么专职的书法家。写经手可能是个特例,但却被视为抄书匠,尊为书法家还是现代的事。吴振的画室是一个奇妙的“场域”,画册满地都是,旁边一个书案上铺一块墨迹斑斑的毛毡,一块硕大无比的砚台横在上面,非常霸气。画案上常常有一个小碟子装着宿墨和另外一个洗毛笔的纸杯子。偶尔会点上一支香烟面对墙壁思考着画面布局。在我看来,这与我们码字一族有某种相似之处。诗书画本一家嘛,吴振把书法、绘画融合起来,不简单。
——刘鹏
1982年出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淮安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淮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翟明帅《雨后云山黛色浓》70×70cm
艺术赏析:
翟明帅先生善用远瞰视角,远景与近物由一水相连,远山与深林间以村舍点缀,村舍既似景客,又似主角,这使画卷在浓浓的诗意中生出一点烟火气息。细品笔端,看似无人之景,实为隐人之景。所谓“隐人之景”是说对卷长思,舍前静立青竹,屋后身隐绿树,黑瓦白墙,令人畅想。村落夹山谷,若现群绿间,一代代人繁衍其间该是怎样的闲适从容啊!料想这青山绿水中必定有位老妇人,只有她能烧出炊烟袅袅;也必定会醉卧一位白须苍颜,远山生团云,勾起了他孩童时与玩伴嬉闹入山林的旧梦;几位少女结伴过溪,隐约传来吴侬软语,水声微闹,只能看见她们用手指向远山上溢出的那条小径,抬头望去,原来几位阿哥砍柴归来。这些青绿山水画给人一种“活”的画面感,远山,群树,近水,人家,青竹,屋舍,这些随处可见的物象被信手拈来敷于画卷,把“诗的远方”与“眼前的烟火”凝于一幅画卷,在线条、色彩、物象的组合中,无人的江南景致生出隐人于画间的神韵。
——李超
1984年生,河北邢台人,硕士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书画艺术杂志社)创作研究部主任,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青年美协副主席,民进无锡开明书画院副院长。
郭瑞卿《松竹佳客》70×70cm
艺术赏析:
青山,本是自然的存在,却可以被人为塑造成一种充满深情的意象。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在主观的编辑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念与品格,是一种人性化的展示。青山如是,绘画亦如是。
自然像是内容浩瀚的字典,却绝非语言。关于绘画的模拟自然与程式化表现,莫是龙、董其昌有“南北宗”之说,认为南宗是师自然之神、意出画外。而北宗则是表面丘壑,师自然之形。其实所谓“北宗”病在表面丘壑,而“南宗”则病在表面笔墨。得道者不必分宗,分宗者未必得道。
所以写生即是创作。无论对景作画,还是参照景色照片,甚至包括案头默画,都可以称作写生,如古人言:写生就是写得生命在手。
——郭瑞卿
1986年出生,200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7年获学士学位;2009年师从张友宪教授,攻读艺术硕士写意花鸟专业,2011年获艺术硕士;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协会员,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南京开明书画院理事,三级美术师,职业画家。
杜斌《春山图》70×46cm
艺术赏析:
观赏古典山水画要“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才好”。然凡常俗世中的我们只能于图文中得见传世经典的粗略样貌,无缘得见精品力作的风骨肌体。杜斌管中窥豹式的局部取景,更加彰显了古典美人的惊鸿一瞥,不见全景的一隅风致 ,进一步安驻了丘园林泉的媚骨芳魂。雄健笔墨间的浓妆艳抹,如青铜饕餮上泛起的层层绿波,要调理得入味涵养得入古才好。关乎笔墨形色的剧情演绎,更像是与古对话,以个体的精神意趣连通古士夫的气脉高格,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斑斓峥嵘的质调亦平添了些许时风的快慰。
——胡电亮
1987年生于江苏徐州。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师从薛亮教授。现就职于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高原《长街行》58×30cm
艺术赏析:
高原画静,但静中生奇。她的丘壑、松树、泉水、月亮都给观者一片静谧之感。这种静不呆板,反而给人以诗意。山静似太古,松静却生凉,泉静湛片玉,月静而有光。乍看这种静似乎是为了配合大块的色彩,装饰性的结构,让画作更加引人注目,夺人眼球,因此将内容的比重向形式退让。这当然只是一种初步的印象,耐看的画总是别有洞天。因此,我从她绘画的过程延伸,再看她画时开始注意到色彩之外水墨点染的细节,和这些大块色相反,细节处灵动而恣意。她本人似乎也充满了对这些细节描绘的热情,特别是在那些水墨写意的画作中,这样的点睛之笔更是若隐若现地与它的观众进行一场无声的游戏。
——程娇龙
1988年生于山东临清,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贾明哲 作品 70×70cm
艺术赏析:
明哲力求能全面发展,他喜欢山水画,却不满足于逸笔草草的“书家画”。在硕士毕业后便南下杭州、继而北上京华,于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先生的山水高研班进修,老老实实地从一树一石画起,循序渐进,从临摹到写生再至创作,狠下了功夫。自他接触了山水画起,我发现他对于书法、篆刻也有了不同以前的认识。每次见面总能看到他有新的进步,这股进取的精神,让时常偷懒打瞌睡的我深受鼓舞。陆俨少先生说:“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相信明哲能持重磨砺,厚积薄发。
——曹钝夫
字逸之,号逸心山人,2015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滕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殷清华 作品 70×70cm
艺术赏析: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中国画的色彩是主观性的、 情感性的,青绿在道家五行色彩观中属木,是生机勃勃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清华的青绿山水从传统绘画形式中得来,用没骨的手法弱化线条的运用,色彩突破岩石轮廓的束缚,自由地交融蔓延,从而呈现出朦胧的虚幻的画面,带给我们“桃花源”般的不真实感。作品吸收了西方的构成观念,山石的大小层叠错落有致,设色雅致清新,画面中删去繁杂的树木、房屋,只留一空亭,意境深远,得倪云林萧条淡泊,荒寒简远之意也。
——杨永俭
江苏扬州人,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硕士,师从徐钢教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画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胡岑《园影静趣》97×40cm
艺术赏析:
在我自身的艺术创作中,我会带着从传统中汲取的东西,进而加入写生中所获得的感悟,进行我的创作。我首先会选取对我有吸引力的物象去进行艺术处理,我必须让画的东西先让自己沉浸到其中的意境之中,或静美,或幽远,或雄浑,在创作之前,我会先对一幅创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构图、笔墨、节奏、意境等,当然在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期而遇的东西出现,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画画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带着理性的感性去左右。当画纸铺好,静坐于自然中,提笔之时,自然便静静地和自己对话,产生共鸣,这共鸣中除了眼前的自然还有文化沉淀的背景,自然不简单是自然,这时候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及其历史的呼应,这种呼应恰恰可以让自己沉醉于其中,我想这大概就是写生的乐趣所在。
——胡岑
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任教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李楚洋《静谧的云朵》70×46cm
艺术赏析:
当代水墨艺术家在对待传统的观念上,首要问题是认清传统的生命力是相对的。如唐代绘画相较于宋代,是传统的。宋代绘画相比于元代,也是在传统中延续发展的,可见笔墨是在不同时代中变化与发展的。许多艺术家片面地将某一种笔墨程式或符号认定为传统,这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错误逻辑,也是对传统的误读。实际上传统是一种内核式的文化精神,艺术家也应是基于这种文化精神,表现对客观物象的一种认识。笔者试图走出传统水墨观念的格局与模式,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融入传统艺术精粹。笔者以为,在进行当代水墨创作之前,首先要厘清创作观念的来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搞清楚这些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支配、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而这些观念是否被视为创作“文本”,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绘画首先应渗入哲学问题的思考,优秀艺术必须是基于传统文化精神上的情感表现,作品应呈现出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而哲学为作品的精神性思考提供了基础,艺术家作品也作为一种可视、可触摸的哲学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者在面对作品时除了视觉刺激之外,更多了内观文化体系的思考。
——李楚洋
湖南岳阳人,现居南京。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成员。2020年江苏省国画院新金陵画派新青年培养计划第一期学员。
龙珏《水口行舟》 174×23cm
艺术赏析:
龙珏的山水画作品并非仅于技法层面的师古,其更重要的是在画面意境的营造方面对于古意的理解:无论是远山寒林还是玉岫青云,抑或是横波野渡……龙珏都严肃地对待画面中每个物象的生命状态,让每一个物象都能够传达给观者以永恒的生命感,但他又始终把握着这些物象与现实的差异。他作品中所有的表现看似没有情绪和风格的倾向,实则恰是在这一点上抓住了中国画对“境”的真正理解。清末王国维先生曾认为诗境有“写境”与“造境”之分。唐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而为三:曰物境、曰情境、曰意境。王国维又在《人间词话》中将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画同理,绘画之境即是艺术家以个人认识和修养为前提,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对于自然造化的理解与追求。关于宋人画境之核心且引用苏东坡写函虚亭的两句诗来解释是十分贴切的:“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龙珏对艺术格调与方向的追求是明确的,虽然他还在探索的路上,他已深悟中国艺术由熟而后生之理,取法上乘,不断打磨和修炼自己的表达方式,品正而格高。来时一旦归乎性情,其作品将更值得期待!
——方向乐
安徽黄山人,现居南京,书香缘艺术培训校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胡研文《群峰列画屏》100×30cm
艺术赏析: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曾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这番话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奥妙所在——虚实相生,笔墨间蕴藏着无尽的意境与情感。我长在黄山,自幼饱览山川美景,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我将书法的笔意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中,虚实相间,形成笔墨语言。通过对传统山水的临习和钻研,结合自己的理解抒发自身的情感,酣畅淋漓,大气磅礴,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胡研文
福建诏安人,201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现生活于南京。
许子杰 作品 50×96cm
艺术赏析:
子杰的字和画一样,古意漫溢,是帖学一路的正统路线,素雅安静,不激不厉,有一种老旧气,比较难得,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画画家的水平高低与书法关系极大,字不好画也很难达到一个高点,我相信,子杰一定是深谙此理的。他所有在书法里面吃的苦都会在中国画创作的时候生根开花。
艺术的世界在于饱满和丰富,沿着子杰的墨迹追寻下去,他是敬畏传统的画家,他用他年轻的笔墨功夫去诠释自己内心世界的种种机缘,能够自信地表达出自己清醒的艺术想法和独立的艺术语言。
——李德会
中共党员,1999年出生于江苏泰州。2021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山水画专业,同年保送南艺中国画山水硕士研究生,师从张筱膺副教授。 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纪元元《悠云绕仙山》90×48cm
艺术赏析:
纪元元贤淑而文静,说话低声细语,听者有如春风拂面。但是她的画却很有气势,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她的山。她的山脱落于造型多变的湖石,用跳动的笔触表现秀奇险怪的造型。她喜欢湖石,因为白居易描述湖石:“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湖石的美是浓缩的山水之趣。通过湖石,她可以将百尺山景连绘于一方尺素之间,也可以通过一尺湖石囊括万般景致。灵动的皴法还使得她的画面总有种奇幻的感觉,让观者难以分辨出是实景还是虚境,如梦如幻。
——丁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