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报道 | “艾” 路同行:云南戒毒所里的希望与救赎

政务   2024-12-02 20:04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央视网刊载版面

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记者走进云南省多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话艾滋病戒毒人员。

经过严格的安检,记者在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艾滋病专管大队见到了艾滋病戒毒人员阿承(化名)和阿丁(化名)。阿承今年7月突发脑溢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心怀感激:“非常感激当天值班警察的及时救治,后来还有6名警察轮流照顾我,让我现在还能重新站起来。”如今,阿承戴着口罩,讲话仍不太流畅,但眼神中满是对重生的庆幸。

十多年前,阿承在当地的疾控中心抽查出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聊起当时的心境,他低着头,戴着手套的手一直抓着自己的腿,他说自己在戒毒所里听从医生的医嘱按时吃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劝告大家,别像他一样,得脑梗,还得艾滋病。

阿丁感染艾滋病毒的时间更早,20多岁确诊时,他感觉天塌了。“怕家人和朋友不能接受自己,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在戒毒所里,阿丁的心态有了转变:“在这里,没人歧视我,有大队的关心,我已经接受了。出所之后,如果可以我还是想找份工作过正常人的生活。”

说起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愧疚,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艾滋病戒毒人员阿丽(化名)不住地哽咽。“有一次心理辅导课上,警官让在纸上写下20个对自己生命有影响的人的名字,然后又让逐一划去,意味着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从未出现过。当划到我的母亲、父亲、外婆、奶奶这些亲人时,我没办法下笔,如果失去了他们,我是谁?”阿丽抽泣着说。

2006年,阿丽在朋友的建议下做了初筛,得知结果时不敢面对,是母亲的安慰让她接受了现实。“没关系,妈妈在。”阿丽边擦眼泪边重复着母亲当年的话。

在强制隔离戒毒所里,艾滋病戒毒人员深陷恐惧与迷茫,而戒毒警察们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们虽通过专业培训铸就强大内心防线,但职业暴露风险始终如影随形。值得庆幸的是,在戒毒所这个特殊环境里,艾滋病戒毒人员感受不到外界的歧视。戒毒警察们用真挚情感和切实行动,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

2015年9月,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艾滋病专管大队正式成立。教导员字卫松介绍:“艾滋病戒毒人员的自身免疫力更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而且他们的心里压力也更大。分开管理之后,除了常规进行的管理教育、习艺劳动外,还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干预等。”为助力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该大队创新所内技能培训、升级社会化延伸工作指导站,因为他们深知,艾滋病患者不仅需要医疗救助,更渴望社会的理解与接纳。

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一级警长王晓嘉毕业于音乐专业,得知戒毒工作需要融合多元的文化教育,毕业后便投身于此。进所后,王晓嘉参加了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2018年所里艾滋病专管大队成立时,她毅然报名。“别看我是女警,但我一点都不怕,我就是想了解她们的吸毒经历、感染的经历,当她们面对家人和社会有压力时,我想去帮助她们。”王晓嘉说。

帮助戒毒人员戒断毒瘾、重拾生活信心、挽救濒临破碎的家庭同样是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三级警长王肖主动申请到所里艾滋病专管大队工作的原因。他坦言,开展防艾教育工作常遭抵触,尤其是入所体检才得知感染艾滋病的戒毒人员,往往被失落、迷茫甚至轻生念头笼罩。“如何采用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亲情帮教、就业帮扶等系列组合措施来帮助他们,是需要集体研判会商的。”王肖说道。

王肖提到一个叫阿华(化名)的艾滋病戒毒人员,起初对教育矫治和戒毒治疗极度抵触。他从阿华感兴趣的音乐、电影入手建立信任,“渐渐地,他从只回答问题变成愿意和我多聊几句。”之后,针对阿华身体素质差的情况,专管大队为阿华定制了康复计划并申请营养餐,同时开展心理疏导治疗。

如今,阿华身体和心态都有明显转变,不但主动参加康复活动,还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希望日后能帮助其他患者。

在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采访结束时,窗外阴霾依旧。阿丽望向窗外说:“吸毒不止对自身有伤害,不止艾滋病,不止是经济上难以承受,对家庭、孩子造成的影响非常大,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社会的安宁,要远离毒品。”她的话如同一记警钟,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久久回荡,警示着人们远离毒品,珍惜生活。

(记者 欧霁娴) 


END



(文章转自央视网)

云南戒毒

云南戒毒
服务全省禁毒工作大局,讲好云南戒毒故事,传播云南戒毒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