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编者按:
有人说生命如歌,那是因为他历尽山河,也有人说人生如河,那是因为他尝尽甘苦波折。
在戒毒场所,每一天,警察都会听到很多很多故事,有开心的分享,也有痛苦的回忆,每一个故事分享的背后,是戒毒人员对警察的信任,也是他(她)们愿意打开心灵的开始。
今天我们就跟随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警察笔触,看看戒毒人员的改变......
云南戒毒将持续推出戒毒故事,以期社会能接纳戒断毒瘾的他(她)们,也希望社会上少一个与毒品有关的故事......
被“囚”住的鸟儿
石头正在解救一只倒挂在铁网上的小鸟,他想解开网。身旁的伙伴冲他喊:“不要放,放了吃庄稼,挂在那还能吓唬吓唬别的。”一群寨子里的小孩,刚挖完野菜回来,从石头身边路过,领头的那个孩子嚷着这个好玩,伸手便抓,石头一着急,剪破网,把鸟攥在手里,小孩伸手来抢,争夺中,鸟在石头手中被攥得奄奄一息,摊开手掌,鸟儿扑腾了几下,便再没动静……
石头出生在边境线旁的一个小寨子,只上过4年小学,16岁时到昆明打工。夜晚街头霓虹闪烁,石头不知道眼里的五光十色既美丽又危险,他目光挪不开半分,一步一步循着霓虹走进电玩室,在这里他结识了几个“朋友”。朋友们看上去很热情,主动掏出游戏币与石头分享,几局游戏下来,石头逐渐放松戒备,与他们有说有笑。“兄弟,出来打工多不容易,干嘛总紧绷着自己?”朋友点燃一支烟,笑着将烟圈吐得老高,随手递给石头一支烟,点燃的瞬间,一股甜腻的气息将石头紧紧裹挟,石头就像那只被攥在手里的小鸟,无法挣脱……渐渐地,石头成为了游荡在阴暗角落的孤魂,觅着那甜腻,臣服于毒品。
心中的鸟儿似乎活过来了
石头低着头,不停挠着手背上的一处红斑,淡淡说道:
某个午后,警察的出现打破了石头浑浑噩噩的日子,石头被送至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入所后,石头一直消极回避教育戒治。这天他坐在心理咨询室,似乎在说着与自己不相关的故事,只是手背上的红斑被挠得红肿鲜艳。
“那你愿意和我继续聊聊你的感受吗?”
“没什么好聊的,都过去了。已经这样了,说出来也没用。”
“手背上的红斑只是身体的创伤可以慢慢愈合,但心里的痛更难受吧?”
石头盯着手背上那刺眼的红斑:“艾滋......艾滋是报应吧,自己活该。”
“我感觉到你并不是不想好好活,而是被毒瘾折磨得没有选择。”
石头咬了咬嘴唇:“可能吧,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就算戒了毒,我也摆脱不了艾滋。”
警察并未反驳,而是讲起一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入所后坚持治疗,考取了职业资格证,出所后经营了一家五金店的故事,并轻声劝道:“不试一试,怎么会知道没有意义?”
石头抬起头,眼里的光一闪而过,随即低头沉默片刻,“我不知道......试一下吧。”
而让石头猝不及防的,是谈话结束时警察给他的温暖而坚实的拥抱,这样的拥抱在他被感染后,连家人都未曾给过。
那只曾经失去生机的鸟儿在石头的心中似乎有了生的迹象。
在一次分享活动中,石头终于鼓起勇气站上台,向警察和戒毒人员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挣扎与觉醒。他的声音有些颤抖,眼神有些躲闪,在和警察的眸光碰撞的那刻,他感受到了肯定和鼓舞,一股无形的力量仿佛在身后支撑他,石头的背挺直了,声音逐渐洪亮,他坚定地分享着对过去的忏悔,探讨着对未来的向往。从那一刻起,他像一只受伤的鸟儿在阳光下啄拭着伤口,预备着下一次的振翅飞翔。
石头开始积极参与教育矫治。无论是康复训练还是课堂教学,他都全身心投入。那双曾经握紧毒品的手,如今在制作手工艺品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书法课堂上,石头表现得尤为出色。每一次挥毫落笔,都像是在重新梳理自己的内心。他用一笔一画写下“自强不息”,那力透纸背的字迹,仿佛是他内心信念的真实写照。
鸟儿与他的护航者
在石头即将结束戒毒所生活的日子里,如何让他顺利接入当地的抗病毒治疗体系,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重点。戒毒医疗中心警察提前与当地疾控中心取得联系,逐一说明石头的病情、需求、心理状态,详细地交接病历和医疗记录,并与对方制定了转介计划。从基本的病史记录,到出所后的生活安排,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时光流转,很快就到了石头出所的日子。通向未来的大门缓缓打开,一缕阳光洒进石头的眼底,莹莹泪水像只欢快的鸟儿扑入他热忱爱着的天地。
为确保石头出所后能顺利到达抗病毒治疗机构,省一所的警察们带着石头踏上了400多公里的护航之路。
一位警察轻声说道。他们知道,这不仅是简单的护航之路,更是对戒毒工作最好的诠释。
近年来省一所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监管场所艾滋病防治管理办法等工作要求,依托“一体两翼”戒毒工作格局,搭建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维持治疗衔接工作机制,全力打造多种措施相衔接、多个部门齐发力的共建、共治、共享毒品问题治理新格局,不断推动戒治工作提质增效。
文 / 邹妤 图 / 龙燕妮 罗品俊
END
来源丨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云南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