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究竟讲了什么?【新版】

百科   2024-12-17 20:01   北京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影响历史进程的地理枢纽


作者:朝乾 / 编辑:Alicia


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孙武阐述了九种影响战争的地形,其中的“争地”是指被任何一方占领,都能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的地方。当军队遇到争地时,应当急速行军,率先抢占要点,并争取包抄敌军后路。


“衢地”则是指那些处于交战双方与第三方交界,交通四通八达的地方,如果率先占领,就能与第三方建立外交同盟关系,从而达到孤立敌国的目的。兵法中的“争地”和“衢地”就是交战双方必争的焦点,也就是军事地理的“枢纽”。


比如这一地区,可以说就是充满了“争地”“衢地”

一直到隋唐,这里都是争夺天下的关键区域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也说过:“任何国家里都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地点,那里有很多道路汇合在一起,便于筹集给养,便于向各个方向行动。简单地说,占领了这些地点就可以满足许多需要,得到许多利益。”克劳塞维茨将这样的地方称为“锁钥”。


在中国的版图上,就有若干个这样的“枢纽”与“锁钥”。这些地方对于战争,尤其是古代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今天我局推荐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以时间为轴线,盘点了自夏商周三代到蒙元时期,那些影响战争胜负的“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版图上的“枢纽”与“锁钥”

往往是几大基本经济区之间的连接地带

(图:shutterstock)▼


军事枢纽的重要性,往往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例如从周至唐,王朝多定都关中,而经济重心位于中原,那么从关中通往中原的崤函、河洛地区,就成为了反复争夺的军事枢纽。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尤其是南北对峙时期,淮南、荆襄、汉中就成为南北博弈的焦点。明朝天子守国门,辽西走廊就成了拱卫京畿的锁钥重地。


160mm×230mm,16开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第3版增订本)

原价180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99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购买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的小伙伴们,可以凭借订单截图,加入我们的读者交流群,与局长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问题、海外旅行等话题展开友好而热烈的交流。局长还将不定期分享相关书籍,并发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伙伴,可将购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的订单截图,通过公众号的菜单栏留言发送给我们运营小姐姐将向你发送入群二维码。【由于群成员名额有限,之前已加入读者群的朋友请勿重复入群。


  进群方式见下图 

 



天下之中——洛阳


位于今天河南省西部的的伊洛盆地,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就被视为“天下之中”,也是“中国”一词最原始的意义。西周初年,周公征服了中原广大地区后,决定在伊洛盆地营建新都。这是因为,伊洛盆地位于华夏族活动范围的中央,水陆交通发达,便于节制四方,各地诸侯朝贡里程也都差不多,可以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政治中心。


伊洛盆地相比周边的平原,其实是很小的

但是这里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置紧要

(图:google map)▼


伊洛盆地位于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之间,西面通过崤函古道可通往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东面途经嵩山的关隘,就是华北平原;向北渡过黄河,穿过轵关陉、太行陉可通往山西,或向东北通往华北平原;向南经汝颍地区或伏牛山,可到达南阳盆地。


连接着关中、山西、华北平原、南阳盆地四大板块


因此,洛阳这样一个处于各个地理单元过渡地带的交通枢纽,一旦中国北方东西分裂,就必然成为反复争夺的焦点。


楚汉之争时,占据关中的刘邦与东面的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5年,刘邦偷袭彭城(今徐州),被项羽击溃,汉军退到了洛阳外围才稳住了阵脚。


为了保卫洛阳,刘邦自东向西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敖仓-荥阳,这里是嵩山以东的外围据点,凭借敖仓的粮储和荥阳的坚城,可以持久固守;第二道是嵩山与黄河之间的要塞成皋(作用相当于虎牢关);第三道是洛阳的门户巩县(今巩义市)。


刘邦迎战项羽的三道防线(横屏)


凭借这三道防线,刘邦与项羽长期对峙,使项羽的野战优势无法发挥,军队锐气丧尽。同时,刘邦还发挥洛阳“衢地”的优势,积极联络彭越、英布、韩信等诸侯,不断袭扰项羽的后方和补给线,使楚军疲于奔命,最后覆灭于垓下。


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在此后的10余年内,东魏的高欢集团与西魏的宇文泰集团先后爆发过5次大战,其中涉及争夺洛阳的有3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邙山之战。在这次战役中,高欢占据了洛阳北部的制高点邙山,凭借具装骑兵的优势,几乎全歼了西魏军。


在隋末农民战争中,李密凭借洛口仓、回洛仓的粮储广招兵马,使瓦岗军成为中原地区势力最大的起义军。后来,李密与守卫洛阳的王世充发生了多次交锋,最终李密长久受困于坚城之下,失去了进取关中的时机,被王世充击败。


后来,占据关中的李渊集团削平了关陇、河东群雄,然后派秦王李世民率军东进,夺取洛阳。由于王世充不得人心,各地官员望风而降,唐军得以迅速扫清了洛阳外围各个重要据点,但洛阳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坐困孤城的王世充不得不向占据河北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遂率10万大军来援。


面对可能被内外夹击的危局,李世民在命令唐军主力继续围攻洛阳的同时,率领少量精兵驻守虎牢关。在面对窦建德大军时,李世民故意在黄河北岸放牧战马,以此迷惑窦建德,然后趁着敌军懈怠,迅速收回战马,率领骑兵雷霆出击,一举击溃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王世充也不得不向唐军投降。唐军凭借此战一举平定中原。


通过以上战例,我们可以得知,洛阳周边虽有邙山、嵩山、箕山、外方山、熊耳山、崤山等地理屏障,但是山脉缺口太多,尤其是东南面。东汉王朝为了保卫都城,在洛阳周边建立了8座关隘,自此之后,洛阳周边的关隘、据点、粮仓有增无减。


洛阳周边重要据点(横屏)


因此,自古争夺洛阳的关键,并不在洛阳本身,而是在外围据点的得失。刘邦防守洛阳,靠的是东面的三道防线。高欢大败宇文泰,靠的是占据了北面的邙山。李密纠结于洛阳一城的得失,没有迅速向崤函进军,招致失败。李世民在虎牢关外击败了窦建德援军,洛阳城内的王世充便不战自降。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第3版增订本)

原价180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99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关中锁钥——崤函


在伊洛盆地西面,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险要山脉——崤山。崤山有南北两条峡谷山路。穿过崤山后,两条山路汇合,再往前就是秦朝的函谷关。过了函谷关后,沿着黄河岸边的山路继续前行,直到风陵渡,黄河在这里由自北向南转向自西向东。始建于东汉的潼关,就坐落在这一带。过了潼关,就进入了关中平原。


这条从伊洛盆地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就是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崤函古道”,自古以来发生在这里的战争不计其数。


崤函古道(横屏)


相比于多面受敌的伊洛盆地,关中的地缘条件就要优越得多,不仅腹地更加广阔富饶,而且四面的山脉屏障更加险固。


除了崤函古道外,关中通往外界的道路主要还有:东南向的武关道:从蓝田出发,经灞水、丹水河谷穿越秦岭,可达南阳盆地;西南向的陈仓道:经故水河谷穿越秦岭,可达汉中;西北向的萧关道:溯泾水河谷而上,向西北可前往河套、塞北,向西翻过陇山(今六盘山)可通往陇西。


真的是条条大路通长安(横屏)▼


这四条道路都有雄关镇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中最有战略价值的当属崤函古道,因为其连接的是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原地区。古代建都关中的政权,唯有打通崤函古道,才有称霸中原的可能。


春秋中早期,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的计谋,灭掉了崤函古道上的虢国(今三门峡市境内),很早就掌握了这一咽喉要道,这给后崛起的秦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秦穆公终其一生都想打通崤函,称霸中原,但无奈这条唯一的东进之路被强大的晋国牢牢扼制。


秦当然也是很想去问候下周王的

可惜被晋国早早拦住了去路

一个是河东、一个是崤函通道,直接卡死了


前627年,秦穆公想趁着晋文公新丧,长途偷袭崤函以东的郑国,不料消息走漏,被晋军在崤山南道伏击,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殽之战”。


到三家分晋后,崤函古道仍被魏、韩两国把持。秦国商鞅变法后,军事力量变得强大,先后通过河西、宜阳、伊阙等多场大战,才一步步打通崤函古道,势力不断深入中原。


前318年,在魏将公孙衍的联络下,楚、魏、韩、赵、燕五国结成合纵联盟,一起攻打秦国。秦国在固守函谷关的同时,派出使节进行“连横”,也就是单独与山东五国结盟,以瓦解合纵,导致真正出兵的只有魏、赵、韩三国,最终也被秦将樗里疾打得大败。


其实拿下崤函通道也要考虑周边局势

首先要拿下魏国的河东

通向洛阳的大门才真正敞开


事实上,后世定都关中的政权,只要派重兵固守崤函关隘,即便中原再乱,也威胁不到根本,而如果贸然派重兵前往崤山以东决战,一旦决战失败,崤函无兵可守,中原敌军就能长驱入关。秦朝、新莽都是因为主力在山东决战失败,关中兵力空虚而覆灭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安史之乱时的潼关之战。安史叛军固然来势汹汹,很快攻陷了洛阳,但只要哥舒翰牢牢守住潼关,不与叛军交战,同时调遣朔方军从山西进攻叛军大本营河北,切断河北与洛阳的联系,叛乱很快就能平息。


事实上唐朝也是这样做的,而且郭子仪已经在河北频频得手,可是哥舒翰在高层的催促下出关决战,结果在灵宝中了叛将崔乾祐的埋伏,全军覆没。叛军长驱直入,玄宗不得不放弃长安出逃,导致唐朝七年后才平定叛乱,盛世随之一去不复返。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第3版增订本)

原价180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99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南北枢纽——襄阳


前文说过,在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时期,淮南、荆襄、汉中就成为了南北博弈的焦点。然而,相比于有宽阔的淮河、长江隔绝的淮南,有高峻的秦岭、大巴山阻塞的汉中,荆襄地区没有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自然就成了焦点中的焦点。


汉水流出汉中盆地后,自西北至东南注入长江,而襄阳就扼守在汉水出山的地方。襄阳以南是肥沃的江汉平原,以北是南阳盆地,以东是大洪、桐柏山区,以西是武当山和神农架。因此在南北交战时,襄阳是一个难得的突破口。


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越来越强

从“中原”出发控制长江中游就变得至关重要

南阳-襄阳的战略意义便大大加强了


在古代,从江陵(今荆州)出发,经荆门、宜城至襄阳,渡过汉水后,再经樊城、新野抵达南阳,这条道路被称为“荆襄道”。


从南阳往东北走,经过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的缺口,就可以到达中原南部的汝颍地区。从南阳往西北走,经武关道可达关中。从南阳往北,沿着白河河谷穿越伏牛山,可达伊洛盆地。因此,不论南征、北伐,襄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襄道,江陵至南阳


一般来讲,北军如果想要突破襄阳,往往以南阳为大本营,集结军队,积草屯粮,再扫清新野、邓县、樊城等外围据点,然后跨过汉水,强攻襄阳。


一旦攻占襄阳后,既可以向南经宜城、荆门直驱江汉腹地,夺取江陵、夷陵(今宜昌)等重镇,然后穿越三峡,进取巴蜀;也可以在汉水上打造战船,编练水军,然后顺流进入长江,再顺江东进,攻取江东。


在13世纪的蒙古灭宋战争中,襄阳的得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南宋行在位于临安(今杭州),所以淮南地区是南宋防御的重心,而四川方面兵力最为薄弱。荆襄战场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南宋招降了许多北方汉族兵将,南军与北军不和,导致军中矛盾丛生。


窝阔台时期,蒙古军攻陷了防守薄弱的成都,宋军据险抵抗,才保住了川东一隅。与此同时,襄阳的北军叛变,南军趁乱将襄阳掠夺一空,导致荆湖门户洞开,被蒙古军长驱直入。由于蒙古军主力在西征,再赶上窝阔台去世,宋军在孟珙的率领下,才收复了襄阳。


到蒙哥时期,蒙古军攻宋的重心仍放在西面。蒙古灭大理后,试图南北夹击南宋,但由于战线过长,且无法威胁南宋核心区域,所以难以见效。后来,蒙古军久困于川东钓鱼城下,随着蒙哥去世,诸王争夺汗位,攻宋不了了之。在此期间,襄阳经过南宋军民的重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成为防御蒙古的军事重镇。


忽必烈时期,蒙古调整了攻宋方略,选择襄阳作为主攻方向。在具体攻城方面,蒙古军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在襄阳外围修筑壁垒、据点,阻断襄阳与后方的水陆交通;然后聚集重兵于襄阳城下,并派遣偏师牵制其他方面,使襄阳孤立无援;同时修建战船,编练水军,以切断襄阳与樊城的联系。


在攻打城墙时,蒙古军使用了先进的“回回炮”。经过6年的围攻,蒙古才攻克了这座枢纽要地。其后,南宋的防线土崩瓦解,蒙古军席卷江南。


由此可见,襄阳之所以难攻,一方面是因为它以汉水为屏障,汉水不仅比一般的护城河更宽更深,而且能通航,后方的兵员、补给可通过汉水源源不断接济襄阳;另一方面,襄阳与北岸的樊城成犄角之势,互为依靠。以攻取襄阳的关键是能阻断水路,切断樊城与襄阳的联络。


这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增订本在对已有内容进行必要修订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秦、西汉王朝“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晋阳与北朝后期的东西战争》两章,地图也增加至73张,以方便读者。


本书以相当专业的眼光盘点了那些影响古代战争胜负的枢纽、锁钥,是一部了解军事地理的入门佳作。原价180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单,只需99元。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第3版增订本)

原价180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99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发货说明

1.河北廊坊发货,圆通/韵达快递随机发货,工作日48h内完成发货,周末、节假日顺延;

2.关于售后:请保证图书塑封完整拆封后无质量问题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如出现质量问题,请直接到公众号后台联系退换;

3.需要查询物流的读者,可直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店铺,右下角“我的订单”里进行查询;

4.出版方直发,正品保证;

5.需要发票的读者,下单时请备注抬头、税号(内容默认图书,如需开明细,请注明)。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更多好书推荐

《地图里的人类史》

原价10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54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藏在地图里的美国》

原价16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68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END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合作请联系:xiaobaibai_9999(注明品牌和需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