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探极 南征北战——中国极地考察40年系列报道

科技   2024-12-24 17:02   北京  

40年前的秋冬交替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开启了一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伟大探索——南极科学考察。从此,地球两极持续涌现着中国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勇斗极寒、坚韧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推动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开设“中国极地考察40年系列报道”栏目,今天推出第八篇——《“双龙”探极  南征北战》。

 2001年‎5月,联合国缔约‎国文件指出,21世纪为海洋世纪。进入海洋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开展海洋调查,极地考察尤为如此。

随着我国极地考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20世纪90年代,第一代、第二代极地考察船都已退出历史舞台。自1994年“雪龙”号投入极地考察后,走南极闯北极,连续作战,奔波不停,为我国极地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


“雪龙”号探两极


“雪龙”号首航在1994年,中国第十一次南极考察。国家海洋局党组专门安排曾经担任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领队的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再次担任领队,同时派出具有南极航行经验、时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魏文良担任顾问。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负责“雪龙”号运行管理,配备了最优秀的船员,包括经验丰富的船长沈阿坤、政委赵长海、轮机长赵国明、大副袁绍宏、一级电机员徐宁以及沈权、龚洪清、赵勇等一批30岁左右航海相关专业的精兵强将。

1994年10月28日,“雪龙”号从上海启航,进发中山站。

12月6日,“雪龙”号进入南大洋海冰区,开始最佳航线破冰前行。满载排水量2万多吨的巨轮开足马力破冰,然而,船头一碰到软若棉花的积雪,冲撞力顿时化解分散了,有时一天只能挺进700至800米。连续多日,“雪龙”号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反复向冰层冲击着。到12月21日,“雪龙”号进入连续破冰状态,高昂的船艏如同巨大的钢犁,不断掀开冰层,一直挺进到距离中山站2公里附近,为站区卸下南极考察物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995年1月20日,“雪龙”号完成了中山站油料和其他物资补给任务,首次实现了我国船舶自主破冰航行的历史性跨越。

“雪龙”号首次破冰到达中山站留影

自此,“雪龙”号持续开展了30年的极地科考历程:肩负我国首次北极科考重任,开辟北极考察新篇章;有效支撑中国南极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建设;开辟北极西北航道、东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三大航道;既实现了环北极航行,也成功环南极航行;履行国际人道主义,千里驰援俄罗斯极地考察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助船上52名人员安全撤离至澳大利亚“极光”号破冰船上,赢得国际一片赞誉;2010年最北航行至北纬88度22分,创造当时中国航海史最北纪录;打破最南航行纪录,航行至罗斯海冰架外围水域,创造了中国船舶南半球最高纬度航行,也突破了全球科考船到达的最南位置……

30年南征北战,辉煌不可胜数,迄今为止,“雪龙”号共执行26次南极考察和9次北极考察任务,安全航行4700多天,航程85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9圈。


 首艘破冰船立项


随着我国极地事业深入发展,“雪龙”号船型、动力系统、破冰能力和科考功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的极地考察破冰船技术和完备的科学考察设备系统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而一艘船同时肩负南北两极连年考察任务则陷入窘境。再造一艘破冰能力强、科考手段丰富的破冰船,成为国之所需。

新建破冰船项目构思于2008年底,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新建一艘破冰船,与“雪龙”号组成我国极地考察船队,改变一船独立承担南北极考察的局面。

2009年6月,我国极地考察破冰船项目启动立项程序,明确了“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

为了造好中国第一艘自己的破冰船,国家海洋局派员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建造破冰船的情况。

2009年6月,国家海洋局派出代表团参加韩国第16届极地科学国际研讨会。会议间隙,代表团参观了新建的位于韩国釜山的破冰船“Araon”号,详细了解了该船的结构、性能和建造过程。同年7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极地中心”)组成代表团应邀参加了瑞典“Oden”号破冰船北极试航,亲身体会并详细了解试航情况和多光谱设施及其他技术仪器测试。之后,代表团又分别访问了挪威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等与船舶建造有关的单位,考察了北欧国家破冰船建造情况,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探讨了合作前景。2011年,极地办组织代表团又前往德国、芬兰,考察破冰船使用单位、设计单位及主要设备厂家。国家海洋局新建破冰船项目领导小组进一步实地考察韩国“Araon”号破冰船。

回忆那段时间,时任极地中心党委书记袁绍宏说:“不是在船厂调研,就是技术论证。每一个环节都会认真调研、仔细研究、反复推敲,仅新船项目报告就修改了6个版本。”

经过两年多充分准备和调研,2011年7月,新建破冰船项目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准,建造一艘集成现代化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满足无限航区和南北极海域要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绿色”破冰船。


 十年“磨”一船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联合设计、国内建造”原则,国家海洋局新建破冰船项目组一步步开展造船工作。

2011年10月17日,国家海洋局委托国信招标集团有限公司向国际范围发布了招标公告,启动新建破冰船基本设计国际招标。经国内外专家评审,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中标,成为新建破冰船基本设计单位,具体工作主要包括扩充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两个阶段。

新建破冰船项目详细设计招标工作也于2012年8月进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708研究所中标。

新船项目的组织实施由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信息和保障业务的极地中心负责。围绕新船项目建设,极地中心组建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接下来的4年,新建破冰船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评审;完成项目扩充概念设计、基本设计及审核;解决骑冰稳性和冰破稳性等关键问题;赴美国、加拿大调研破冰船关键设施设备;召开中国、韩国新建破冰船研讨会;完善内部制度建设,编制《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实施工作手册》《船舶监造工作业务手册》等材料……

2016年6月至7月,经过公开招标,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极地考察破冰船项目船舶建造单位第一中标者。

2016年12月20日,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的第一块钢材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点火切割,拉开了新船建造的序幕。

为了提升效率,项目组采用资源管理系统,对项目预算、采购程序、合同管理、经费使用等全方位管控,特别是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先根据基本设计图纸完成全船建模,再根据详细设计进行修改,尽量提前解决连续建造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工艺问题,减少浪费和返工。新建破冰船分为114个段落分别建造,然后再合成11个大段,最后合拢拼装。

经过将近两年的建造,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8年9月10日在上海下水,名为“雪龙2”号。

雪龙2”号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13000吨级,航速12节至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节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采用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可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并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此外,“雪龙2”号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拥有“摸边探底、潜力评估”的综合调查能力,科研人员可在作业海域开展地球物理、大气、海冰、水文、生物、化学以及海底地形地貌等调查。

2019年6月,“雪龙2”号在东海海域开展了15天的航行试验,全面验证了46个系统、约200台套设备功能,专项考核了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振动噪声、水下辐射噪声和智能系统等。

“雪龙2”号建成,迎来了期盼多年的“迎雪破冰、双龙探极”。


双龙探极


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首征南极。同年10月22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与“雪龙2”号携手共同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双龙探极”时代开启,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大大突破。



双龙到达南极后,“雪龙2”号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破冰能力,以连续破冰和冲撞破冰的方式,为“雪龙”号海冰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的冰上航道。“雪龙”号沿着这段航道抵达更接近中山站的卸货点,使冰面雪地车运输和空中直升机吊运距离更短,效率更高,1450多吨货物十余天便完成了卸运。

“雪龙2”号协助完成中山站卸货任务后,前往宇航员海执行大洋考察任务。“雪龙”号赴长城站执行考察任务。

2020年4月23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载誉归来,靠港上海。两船共航行了7万余海里,协助完成62项既定任务。

自此,南北两极的中国考察增加了新的尖兵利器。

2020年7月15日,“雪龙2”号首次执行北极考察任务,成为中国第11次北极考察队的搭载船舶,协助完成了各项任务,助力我国进一步提升了对北极气候变化情况的认知水平,掌握了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与大气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资料,为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的前沿科学研究、北极环境气候综合评价与北冰洋中心区环境综合评估等夯实基础。

回国仅一月有余,“雪龙2”号再赴南极,执行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任务。2020年12月19日,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一名队员病重,需紧急医疗救援。虽然新冠疫情全球传播,但是正在开展考察工作的“雪龙2”号义无反顾慷慨相助,于12月20日将病重的澳大利亚队员送至戴维斯站附近。澳大利亚南极局在官方网站发布了“中澳两国国旗在南极洲共同飘扬”的照片,表达对中国南极考察队的感谢之情。

双龙探极5年来,两船相辅相成,多次配合,根据不同特点,分头执行考察任务,联合创造辉煌成就。

中国第13次北极考察,北京时间2023年9月5日下午13时左右,“雪龙2”号平稳而有力地抵达北极点,这是中国船舶首次抵达北极点;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2024年2月7日,“雪龙2”号协助完成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设;南北两极的白色世界,始终闪耀着“雪龙”兄弟的中国红……

2024年北京时间1月6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开展大洋考察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栋彬 摄)

双龙探极,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极地科考中的综合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科学考察、观测监测、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极地环境中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为深入研究极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理解极地环境变化提供了支撑保障。‌


来源:i自然APP

记者:赵建东

通讯员:张丹

资源中国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和谐共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