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秋冬交替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开启了一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伟大探索——南极科学考察。从此,地球两极持续涌现着中国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勇斗极寒、坚韧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推动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开设“中国极地考察40年系列报道”栏目,今天推出第七篇——《雪冰何惧 “鹰”腾极地》。
“雪鹰”亮相南极考察,开始首次吊运物资 赵建东 摄
即将飞越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工作人员合影
安装冰雷达天线
安装磁力计尾杆
飞跃埃默里冰架
南极冰脊B航空测量期间机上数据采集 崔祥斌 摄
中国和澳大利亚航空科考团队开展交流与合作
冰下湖距离泰山站约120公里,名曰“麒麟”冰下湖,总面积约370平方公里,上覆冰盖厚度达到3600米,湖水深度超过200米,湖底沉积物厚度接近300米。此区域具备典型的高压、低温、黑暗、寡营养等极端环境特征,是南极冰下极端环境生命探测和冰盖演化研究的理想之地。“十四五”期间,科技部也设立了相关研究项目。未来,我国有望完成“麒麟”冰下湖的科学钻探,获取国际上第一份真正的南极无污染冰下湖水样品。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环南极冰盖边缘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挪威极地研究所松冈健一给我国南极考察队专门发来邮件:“衷心感谢中国的大力支持,‘雪鹰601’执行了历史性的飞行任务,是一项真正的开创性的工作。”
我国南极航空力量的加强,极大提升了我国南极国际科学合作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南极冰盖冰底环境、冰盖不稳定性、南极冰盖物质总量变化、超百万年最古老冰寻找等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第三代南极冰下地形制图计划”和“环南极冰盖边缘探测计划”主要创始国和关键成员;孙波和崔祥斌担任了上述两个重要国际计划的核心组成员、执委会委员……这些都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极地考察的重要成果。
南极的天地之间,考察队员已不再孤立无援:一架红白相间、尾翼闪耀着五星红旗的固定翼飞机随时枕戈待旦,听令出征。
来源:i自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