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家需要,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 | 情系风云话人生——叙陈桂林先生与风云二号的二三事

创业   2024-11-05 17:00   上海  

一本画册,展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桂林潜心科研、无私奉献的一生,浓缩了中国第一代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彰显了将国家责任与跟人兴趣结合、一心一意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成果的科学家精神。

在上海技物所于11月1日举行的一场特殊的学术沙龙上,这本《情系风云话人生——叙陈桂林先生与风云二号的二三事》画册举行了首发仪式。画册编辑部共采集了与陈桂林相关的照片6400多张、手稿笔记46本3794页、档案6卷619页、获奖证书25张、奖章6枚、专利2份、论文137篇,最终描绘了一位杰出科学家与一项足以被载入中国航天史的伟大项目的交相辉映。


30多年坚持做好一件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6年11月风云二号D星临发射前,在基地的全体试验队员与扫描辐射计的合影。当时,实验队进入发射场以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对仪器进行了检测,并最终交付给卫星总装。”当被问到对于画册中哪张照片最满意时,陈桂林毫不犹豫地翻到其中一张,笑着说,“照片里,大家神情还是比较轻松的,不少队员面露微笑,这是因为经过检测之后,大家的信心还是很强的。”随着风云二号C星和D星成功入轨之后,这两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使得我国在气象连续观测的能力上,有了一次长足的提升。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是中国航天的标志成果之一,从风云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中,走出了4位院士、7位工程总师、23位总工程师,也成了孕育中国航天领域科学家的摇篮。然而,在风云二号的领军岗位上,却一直有一个名字——陈桂林。从1984年担任风云二号主体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副主任设计师、课题组长,1995年担任风云二号副总设计师,一直到2018年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陈桂林32年始终只做一件事——把风云二号做好、做精、做强。

“最开始参加风云二号,是因为国家的迫切需求。”陈桂林一直记得,有一次淮河上游发大水,需要下游分洪,但由于当时国内没有气象卫星,无法精准判定气象条件,即使已经做好了准备,指挥部门也一直不能下决断,当国内向日本寻求气象图时,得到的回答是“气象卫星正在维修”,国内气象部门感叹说“要是有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就好了”。


“风云二号在设计之初,对标的是美、欧、日的同类先进卫星,还要兼具多家之长。陈桂林在进行了1个半月的调研之后来找我,说出于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考虑,愿意试试。”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技物所研究员匡定波说,“画册里汇集了陈桂林科研生涯的照片,大多数都是和风云二号联系在一起的,展现出以陈桂林为代表的研制人员的长年累月的坚守。一个科研人员能够30多年坚持做一件是不容易的,还要带领团队坚持把这件事做好,更加不容易。”匡定波不禁感慨:我国科技工作者只有将国家责任与个人兴趣结合,一心一意从事科学研究,才能获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创新成果。

“我们国家幅员地域,遭遇的气象灾害也多种多样,这促使我下定决心要把风云二号卫星这件事做好。”陈桂林清楚地记得,当风云二号传回第一张气象图片时,恰逢国际气象大会举行期间,当中国代表公布了这张照片后,会场全体起立鼓掌长达3分钟。“有了风云的气象图,浙江温岭在台风之前撤离安置了数十万百姓。我觉得自己做得工作是有价值的。”


干科研要有点牺牲精神


风云二号从零起步,曾经历过无比坎坷的道路。1994年风云二号01星在厂房测试时起火爆炸,成为陈桂林心中永远的痛。“在当时的事故中,不仅整个仪器全部毁掉,还让队伍的主要力量受到重创,上海技物所有7位同志受了重伤。”看着书中“风云二号01星事故慰问会”的照片,陈桂林一瞬间陷入了沉默,“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从技物所到国家都给了全力以赴的支持。受伤的队员经过治理很快重返岗位,大家继续努力,在短短两年之后,我们重新研制了新仪器。”1997年,风云二号A星成功发射。“没有同志们的无私奉献和不屈不挠,风云二号是不可能走到现在的。”

“风云二号是陈桂林带领我们团队拼出来。”上海技物所研究员徐如新说,在载荷最初的摸排测试中,一下子就找到了200多个问题,陈桂林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带领着科研团队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直到完全排除,“有一次,陈桂林耳朵因为劳累出现问题,不得不住院治疗,却很快回到工作岗位;还有一次,陈桂林视网膜脱落,还在病床上打电话指挥。在他的带领下,所里的风云二号团队不畏困难、团结一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我是2000年来所里的,当时陈桂林老师的团队有27人,如今这支团队已经发展216人。”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饶鹏接过了陈桂林研究团队的衣钵,“陈老师曾说过,‘干科研要有点牺牲精神’,这句话依然激励着整个团队。我们要向陈老师学习,沉下心来研究,深耕核心技术,不断做出精品。”


每一颗卫星上都要做一些创新工作


尽管陈桂林一辈子看似就做了风云二号一件事情,但风云二号团队从来一直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陈桂林说:“我们在每一颗风云二号上,都要做一些创新的工作”。从3个观测通道到5个观测通道,从红外通道的温度分辨率到可见光通道的信噪比,坚持不断的创新让每一颗风云二号卫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正因如此,风云二号不仅是中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先行者”,更是引领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为卫星中的精品。

在成功发生的8颗风云二号卫星中,4颗卫星运行超过9年,远超设计目标;2颗还在业务运行中,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国际灾害宪章机制值班卫星。截至目前,风云二号卫星已经向80多个国家的2500多家用户提供了服务。

“2002年到2005年,我是陈桂林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这5年教给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掌握了光电领域的知识,二是具备了‘技物所精神’。”奥谱天成集团董事长刘鸿飞说,“我们经常做实验到凌晨1-2点。陈老师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用心去做,总能有所收获。如今,我依然沿着陈老师指导的道路前行。陈老师带领团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做出了风云二号,我创办的企业首次将国产光谱仪器卖到了国外。可以说,是‘技物所精神’激励着我走通了从0到1的道路。”

“他的那句‘静止轨道这件事,全世界没有几个团队在干’,激励了一批有识之士与他同行;他的那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地球是圆的’,让同行人无怨无悔。”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陈桂林的博士生童卫旗在为画册做的序言里写道,“照片中蕴含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也激励着我们去继续陈老师的事业。”


转载来源:上海科技

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处仅作为分享使用

往期推荐:





齐润泽 | 凿“壁”引“光”,使银汉不再迢迢


导航卫星定位:从全球米级到全球厘米级|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侯建国: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走好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征程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上海科技人才
在市科技系统人才办的领导和指导下,致力打造上海科技人才特色工作的展示平台,搭建面向科技人才开展信息交流、政策学习、人才服务等内容的网络宣传和功能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