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面向时域天文学的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首批科学成果在北京发布,并正式在轨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使用,其“天关”卫星命名也正式对外公布。
自2024年1月成功发射以来,“天关”卫星以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成功获取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标志着X射线时域天文领域进入新的时代。
图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及指向银河系中心获取的图像(方格表示12个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组成的十字型视场,共3850度,观测图像由国家天文台提供)
@上海科技
此次“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发射,您带领卫星创新院做的最大突破和创新是什么?
@卫星创新院副院长张永合
作为总师,最大的突破是带领卫星创新院团队打造了世界首颗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卫星,是全能型的X射线空间天文台,成为宇宙暂现天体的“新捕手”。
最大的创新是通过载荷、平台、系统一体化设计,同时实现了卫星“广巡天、精捕捉、快响应、高稳定、速联网”的优异性能,好比培养了一个五项全能世界冠军。
@上海科技
为什么取名“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卫星创新院副院长张永合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由于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科学预言,所以卫星立项,研制过程中,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
卫星交付,发布的名字为“天关”,中国天关、一眼千年。
@上海科技
从国际范围来看,此次卫星的成功发射取得了哪些国际领先的成就和突破?
@卫星创新院副院长张永合
这次卫星发射,使我们国家对宇宙X射线暂现源和爆发天体的发现能力国际领先,“天关”卫星将对国际天文界贡献大量有科学价值的观测目标,发射后,“天关”卫星已经引导空间、地面的观测设备对发现的天体进行了观测,有科学成果发布。
“天关”卫星的抓总设计与平台研制,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的抓总设计与研制,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体现了高精尖科学卫星的上海制造水平。“天关”卫星还是一颗国际合作卫星,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这颗卫星的国际交流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上海科技
您个人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什么?
@卫星创新院副院长张永合
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空间科学卫星,在科学上追求发现未知,在性能上追求世界第一,这使得研发过程极为漫长,这需要“科学攀峰、永无止境”的精神,需要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并追求完美的人。
作为总师,需要在一些重大事项上做出决策,做决策之前的技术论证、流程推演、责任分配等等,是信息的集中轰炸。印象最深刻的是,受火箭和卫星包络的限制,卫星上无法安装两套独立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但科学家非常希望能有两台望远镜同时观测,最后我们去掉了原来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由卫星平台的结构代替了这部分功能,平台成了望远镜的一部分。这是个大胆的尝试,但是风险和复杂度更高了,大家的责任也不一样了,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做出这个决策的过程还是很艰难的,为了追求性能第一,追求完美,我们还是这么去做了。
@上海科技
今年您最期待的是什么?明年,对卫星创新院的战略布局最重要的是什么?
@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合
当前,空间有两颗时域天文学观测卫星,均是我带领团队研制的,一颗是“天关”卫星,探测暂现源,我们用了十年时间研制完成,已经交付科学运行,另外一颗是中法天文星(SVOM),探测伽马暴,我们用了近20年完成,于今年6月份发射,目前还在测试中,我最期待的是,这两颗卫星能够联合起来发现宇宙中的新型爆发天体,对空间天文做出贡献。
图为“天关”探测到的一例来自256亿光年之外的伽马射线暴EP240315a。它产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约12亿年的时期,不到现在宇宙年龄的十分之一。
转载来源:上海科技
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处仅作为分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