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中的年味

教育   2025-01-28 18:52   山西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个欢乐的春节,承载了许多传统而又温馨绵长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是从腊八节母亲的粥香中开始弥漫的。“腊七腊八,冻死老鸦。”北方的腊八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就在这寒风刺骨的日子里,就在我甜甜地入梦时,母亲半夜起床,抱柴烧火拉风箱,用心熬煮腊八粥。母亲熬出的粥口感滑腻,香甜黏稠,吃在嘴里,清香瞬时溢满舌尖,全身立刻生出一种暖暖的惬意。吃着腊八粥,感受着节日的氛围,儿时我们心里是满满的期待。而那腊八节的粥香,也如一缕缥缈的情思,袅袅悠悠地在腊月的寒风中经久不散。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味越来越浓。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相传“灶王爷”会上天述职。这一天,父亲早早地净手焚香,虔诚地摆上麻糖、糕点、水果等供品,恭敬地下跪磕头,双手合十,两眼微闭,嘴唇蠕动,不知所云。幼时无知,颇觉神秘。后来才明白,原来父亲是在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对神灵庇护的期许,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十四,扫房子。”这天全家人齐心协力,打扫房屋的每一个角落。父亲爬上梯子,笤帚轻扬,掸去墙角的蛛丝,拂掉梁上的尘垢,擦去屋顶的灰尘;母亲则会擦拭家具、窗户;我和妹妹也兴致颇高地打扫庭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房屋变得焕然一新,为迎接新年做好了准备。



“二十五,磨豆腐。”在农村,豆腐是过年必备食材。石磨悠悠转动,黄豆化作乳白色琼浆,经过沉淀,凝结成一块块鲜嫩的豆腐。大人们一边忙碌着,一边聊天说笑,气氛十分融洽。磨好的豆腐可以做成如麻婆豆腐、红烧豆腐、豆腐汤等。豆腐的清香和着浓浓的年味,让人回味无穷。


“二十六,去割肉。”这一天,父亲会早早地去集市上买肉。一路上,父亲脚步轻快,嘴里咿呀哼唱着罗罗腔。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卖肉的摊位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在讨价还价用心挑选猪肉。父亲不厌其烦地左挑右选,然后满心欢喜地拎着一块心仪的猪肉回了家。那块肥瘦相间的猪肉便成了年夜饭的主角,承载着阖家团圆的欢乐。


“二十七,宰公鸡。”在农村,宰公鸡也是过年的一个重要习俗。父亲会精心挑选一只肥壮的公鸡,然后宰杀、清洗干净。母亲则会用鸡肉做出各种美味的菜肴,如红烧鸡块、鸡肉炖蘑菇等。鸡肉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人垂涎欲滴。鸡肉的鲜美,在舌尖上跃动,奏响了一曲新年的欢歌。


“二十八,把面发。”发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巧,母亲会耐心地等待着面团发酵。当面团变得蓬松柔软时,母亲会用它来蒸成馒头,寓意着蒸蒸日上;或做成花卷,或蒸成白白胖胖的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二十九,蒸馒头。”这一天,母亲把发好的面团揉成各种形状的馒头,如圆形、方形、花形等。我们也会在一旁凑热闹,帮忙把馒头放进蒸笼里。灶火熊熊燃烧,蒸笼层层堆叠,当蒸笼里冒出腾腾热气时,馒头也慢慢变得圆润丰腴。期待中,揭开锅盖,刹那间,热气腾腾,宛若仙境。母亲笑盈盈地看着圆鼓鼓的白馒头连声说:“蒸好了,蒸好了。”我们也开心地叫着笑着,笑靥如花儿般绽放在脸上。


除夕晚上,是一年中最热闹、最温馨的时刻。灶台上,热气腾腾,母亲熟练地翻炒着,香气氤氲在屋子里。那忙碌的身影,是家的温暖,是爱的味道,让人心中充满了期待。期盼中,全家人喜乐融融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母亲精心烹制的年夜饭,一边聊天说笑,分享着一年来的喜悦和收获,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鞭炮声、烟花声、欢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照亮了整个夜空,响彻了整个院落。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起床,穿上干净整洁的新衣服,兴冲冲地去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准备好糖果、瓜子等零食和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虽然不多,但却令我们开心不已。这一天大人们也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真诚地送上新年祝福,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节日喜悦……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曾经浓郁的年味,却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远去。记忆中的年味,也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作者:张爱民    单位:灵丘县第二中学

本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小编有话说    
最近,微信推送机制又发生变化,
很多读者说总错过推送,刷不到“三晋教育”了,
所以小编恳请大家“星标”我们,

请点击订阅号名称,进入主页,
点击右上角“···”
把“三晋教育”设为“星标”
希望我们不要走散哦~
👇👇👇



记得分享文章,点亮在看

三晋教育
发布教育前沿资讯,传递区域教育动态,打造网络教研平台,反映师生情感生活,助力教育教学改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