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狂飙突进,一方面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如有利于整合有形的物理空间与无形的数字空间,促进教师、学生、环境、学习内容的多维交互;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智能时代教师地位与角色的忧虑与重思,忧虑的是教师地位会被人工智能冲击,重思的是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作用何在。
智能时代的教师,有责任不断厚植教育智慧,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的人际互动中、边界延展的专业修炼中,助力学生发现、信任、应用自己的智慧。笔者曾走进很多教师的教育现场,阅读过很多教师专业成长叙事,得以窥见智慧教师的特质与奥秘——在深切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让学生好的能力”和“学生变好的效果”中,体现出理智与道德的互促共生。
教师不断拓展专业边界、持续提升自我是将“让学生好的能力”真正转化为“学生变好的效果”的源头活水。不过,“好的效果”可能是对教育行政管理者、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诉求的一种审慎平衡,教师要在这种复杂综合的环境中经常反思自身的定位和责任,有限度地承担和保障“让学生变好的效果”。智慧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更广泛的共同体建立链接并付诸实践。例如,前文提及的苗老师,不断搜寻、筛选合适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品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声,并且与多家媒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又如,青岛的薛老师是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已成为学科名师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摄影协会、心理协会,在与各行业人士的切磋交流中,不断更新观念、积淀智慧,并反哺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此外,薛老师为了能做班主任,默默学习、积累了十年,到终于拥有自己的班级时,自主管理、学习方法、同伴交往、人生观念等理念与方法技能已尽在掌握之中。上述两位老师不断“跨界”拓展,带来了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多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享受思考的乐趣,从而开启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之旅。
黑岩祐治先生在《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一书中概括了他所感受到的、桥本武先生具有的“恩师的条件”:做一位有能力满足期待的老师;不辞劳苦、有创意、有个性、有笑声、有味道、肯钻研;做一名永远的挑战者;拥有自己的世界;不厌于绕远而行,让自己所授的课于20年后仍然大放光芒;要以坚定的信念和火一样的热情与学生碰撞。虽然黑岩祐治只是从自己作为学生的角度总结了恩师的教育精神,然而,这种学习者视角的分析能更真切、更强烈地传达出教育智慧的精髓。笔者文中描绘的几位老师,某种程度上均暗合了桥本武老师的特质,是持续更新专业认知、主动探索创造、默默耕耘付出的大多数智慧教师的代表。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学科价值理解、教学实施方式与学习经历创设,能让学生超越课本内容,去阅读经典、阅读社会,去探究、去思考、去表达。这些弥合学习与实践区隔、追求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的教育实践,就是智慧教师的最佳明证与诠释,也是教师智慧日常性、专业性、具身性、创造性的具体展开与鲜活体现。希望这种启蒙学生心智、践行深度学习、彰显教师智慧的教育教学样态能够得到更多呼应,协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与世界,并开展创造性、道德性兼具的实践行动。
作者:李树培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