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丨通天河上架金桥

文摘   2024-10-29 19:25   陕西  









编者按

1954年,二公局先辈参建的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交通建设史上的奇迹。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把“两路”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2021年“两路”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今年是“两路”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路”精神重要批示10周年。日前,中交集团在西藏召开了弘扬“两路”精神座谈会。二公局作为“两路”精神的缔造者、传承者、践行者,数十年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局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讲述一代代二公局人扎根雪域高原,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生动故事,激励我们砥砺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以实际行动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通天河上架金桥

1964年1月1日,原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二公局前身)在古城西安成立,按照国家部署,主要承担我国西北、西藏地区的包括国防公路在内的重点工程和援外工程建设任务。此后三年,二公局第三工程处一直奋战在青藏高原,保障了青藏公路的畅通。

解放前,从内地到西藏没有公路,只能依靠陡峭险峻的茶马古道通行,所有物资均靠人背畜驮,徒步往返一趟要半年以上。1949年12月,毛泽东作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重要指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12月25日,经过四年奋战,康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汽车终于开进了拉萨。毛泽东欣然题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团结,建设祖国。1955年,当时的西康撤省并入四川,康藏公路改成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从青海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937公里,盘亘在世界屋脊之上,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等高山,跨越香日德河、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等大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也是进出西藏最繁忙的公路,承担了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1954年通车的青藏公路是紧急抢修工程,标准低、路况差,桥梁均是临时结构,多为木桥。随着岁月侵蚀、冻土侵扰、风雨冲刷,高原天路很快不堪重负。1963年,原国家计委批准313线(青藏公路)改建设计任务书。1964年9月,在313工程指挥所基础上,二公局第三工程处在西宁成立,主要负责青藏公路改善工程,以增建或改建桥涵、改善路面为重点,其次为道路加宽及地质不良地段的改善工程。

踏上世界屋脊,面对的是戈壁、冰川、急流、冻土。二公局三处老职工杨守忠回忆说:“我们被称为‘01794’部队,0代表抬土的筐、1代表抬杠、7代表撅头、9代表铁锨、4代表十字镐。”

长江正源沱沱河从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雪山奔流而下,到当曲后称为通天河。通天河是青藏公路必须跨越的关键点。1954年修建的通天河桥为简支梁木桥,虽经多次增建,但因木排架年年受洪水冲击,年年抢险,难保畅通,急需改建。

通天河大桥海拔4600多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常有八九级大风,即使气温最高的七八月份天气变化也很复杂,晴、阴、雨、雪、风、冰雹经常在同一天内出现。杨守忠回忆说:“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工人头痛不止、呼吸困难。夜宿帐篷,要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早上起床时头发和眉毛一层冰霜。有人晚上半坐着睡觉,不敢躺下,怕缺氧;最冷最累的时候,不敢一个人休息,怕再也起不来。”

严酷的条件,还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高原冻土,一镐下去双臂发麻,却只能挖开一个小白点。工人开动脑筋,用“土办法”解决许多大难题。当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下时,开挖基坑采用冻结法,将受阳光的一面用木板或其他方法遮挡,使冻结层不致融化;用木板或帆布遮在适当角度把冷风引向坑壁使之冻结,不致坍塌。在吊装大梁时没有重型吊装设备,就采用木扒杆,操作简单易行,用工少,成本低。

1964年,通天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建成通车。一位建桥英雄却牺牲在了工地上,大家将他埋在通天河畔并立起墓碑,让他守望着皑皑雪山,守望着这条“天路”。

至1967年,二公局完成了青藏公路西宁至格尔木792公里改善工程,建成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通天河大桥、那曲大桥、黑河南桥、黑河北桥等重点桥梁,让高原天路畅行无阻,也孕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数十年间,青藏公路屡经改建。2002-2004年,二公局再次承接青藏公路(格拉段)整治改建工程,项目团队重修了通天河大桥以及江源首桥——沱沱河大桥。在那座历经风雨的墓碑前,看着斑驳的刻字,他们虔诚跪拜,并告慰前辈,高原天路永远畅通,“两路”精神长存不息。

2003年拍摄的青藏公路通天河大桥(袁少飞摄影)


来源:“中交二公局”微信公众号



中交二公局三公司
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64年,致力于“大交通”“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领域涵盖公路、桥梁、隧道、铁路、城市轨道、市政、房建、综合管廊、环水保治理等,业务范围遍及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年新签合同额和经营收入均超百亿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