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视野 || 袁振国:校长的第一使命是什么?

文摘   2024-11-04 15:09   海南  


有研究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超越。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 | 袁振国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部长


校长的第一使命是什么?


就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小型采访调查,调查对象有校长、家长,有教师、局长,也有海外留学生。答案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有的说校长的第一使命是明确办学方向;


有的说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有的说是建章立制,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


有的说是争取资源;


有的说是领导课程改革,提高课程领导力;


有的说校长的使命在于策划:激发热情,形成思想,明确任务,操作到位,等等。


在意见并不聚焦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问题就难免很强的主观性了。为了使这个问题容易达成共识,有必要先明确一下怎么理解第一使命。我的定义是:


第一是最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做不好,教育质量就上不去,人才培养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削弱,学校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是最基础的工作,是学校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它,学校就办不好;


第三是最持久的工作,不是一朝完成、永久受益的,需要不断去维护,不断去努力,不断去创新。


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在我看来,校长的第一使命只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的工作没有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重要、更基础、更持久的了。


前不久与于漪老师交谈,没想到她和我的想法惊人相似,她说,校长的使命发展教师第一,发展学生第二。这里的第一、第二显然不是说重要性第一、第二,而是说,只有教师发展的工作做好了,学生的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人们经常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是质量的关键,这里的教师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昨天合格的教师不等于今天仍然合格,今天合格的教师不等于明天仍然合格,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思想观念、能力水平的领先。这又让我想起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曾经写的一本书:《学生第二》,因为这个书名还产生过一些议论,其实学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道理李校长自然是十分清楚的,看了书的内容就明白,他说的是,要想使学生得到好的发展,首先要使教师有好的发展,校长不可能面对每位学生,每天直接面对学生的是教师,校长直接面对的也是教师。所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长的第一使命。


这个道理很简单吧,校长都明白吧?不见得,全社会对此多数情况下是模糊的,前面的小调查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校长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把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坚持不懈。


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对教学的敬畏之心


有一位医学院的院长在谈到医德的时候说:面对医生,病人毫不犹豫地脱得赤身裸体,无怨无悔地吃下难以下咽的苦药,甚至心甘情愿地摘除体内的某个器官,那是一个人只有面对上帝的时候才会做的啊!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给你了,你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一丝不苟呢?病人把生理上的生命交给了医生,家长则把学生精神上的生命交给了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影响贯穿一生。如果要列举5位对自己成长过程中产生终身影响的人,相信其中一定至少有一位是教师。


教师的每一个言行,每一堂课,就像雕刻大师的一凿、一铲,塑造出学生的未来形象。当教师退休、进入末年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一批批取得了成就、作出了贡献的学生前来看望,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幸福。人工制造的任何产品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陈旧、过时、废弃,而教师的工作成就却历久弥新,唯有教师的作品——学生,会薪火相传、青春永驻。面对这样的荣誉和责任,教师有什么理由不怀着神圣的、敬畏的心情,面对每天怀着新的期待的学生,面对每天伴随着新的变化的课堂呢?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体验到了共同的幸福。


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有多种,走进讲堂的机缘也不一样,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是怀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走进学校的。而一个不热爱孩子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他本人的不幸,更是学生的灾难。而当他真正理解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神圣的使命的时候,他一定会爆发出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来。校长,应该是这种热情爆发的导火线、推进器和加油站。


帮助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刚进学校的教师会被新的生活所吸引、所感染,充满好奇和激动,但是也充满了疑虑和期待;有了一段教龄以后,对教育教学的工作已经基本熟悉,获得了基本的认可,可是在各种矛盾和议论之中,对到底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仍然会问题重重;而老教师一切已经非常娴熟,但周而复始的工作又会慢慢滋生职业倦怠。校长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不同的教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以便有的放矢采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人们经常引用外国的两位教育学者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问题的理论,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这种划分虽然笼统粗糙,但比较真实地反应了教师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个阶段是关注生存阶段,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情境阶段,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第三个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备课、课中、课后反思时都能随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要,把能否自觉关注学生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发展的任务和重点不同。对新教师校长需要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具体的指导;对第二阶段的教师要注重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导,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对于老教师重点则是鼓励他们创新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个人风格。有人把这个过程归纳为培训、培养、培育,不同阶段的目标是规范、模范和示范。


建立学习型组织

形成终身学习文化


教师这个职业有个天然的悖论:一方面他传授的是科学常识、基本规律、基础知识,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修改;另一方面,他又承担着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责任,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不被固有的知识所束缚。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娴熟地游刃于接受与怀疑、尝试与创新之间。


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就是鼓励和帮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开阔视野,对所教知识与所有知识的关系有更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把知识传授寓于问题解决之中,把技能训练寓于思维方法养成之中,既能准确无误地运用知识,又能大胆怀疑、勇于创新。


教师的知识总是基于某一学科的,要在思维方法上不断变革,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按照传统的观念,知识是确定的事实,是不变的真理,基于这样的知识观,人们对知识就会盲从,不会想到去怀疑它、挑战它。而现代知识观却告诉我们,所有知识都是不断被发展、被“证伪”的,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工具的革新,知识也不断被创新。即使像数学这种人们主观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同样如此。比如说1+1=2这样的似乎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在10进位制的范畴里才是成立的,到了2进位或其他进位制的范畴里就根本不适用了。把知识固化了,就意味着精神的窒息。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而学科知识的增长是支撑新观念的基础。没有学科知识增长的基础,精神、观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凌虚蹈空。所以校长的重要使命是有计划、有系统地促进教师知识的增长。


首先是拓展知识。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每天都在涌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每天都在诞生,如果我们就满足于以前学过的知识(还不要说以前学的知识也一天天在减少,因为记忆总是要遗忘的),不吸收新的知识,很快就会落伍。


其次是深化知识。如果说拓展知识是横向的增加,深化知识则是纵向的增加。同样的知识在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程度不同,人对它的领悟程度也就不同。纵向的增加意味着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前后联系的理解和对知识发展未来的把握。对知识的掌握越有深度,对知识链条上特定环节知识的理解无疑就更到位。


第三是更新知识。知识不仅在增加,而且在“减少”,知识在新增的同时有些知识则在被淘汰、被“证伪”、被更新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知识的“新鲜度”,不至于被过时的知识所蒙蔽。


第四是综合知识。人类知识的增长有两种相互补充的倾向——分化和综合。在20世纪之前知识的增长倾向主要是分化,所以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而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50年来,知识的增长越来越通过综合,通过知识的交叉、重叠和融合来实现,知识的综合不仅发生在文科、理科、工科等的内部,而且发生在文、理、工、商、农、医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通过综合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校长的使命就是要鼓励教师和采取必要措施帮助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同化”和“异化”——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旧的知识,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是一个群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绝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现在的许多学习进修看上去是集体活动,是很多人在一起的学习,其实只是坐在一个空间里的个体,并没有发挥集体的作用)。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具有共同愿景,有效获取、传递和创新知识的组织,是一个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挑战的工作坊。学习型组织的最大特征是富有热情,乐于分享,善于反思。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生活动力,不同的生存状态其需要的重点不同。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越高,功利成分越低,精神成分越高。学习型组织就是调动人的高级需要,加强交往,互相分享思想和智慧,彰显个性和特色,提高个人尊严和社会价值的有效载体,是去行政色彩的、放飞自由精神的活动天地。校长要善于调动这种热情和需要,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反对标准化

鼓励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尽信书不如无书。简明而深刻。第一,教学内容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充满了内在张力的,科学真理、人文情怀、历史真相、伦理主张,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解释,大纲、教材、答案,都只能是参考、是样例,不可能是唯一;第二,教师是具有风格的个人,他(她)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各各不同,教学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自然是各各不同,如果把教师的行为都规范成一种模式,那就成为机器人教学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能因材施教,采取填鸭式,那就成为目中无人的知识灌输而非教育了。千百年来,教师和教育学家们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形成了很多规范和步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价值的经验,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如果生吞活剥、照抄照搬这些经验和做法,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了,否则会误人不浅。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规范化,但要反对标准化;要基础扎实,但要鼓励个性;要继承传统,但要勇于创新。


这无疑是更高的境界,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进行研究: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家长,研究社会舆情,研究时代趋势;也研究教师自己——自我反思。


有研究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超越。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来源 |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一路有您

传递儋州教育正能量

儋州教育
传播儋州教育信息,传递教育正能量,为广大群众做好教育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