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兵荒马乱,生活艰难的年代里,眼看没人管的小少堂就要饿死,祖父母于心不忍,就把他捡回了家,每天省出口饭给他吃。虽然小少堂经常吃不饱,但毕竟活下来,也慢慢长大了。
但因为无人给他撑腰,村里的孩子就经常欺负他,特别是他的几个堂兄弟更是得寸进尺。
每次小少堂受到欺负哭着回家时,祖父母年纪大了,总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祖母总会说:“孩子,你以后见到他们就躲远点。”而祖父则会气呼呼地责备他:“是不是你招惹他们了,不然那些小孩为什么就打你一个人?”
那些孩子见无人替陶少堂出头,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慢慢地,陶少堂在那些孩子面前变得畏畏缩缩,逆来顺受,性格孤僻。
年迈的祖父母除了给他一口饭吃,便无力再供陶少堂上学,所以他也不识字。虽然,常年吃不饱的陶少堂很瘦弱,但他觉得跟祖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很温暖。
不幸的是,到陶少堂14岁时,祖父母先后去世。他又成了无人庇护的孤儿。
这时,村里大人小孩变本加厉地欺负他,甚至谁家有个东西丢了也会找他麻烦。
后来,小少堂的叔叔怕村里人说他,就把他领回自己家。
终于有一天,已经十几岁的陶少堂不愿继续受气,悄悄离开了叔叔家,去了外地。
没想到,离开叔叔家后,陶少堂的日子更难过了。
因为在叔叔家时好歹有碗饭吃,有地方睡觉。而在外面,一无所有的他只能靠捡拾垃圾生活,找破庙和桥洞遮风避雨。
一开始,陶少堂也曾去打过工。可他从小无人教导,一没文化二无技术,身体单薄,没有人愿意用他。
后来,他在一个工地找到了活干,可干了很久他才知道:整个工地虽然都管吃管住,但他和别人不一样,别的工人干活都有工资,唯独他没有。
少不更事的陶少堂就去找工头理论,结果被辞退了。于是,他又过起了四处流浪的日子。
在外漂泊多年后,51岁的陶少堂回到老家时,却发现老房子已经被人烧了。从小不受村里人待见的他,只好继续在附近流浪。
有一天,他在深山采药时发现了几处墓穴,顿时有了以墓穴为家的打算。
他向山下村民确认是无主墓穴后,就把墓穴清理干净,安置了简易的床和桌凳,从此在墓穴里定居下来。
虽然,别人对住墓穴感到害怕,可陶少堂并不在乎。他对这个家非常满意,流浪了大半生,他觉得自己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为了改善墓穴的生活环境,陶少堂还在墓穴周围挖井、种菜、种庄稼、栽果树,还养了鸡、鸭、蜜蜂等动物,甚至对墓穴进行了扩建,以方便自己和小动物们居住。
因为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所以这些东西换来的钱对他来说足够花销。
老人长期独自住在简陋的古墓里,虽然别人觉得他过得很苦、很孤单,有时也会有野兽的困扰,可他自己却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但随着年龄增大,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对老人来说有些力不从心了。山下的派出所民警知道老人的情况后,经常会来山上看望他:帮老人过生日,给他送些米、油等生活用品。每次民警都会劝说老人下山居住,可是老人一直不愿意。
于是,派出所专门给老人建了个“特殊档案”,并且每任所长离任时,都会将老人的情况仔细交代给接任者。虽然20年间换了11任所长,但派出所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从未间断。
由于陶少堂和外界接触多了,逐渐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善意。所以,他开始对外面的人不再排斥、恐惧。下山时,他也会去看看其他老人打牌,并跟他们聊聊天。
直到2016年,80多岁的老人终于同意下山,离开居住了30余年的古墓,搬进派出所专门为他租的民房里,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如今,年迈的陶少堂已经住进养老院。因为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老人也终于老有所养。
其实,生活的冷暖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童年时期缺乏的关爱和教育,误了“古墓老人”的一生,好在后来有来自社会的关爱,才让老人渐渐知道:人间自有真情在。
免责声明:图文素材来源网络,本公众号只提供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个【在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