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徐老师聊AI和硅谷竞争力:反叛、生态、信仰、多元、传承

文摘   2023-09-06 13:49   美国  


编者按:

近几年,少数高科技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搬离硅谷,但同时,这里还是不断涌现出能够定义下一个 10 年科技走向的初创公司,比如 OpenAI 和 Anthropic。去年 11 月 ChatGPT 的发布,更是引领了科技圈最新一轮创投风潮。


硅谷徐老师受邀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执行总编卫诗婕对谈,从人工智能聊起,也聊到了硅谷的文化,从中可以感受到硅谷创业者的信仰和反叛精神,以及多元和传承文化对硅谷发展的影响。以下是硅谷徐老师的观察。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播客「What's Next丨科技早知道」节目。更完整对话,请收听本期节目


人工智能既是过热又是过冷


人工智能这一领域被关注,至少已经有 5 年至 10 年了,但真正一些比较知名的投资机构,决定把投资集中在 AI 上,也就是近半年的事。这也不是去年 ChatGPT 发布后立刻出现的,而是投资机构在 3 个月的思考、判断,以及对当前创业者状况的审视后得出的结论。


最关键的是,这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确实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很多以前难以自动化的事,现在因为大模型开始或已经具备推理能力,而变得能够自动化了。


当然 AI 领域也还有提升空间。一方面是基础模型还有提高空间。GPT-4 的功能已经很强大了,但离精准的编程、推理,或实现商业落地,仍有一定差距。在商业应用方面,即使没有基础模型的问题,要把以前一整套软件迁移到新的平台,在硅谷要 12 个月到 18 个月,更何况底层逻辑其实很不一样。


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爆款的 ToB 生成式 AI,完全可以理解。我预计今年底或明年会冒出来一些,到后年可能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很多。那时,一方面大家已经有经验了,另一方面可能下一代的基础模型也出现了,使得精度、准度、推理能力能进一步往上走。


▲图源:Unsplash


过去半年硅谷整体的氛围比较冷静。当然不冷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一次有新的浪潮过来,大家的情绪会经历一个曲线,一开始特别热,觉得新技术马上可以改变一切,但后来又会发现,技术成熟还需要时间,对它的期望值会大大降低。但如果这项技术真正能够把人类数字化进程往前推,大家的期望值又会提升。


硅谷对 AI 的投资热度一直是增长的。过去半年,增长幅度更大一点。这也跟技术的成熟度有关,最近 10 年 AI 在视觉和文本处理方面的能力不断突破。


就 AI 这项技术而言,我觉得从过去近 10 年来看,一直是一边过热,一边过冷。


ChatGPT 面世后,基本上每个创业者都想朝这个方向努力,从短期效益角度看,一定有一些公司正在被炒作,估值被高估,可以说是过热。但如果从 10 年以上的角度看,整个社会,或者说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切实感受到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这项技术可能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它对我们社会带来的影响是被低估了,可以说它的待遇还是过冷。

硅谷的创业世界观


在硅谷谈创业,往往会谈到 why 的问题,也就是内驱力,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要和自己的世界观相符,是更可持续的,或者说更能让人静下心来,不被外界干扰。


我最近常举一个例子,就是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他现在也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OpenAI 这大半年很出圈,但我相信,即使 OpenAI 没有出圈,伊尔亚仍然只做技术,他仍然会是同样快乐的人,甚至没准更快乐。


他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公司估值几百亿美元之上的,而是源自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大模型应该学习很多知识。在 GPT-3 面世之前,最大的模型参数规模是 50 亿,而 GPT-3 的参数规模达到 1750 亿。从 50 亿到 1750 亿,要花多少力气?但这是他信仰的事,坚持下去,看到结果,这对他来说是很开心的。至于市场大不大、会不会有很多落地应用、OpenAI 是否能够赚到很多钱,我相信这不是他个人内驱力的重点。


创业者需要这样的内驱力。创业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我的比喻是它像坐过山车,而且不是每个月或者每年坐一次过山车,有可能是一天要坐好几次过山车。这太让人绝望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内驱力,很难坚持下去。


OpenAI 就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他们的 GPT-2 开发完成后,相关论文送去发表被拒绝了。OpenAI 的创始人在学术领域都很有造诣,对他们来说论文被拒是很大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强大的自驱力,很可能就此放弃了。


当然,创业者的内驱力不同,有人想赚钱,有人想创立独角兽公司。相对来讲,硅谷创业者的内驱力更多元,有些人是想要解决自己日常碰到的问题,而像马斯克一开始就是想要改变世界。


大家的幸福感来源也是多元的。有的是账上钱多,有的是管的人多,还有的是做一件自己很认可的事。加州有很多富人,但一些相对来说没那么富的人也很开心。他们看到富人时,可能会觉得「虽然你的钱比我多 1000 倍、1 万倍,但是我滑雪比你好」,并不会因为财富少就自卑,或者说不快乐。


硅谷本来就是当年的「西部世界」,聚集着一群有反叛精神的人,就是喜欢「折腾」,是不是能「折腾」出结果不一定,但就是享受这个过程。


▲图源:Medium


我并不觉得这些内驱力和幸福感来源哪个好,哪个坏。世界是多元的,创业圈子也需要多元。大家都在做自己相信的事,都在走自己不同的路,就很好。


硅谷还有一个「传承」文化。今天很多硅谷大厂其实都是有传承的。比如 Google 的天使投资人里有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扎克伯格最开始也拿到了 PayPal 联合创始人彼得 · 蒂尔的投资,他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前辈的支持。


上一代的创业者不只是投钱,还会给资源,在这些公司没有明确会成为下一个 Facebook、下一个 Google 时就提供帮助。很多时候,其中有商业的因素,也有传承的因素。

面对变局,创业者要独立思考


创业也好,投资也好,总的来说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跟风,比如现在大家都觉得生成式 AI 比较火,那就跟风去做;另一种是跟随自己的认知,考虑如何解决客户真正的需求,以及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这两种方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我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首先,对于大家都有共识的事,其实成功几率并不大。硅谷历史上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家公司特别成功是因为做了一件大家都认为正确的事。我甚至觉得很多专家不认可,反而是一个必要条件。


其次,很多事是有周期性的,比如现在经济不好、大厂裁人,那就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好日子。尤其是硅谷,从 2000 年的经济衰退,到 2008 年经济危机,再到去年开始的这一波不景气,至少经历过 3 轮比较明显的危机了。透过这些危机,我们能看到,世界上的事总是像钟摆一样,有高有低。


▲图源:Unsplash


最后,不管你认为今天是好的时间点,还是不好的时间点,无论你是觉得眼下只要做生成式 AI 就能融到钱,还是觉得目前硅谷大厂仍在裁员,都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而不只是跟着媒体的标题跑,被假象迷惑。


当 OpenAI 还没有把 ChatGPT 做出来时,硅谷弥漫的还是相对悲观的氛围,投资人的兴趣越来越小,创业难度越来越大。但越是这种时候,招到优秀人才也越容易,某种程度上说,经济下行时,其实是创业的好时机。


反过来,如果融资很容易,我觉得多半没有什么好事情。很多创业者觉得,获得很多风投机构的钱,就意味着自己的想法被认可了,进而开始大笔花钱。但其实被投资人认可,并不代表被市场认可,被客户认可。所以千万不要用融资困难或不困难给自己下定义,很多时候说不定情况是相反的,这个认知对于创业者来说很重要。




硅谷云
职场、创业、投资 | 小红书:硅谷徐老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