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故事 | 国奖专访(二)李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文摘   2024-12-16 22:30   湖北  

【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李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01

· 个人介绍 ·


李刚,中共党员,2021级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北省第四期“青马工程”学员,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目前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对农村家庭的影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国人口科学》、《经济学家》、《农业技术经济》、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等CSSCI/SSCI期刊发表文章7篇,以合作者在SSCI/SCI期刊发表文章2篇。在《经济参考报》、《光明网》发表理论文章2篇。会议论文曾获“第七届农业经济理论前沿论坛”优秀论文、《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七届“三农论坛”提名论文等奖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年、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称号。曾在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担任研究助理。担任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环境经济研究》(2023年度优秀审稿人)等期刊匿名审稿人。


02

· 学长风采 ·


01学路四载,修求兼行

回顾近四年的学习经历,每个阶段都充满挑战与成长,也伴随着不同的困难和疑惑:


博士一年级时,困惑研究选题。虽然急于开展研究,但对研究方向和可行性没有清晰认识。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主动与导师沟通。结合自己的兴趣,主动向导师汇报研究想法,寻求建议。在导师指导下,我逐步确定了选题领域并细化问题。其次,做好文献积累。利用课堂论文研讨,既能督促自己读经典文献,又能听取同学分享和老师总结,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此外,我还关注领域前沿文献,利用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权威期刊,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最后,勇于试错并及时总结。确定研究选题是一个渐进过程,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在确定初步方向后,根据研究缺口找到切入点,收集数据、构建模型,尝试撰写小论文。过程中,不断思考章节间的联系,逐步拓展研究,最终将多个小问题串联成完整的大问题。


博士二年级时,科研进度的压力与焦虑。博一期末完成资格考试后,进入了更为集中的研究阶段,由于进度相对落后(直至博二尾声才发表第一篇小论文),我时常焦虑。为此,我做了如下努力:首先,找准自己的节奏。不同的研究方向、基础、条件,甚至期刊的发表周期都有所不同,学会根据进度调整节奏,设定阶段性目标,并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细化任务、克服拖延。其次,确保持续输出。围绕选题不断积累,即使没有灵感写论文,在阅读书籍和文献时也做好笔记,记录零散思考。正如乔布斯所说的“connecting the dots”,这些积累将在后续的开题和论文撰写中成为宝贵的素材。此外,保持适度的运动和生活平衡。确保每天有锻炼时间,坚持晚跑、打羽毛球和游泳等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记录和控制体重。这不仅有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也使思维更加敏捷。最后,积极寻求支持。与家人、同学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困惑与压力,常常能够得到宝贵的建议和心理支持。


博士三年级,研究如何精进。经过博二的积累,经历了无数轮投稿、拒稿、再投稿……,虽然基本达到毕业要求,但如何提高论文质量成为主要困难。一是埋在文献和数据中做“reg monkey”的虚无感,二是难以突破高质量期刊的挫败感。针对虚无感,鉴于我主要关注“三农”问题,我努力争取农村调研的机会,比如参加“喻竹计划”博士服务团,赴防城港市港口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的课题攻关,通过实践汲取研究灵感,验证研究思路。而对于挫败感,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一是客观认识自己与顶级成果的差距,努力提升学术品味;二是学习论文写作技巧,通过对顶刊论文的专题拆解和模仿,提升写作水平;三是积极参与学术会议,接受同行的批评和建议,借此提高论文质量;四是广泛开展合作,借助合作伙伴的视角和力量提升研究质量。


博士四年级,紧迫感与危机感并存。进入博四后,仿佛一切都进入倒计时模式。大论文、送审、求职等多重压力交织在一起,曾经觉得“时间还早”的几座大山,如今已赫然出现在面前。学期初,深感“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慌乱,但当前逐渐调整心态、明确重点。首要任务是专注大论文写作,制定写作计划,每周总结进展,避免拖延。其次,加快小论文收尾和投稿。此外,关注招聘信息、联系心仪的岗位,投递简历并争取面试机会。


从最初的研究方向选择,到中期的论文写作和投稿压力,再到大论文和求职准备的紧张,每个阶段都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总结来说,应对困难的要点在于“内修”和“外求”,内修能力、动力与定力,外求交流、支持和合作。


02有的放矢,研而思进

要快速进入科研状态,压力往往是最好的驱动力。因此,主动设定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至关重要。通过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可以保持明确的任务感。短期目标可以是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学习一个新的模型,或在一个月内完成论文的修订;长期目标则应聚焦于大的研究方向,例如围绕某一主题撰写系列论文。


对于低年级研究生学习建议,大家都非常的优秀,拥有比我更好的基础和背景,除了扎实基础知识、做好文献积累这些常规性建议以外,结合自身的经历,想主要提三点建议: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虽然现在很多研究是数据驱动的,但长期呆在学校,对着数据找选题,容易研究假问题、或者理论分析想当然。如果情况允许,建议利用空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调查或企业调研,在实际情况中发展、验证和深化研究问题,提升研究的价值和深度。


二是从干中学,逐步积累。进入硕博后,研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这与以前复习充分后应对考试的模式截然不同。在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后,可以开始收集数据进行验证,勇于试错和调整。若研究方向尚不明确,可以从一些小项目入手,逐步积累经验,并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


三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科研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低年级的同学容易过于依赖已有的结果,但学术的核心是思考和创新。阅读文献时,应带着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献中的假设、方法和数据选择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同时,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提出问题,不仅接受前人的观点,而要深究问题背后的逻辑和假设,提出新的假设或解释。



03会中取道,学用相长

参加学术会议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主题报告能够帮助我们接触前沿,拓宽视野;论文汇报则是提升表达能力、获取反馈和结识同行的重要途径。学术会议通常集中在学期末,因此平时要密切关注征稿信息。对于一些重要会议,应该提前准备好论文进行投稿;对于常规会议,若手头已有文章,也可以考虑投稿并顺便参会。


关于参会的建议,由于我目前参加的都是国内会议,结合经历分享几点心得:


一是合理选择会议。国内每年举办大量学术会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尤为关键。首先,要明确参会目的,特别是帮助论文发表。应优先选择高质量且与自己研究领域契合的大型会议,这类会议通常带来更多收获,不仅有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还能接触到顶尖学者和研究者。其次,期刊主办的研讨会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规模较小,但讨论更为深入,能有效促进文章质量的提升,并增加发表的机会。


二是明确参会目的。学术会议可大致分为学术性强和社交性强两类。对于学术性强的会议,重点是获取前沿科研成果,因此提前浏览会议手册,挑选感兴趣的报告和讨论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对于社交性强的会议,重点在于建立联系、拓展学术圈。这时可以主动结识同行、了解潜在合作伙伴,向他们请教研究经验,尤其是在科研方向、学术发表和项目申请等方面的技巧,也能为毕业求职积累机会。


三是会议后的总结与反思。会议结束后,要及时整理笔记,并思考如何将学到的前沿知识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尽量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此外,与会期间结识的新朋友和潜在合作伙伴应保持联系,进一步拓展学术合作机会。


03

· 写在最后 ·


博士期间,大家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朝着各自的目标奋力前行。贴上国奖答辩时的结语,与大家共勉。回望路程,每一个小小进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学校和学院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感谢导师彭代彦教授提供轻松的研究氛围让我能自由探索,感谢我的爱人王雨菲的理解与陪伴,感谢2020级博士王馗师兄的帮助,感谢所有合作者的鼎力支持,感谢博士2101班的全体同学,有幸与优秀的人为伍,激励着我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来源:经济学院研究生会

图片:李刚

文字:李刚 王筱珣

排版:王筱珣 袁嘉妮

责编:罗央其 王彤宇

审核:朱诗甜 袁嘉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全体师生及校友互动交流平台、服务平台。有你有我,有滋有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