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文物说|公道杯底藏玄机

政务   2024-11-19 17:02   内蒙古  

  《内蒙古日报》(2024年11月19日10版)

自白


我为宴饮增趣味
高玉璞  
  碗里一座山,山中住神仙。猜猜这是什么?告诉你们吧,这就是我——公道杯,宋元时期颇流行的一种底部有“玄机”的酒具。民间有不少关于我们的传说,比如“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的故事。

  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宴请开国功臣,用御制公道杯赐饮众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的徐达自恃功高,第一个上前领赏,他平日就贪杯,便把杯中酒斟得满满的,准备一饱口福,谁知却滴酒未尝到,杯里的酒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漏完。他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大臣都喝到了皇帝赐的酒,百思不得其解。朱元璋笑着说:“圣人曰,满招损,谦受益,众爱卿今日用的是公道杯,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漏尽。”原来,这种杯的底内有覆盖,盖有镂空数口,为注水口,盖顶亦镂一孔,盖内罩有一小瓷偶,头露于孔外。杯里注酒,瓷偶升起,如果贪杯倒得太满,酒就会从侧面漏出去。为防止饮者贪杯,又称“戒盈杯”。

  你们看我的杯底,里面有一朵倒扣着的六瓣莲花,中心凸起呈直口,花瓣与荷叶杯壁的连接处有六个孔,底座内外相通。花心中是一个小巧塑像,如果在杯中倒入酒水,塑像就会浮起来。随着杯里酒水的渐渐减少,塑像一点一点往花心中的直口里沉落,直到杯干酒水尽,塑像落入杯底。人们说这个塑像看上去像观音的造型,便又称我为出水观音杯。

  我和朱元璋宴请大臣时用的公道杯原理一样,如果贪婪地给我肚子里装太满的酒,我不仅存不住,而且还会漏得一干二净。这是虹吸原理“作祟”,利用液体的压力差,液体上升后再流到低处,液体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压力相等,才会停止流动。若像徐达那样贪杯,给我肚子里倒入太多的酒,超过中心凸起的直口,也就是塑像下面的孔,那么在压强的作用下,酒就会从下部流出,而且因为虹吸效应,会一直流,直到把酒流光。

  大家现在知道我的妙趣所在了吧。我出生于元代的钧窑,元代钧瓷以粗犷、奔放、大气的风格称著于世,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较宋代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内容。

公道杯底藏玄机

□高玉璞  通讯员  李悦


  钧窑釉色柔美多变,缘于其釉料中加入铜、铁作为呈色剂,所以它的青色不同于一般的青,而更接近于蓝,且会浓淡不一;在蓝色中又能出现窑变铜红釉,演化出朱砂红、玫瑰紫、海棠红、丁香紫等色彩,被人们誉为“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无双配”。


  杯底有一朵倒扣着的六瓣莲花,中心凸起呈直口,花瓣与杯壁的连接处有六个孔,使底座内外相通。花心中是一个小巧塑像,如果在杯中倒入酒水,塑像就会浮起来。随着杯里酒水的渐渐减少,塑像便一点一点往花心中的直口里沉落,直到杯干酒水尽,塑像落入杯底。


  出水观音杯在宴饮中还可作为游戏的“道具”。酒水倒入杯中后,观音塑像会慢慢旋转浮出,每次浮出后停滞的朝向不是固定的,酒桌上的人们根据观音塑像的朝向来决定喝酒的人,与“曲水流觞”有异曲同工之妙。


  釉自上而下由深变浅,由薄变厚,杯身下部釉色堆积犹如蜡液。杯身整体造型呈上卷的荷叶形,敛口、圈足露胎。杯底倒扣六瓣莲花,花中心有能浮动的观音塑像,因此称出水观音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从古至今,各地窑口众多,名瓷辈出。尤其是到了宋代,形成了以官、哥、汝、定、钧五个窑口为主的特色瓷器品种,其中尤以钧窑瓷器最为突出。


  钧窑又称钧台窑,始于唐,兴于宋,一般窑口均难以仿制。元代,钧窑延续了宋代的烧制特色,虽然工艺发展上稍逊于宋代,但也不乏精品。


  赤峰博物馆二楼“和同一家”展厅陈列的出水观音杯,便是元代钧窑瓷器。杯高6.9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8厘米,胎质坚硬,整体施天蓝釉,釉色中略带棕色。釉自上而下由深变浅,由薄变厚,杯身下部釉色堆积犹如蜡液。杯身整体造型呈上卷的荷叶形,敛口、圈足露胎。杯底六瓣莲花中心有浮动的观音塑像,头梳螺髻,眉眼清晰可辨,神态安详,衣衫疏朗。这只设计精巧,饱含古人智慧的出水观音杯出土于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为国家一级文物。


  将酒水倒入出水观音杯中,杯底花瓣中心的观音塑像就会在酒水的浮力下缓缓从花心的直口中浮出。杯中酒水的水平面恰到好处时,观音塑像便整体浮出圆孔,好似盘坐于莲花之上。当酒水逐步减少,观音塑像又会随着杯中酒水的减少,徐徐落回孔中,最后隐匿在底孔之内。宴饮时通过观察杯子内观音塑像显现的高度,就可以判断杯中酒水的多少,所以出水观音杯是一件体现宴饮之趣的公道杯。


  出水观音杯在宴饮中还可作为游戏的“道具”,当酒水倒入杯中后,观音塑像会慢慢旋转浮出,每次浮出后停滞的朝向不是固定的,所以酒桌上的人们根据观音塑像的朝向来决定喝酒的人,和古代文人墨客的“曲水流觞”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水观音杯集工艺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是元代制瓷工匠聪明才智和高超技术的完美体现,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文人之间宴饮的风尚雅趣。


  从出水观音杯的釉色来看,钧窑虽也属于青瓷一系,但其釉色却不局限于单色青瓷,反而种类丰富。其多变的釉色并不只是因为调制了不同釉料,而是缘于独特的窑变特征。入窑一色出万彩,端艳绝伦世无双。钧瓷自身有着独特的窑变艺术,这一特征非五大名窑中其他四个窑口可比拟。变幻莫测的钧瓷釉色,非出窑难以判定,是古代最具特色的瓷器品种之一。


  钧窑釉色柔美多变主要因其釉料中加入铜、铁作为呈色剂,所以它的青色不同于一般的青而更接近于蓝,且会浓淡不一,在蓝色之中又能出现窑变铜红釉,演化出朱砂红、玫瑰紫、海棠红、丁香紫等色彩。它的釉色可以呈现出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可谓瑰丽多变。因为钧窑打破了过去颜色釉瓷器只有青瓷和黑瓷的两大单色类釉瓷格局,所以被人们誉为“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无双配”。


  钧窑烧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古人常用“黄金有价钧无价”来形容钧瓷的珍贵。出水观音杯的天蓝色釉就是钧瓷的典型釉色之一,上面的棕色就是钧窑典型的特征——窑变所产生的。这种釉色在当时非常难烧制,尤其是出水观音杯的杯体内外均为一体成型,既要保证出窑后杯中的观音塑像不因烧制中釉料流淌黏着成一体,能够在杯子中浮动自如,还要保证成品不炸裂,杯外杯内釉色均匀,这十分考验制瓷匠人对烧制中火候的掌握程度,非经验丰富者难以烧出。


  元代钧窑的窑口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是对宋代钧窑的继承和发展。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窑不同的是胎壁更厚、胎质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质颜色一般呈深灰、土黄、褐灰,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瓷紧密,而且釉质乳浊失透,多有大小气泡和棕眼,整体制作水平和工艺技巧在精致程度上均无法与宋瓷比拟。


  元代钧瓷工艺分为两次烧制,即素烧和釉烧。器物在成型以后,坯体首先要素烧一次,之后再挂釉入窑烧制一次。钧瓷的釉料属于高硅低铝富磷矿物液体,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需要经过多次分层挂釉才能成品,因此比一般瓷器的釉更厚重些。


  元代钧窑制瓷匠人的巧思令人钦佩,出水观音杯以独特的魅力让我们领略到了钧瓷之美,钧瓷之趣。

观点

文人之风的融合

□李悦

  

  公道杯作为饮酒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巧妙的设计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满招损,谦受益”哲学理念,不仅彰显我国古代制瓷工匠的技艺和智慧,还是古人崇尚适度、自律观念的完整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元代钧窑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保护胎釉。而元代钧窑瓷器在当时是百姓主要的生活用具,大量的需求刺激了钧瓷的生产,导致钧瓷生产追求数量,忽视了质量,所以元代钧瓷相比宋代钧瓷质量显得略微粗糙些。虽然元代钧瓷不及宋代钧瓷细腻,但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也体现着一种美,这种美仿造极难。


  元代制瓷匠人根据社会风尚在瓷器上进行创作与改造,尤其是钧窑,在当时备受推崇。钧窑瓷器不同于其他釉彩瓷器,不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进行人为勾线、填色,作精细造型,其釉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自然流淌,因高温反应出现天然的线条和色彩。可以说,它的烧制过程既含有匠工的人为因素,又有天然的窑变特征。这种色彩并非人为控制,而是火与釉相互碰撞产生的天然美感。


  钧瓷的自然之趣在当时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出水观音杯很可能是元代对宋代文人之风融合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时上层文人的雅好,我们可以从出水观音杯这扇“窗口”去探寻元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


史话


源远流长酒文化

  

  酒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约在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大量酿制黄酒。夏朝初年,仪狄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夏禹。夏禹喝后只感到头晕,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美妙。  


  在古代社会中,酒通常出现在四种场合:一是宫廷宴会,无论是皇帝即位、群臣上皇帝尊号、册立皇后、册立太子等重大庆典仪式之后,喝酒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日常饮酒,周驰的《远观亭三首》提到春醪求善酿,张养浩的《冬》描述了在冬天饮酒的情景。早上饮酒的习惯在耶律楚材的《早行》中也有体现,而晚上饮酒则在黄庚的《夜宴》中有所描述;三是社交活动,上层阶级通过宴请会客显示富贵,酒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四是文学与艺术,文人雅士常常在饮酒之后进行文学创作,许多千古名句都是文人墨客在酒酣之际的即兴所作。


  古人非常讲究饮酒礼仪。西周时代的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时、序、效、令,饮酒的步骤包括拜、祭、啐、卒爵,即先敬酒,再祭地,然后品尝,最后干杯。古人还讲究小口慢饮,认为这样既能享受美酒,又不易醉酒。酒在古代社会中不仅用于宴饮,还用于祭祀和婚冠礼等重要场合。


  喝酒用的酒器,并不是随随便便拿一个器具就可使用,酒器不但要实用,而且还要精美。古代的酒器包括壶、爵、角、觥、觚、彝、卣[yǒu]、罍、瓿[bù]、杯、盉等,材质也分为陶、青铜、金银、玉、瓷等,其中最实用的当属瓷质酒器,既不烫手,又能起到保温作用。


  元代钧窑出水观音杯属于瓷制,不仅把古代酒中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钧瓷的华美惊艳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而且也体现出文人雅士的宴饮趣味。张宝清 供稿)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小艳

一审:杨布和 二审:薛坤  三审:侯振

阿尔山市融媒体中心
健康元素最多的地方——阿尔山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