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带您
深度体验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既能穿梭于古老宫殿,感受皇家威严
又能漫步胡同,领略市井烟火
既能攀登长城,惊叹雄伟风姿
又能徜徉于园林,沉醉诗意美景
还能在各类特色博物馆中探寻古今智慧
行程安排
Day1-1月31日-初到北京
北京集合入住指定酒店
Day2-2月1日-古韵今风,艺术之旅
故宫博物院、南池子美术馆
Day3-2月2日-文化溯源,胡同探秘
孔庙与国子监、钟鼓楼、胡同与四合院
Day4-2月3日-雄伟长城,诗意园林
居庸关长城、颐和园
Day5-2月4日-建筑智慧,天坛祈愿
天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行前预习
1
故宫博物院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 14 年完成,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于1420年迁都北京。
故宫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所有主要建筑都沿南北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大典的地方,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翼有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乾清门以北为内廷,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场所,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东西两侧分布着东六宫、西六宫 。
图片拍摄/朱雨生
故宫的屋顶形式丰富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用于不同等级和功能的建筑,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太和殿采用重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 。
建筑上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画等装饰,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如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尽显奢华。
图片拍摄/朱雨生
图片拍摄/朱雨生
2
南池子美术馆
北京最美的园林式四合院美术馆,把北京四合院和江南园林完美融合,小而美,一步一景。布局巧妙,有小桥流水、曲水流觞,与周围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庭院内有大量精心雕琢的漏窗,实现室内外和谐统一,让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
3
孔庙与国子监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的最高学府及教育管理机关,也是皇家祭孔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扩建修葺。
遵循“左庙右学”规制,均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建造,左右对称. 孔庙主体建筑有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国子监中轴线上依次是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这里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乾隆石经等石刻文物,还有石器、青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见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承。
4
钟鼓楼与胡同
两楼均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都毁于火。钟楼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再次重建。鼓楼在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再次重建,明嘉靖年间(1539年)重修。
在古代,每晚定更(19时-21时)至亮更(晨3时-5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每更次皆撞钟108声 。这种报时方式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也成为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节奏标志,规范着人们的起居劳作和社会活动。
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北京钟鼓楼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历史变迁,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城市建设、计时技术、建筑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5
居庸关长城
始建于北魏,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筑 “畿上塞围”,东起上谷,西直于河,此处 “塞围” 指的便是北魏时期的南长城。北齐天保六年(即公元555年),当权者修建了从幽州北夏口至恒州(即今日居庸关南口至山西大同)的九百余里长城,并将长城从此处向东修到山海关,自此居庸关成为长城重要关口。
现存主体遗址为明代所建。明代统治者朱元璋为防范元代势力卷土重来,对长城重建修葺工作极为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便指派大将军徐达主持居庸关长城的修缮重建工作,并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完成 。
云台位于居庸关长城主体中,是元代所建过街塔的塔基。台下刻有四天王、十方佛等精美的石雕图案,还有六种不同文字的经文,是研究元代宗教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也是现存元代石雕艺术的精美杰作。
6
颐和园
颐和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其前身为 “清漪园” 。咸丰十年(1860年),颐和园被英法联军焚烧破坏。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修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再次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颐和园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审美观念,其巧妙的布局、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精美的装饰艺术,对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7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典礼的场所。1989年8月14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式成立,2023 年7月18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历经半年多的修缮重张开放。
先农坛包括太岁殿、神厨、具服殿、宰牲亭、观耕台等建筑。太岁殿是先农坛最雄伟的一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七间,黑琉璃筒瓦绿色剪边,歇山顶,和玺彩画,殿前三出台阶。
《中国古代建筑展》和《先农坛历史文化展》是两组基本陈列。《中国古代建筑展》陈列在太岁殿院落,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祭祀太岁 —— 太岁坛复原陈列、匠人营国 —— 中国古代城市和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先农坛历史文化展》主要讲述北京先农坛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风貌、亲耕亲祭大典以及古代祭农文化。
藏品以北京地区建筑文物为主,其中以石质类、砖类及瓦类居多,涵盖城市功能建筑、坛庙建筑、民居建筑等多种建筑类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和毗卢殿藻井。
杨老师在先农坛讲解
8
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最初名为 “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朱厚熜将北京祭坛进行改制,在大祀殿南面修建了圜丘坛,专门用来祭天,并取名天坛。
天坛四周筑有坛墙,将全坛分成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为 “祈谷坛”,中心建筑是祈年殿,用于春季祈祷丰收;南边为 “圜丘坛”,中心建筑是 “圜丘”,专门用于在 “冬至” 祭天。南北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形成一条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中轴线,中轴线两侧为古柏林。中轴线西侧是斋宫建筑群和神乐署,东侧是宰牲亭、神厨和神库等。
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体现了古人对 “天” 的认识、“天人关系” 以及对上苍的愿望,祭天活动作为 “国之大祀” 延续了两千多年,反映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
注:文中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主讲老师
杨爸(杨大炜)
杨爸图说主理人,古建艺术史科普作家,行谈艺术史沙龙策划人。
中国外文局2023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优秀合作伙伴”,中国科学技术馆专家志愿者,抖音“青少年公益科普大使”。个人事迹被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吉林卫视、辽宁卫视、江苏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
个人专著《有趣的中国古建筑》2024年京东传统文化图书榜第一。短视频作品《中国古建筑的奥妙》全网超三千万播放量,《北京四合院》超四千万播放量。合作出版有《斯飞日历——不可错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识古寻踪——中国文化遗产胜览》等,主编《大唐之美》等。
杨老师部分讲解手绘稿
了解更多详情
添加小助理微信
▼
联系电话:152 1093 8620
往期部分研学回顾
敦煌展活动
故宫活动
大同研学活动
敦煌研学活动
杨
爸
图
说
/ 边画边讲古代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