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领略多元文化魅力

文化   2025-02-03 21:19   北京  




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化艺术犹如璀璨星辰

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


2024年行谈

从多个维度展现中国丰富的文化艺术魅力

出品了以

古代绘画、中国古代服饰

文明交流与地域、墓葬壁画

石窟艺术以及流散海外的国宝

等内容为主题的直播课


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多元面貌

是您深入了解

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绝佳途径

无论您是文化艺术的资深爱好者

还是初涉其中的新人

都能从这些课程中收获满满





识别二维码领取春节特惠券



墨韵文脉

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

吉林身处北国却在无尽风雪中葆藏大量文物精品,依托于历史原因与传家收藏,吉林博物院藏书画品质卓著、题材多样,细考其中历史,不仅与清宫颇具渊源,更饱含了张伯驹等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吉林博物院虽收藏丰富,却少见大规模外展,此次中国美术馆、吉林博物院藏书画精品展的举办,是一次全面了解吉博书画收藏的难得机遇,如此大量的高水平作品来京正是细考其作品渊源,对比研究作品风格的绝佳契机。因而将从4个单元,着重向大家展示这次“墨韵文脉”书画展的书画名品,一飨北国丹青的前世今生……



宋代绘画与文化精神


著名学者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宋画无疑是了解宋代人文精神的最佳媒介。行谈从全新角度,特邀十多位宋史与艺术史专方面的杰出专家,大多为业界著名精英,也有青年才俊,联合打造12节图文并茂的直播课,聚焦于宋代绘画与文化精神,既有宏观的文化史重构,也有名作的深入分析,将他们的学术积累与最新成果展现出来,由此显现宋代文化的光芒与当代学者的睿智。本系列课,对学习宋史、宋代绘画、宋代美学和宋韵设计的朋友,将大有裨益。



中国服饰史

最权威的中国古代服饰课程

该内容由行谈发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玺增老师担任学术策划,特邀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服装博物馆、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装束复原团队等权威专业的老师,联袂打造,堪称全网最全面、最权威的中国古代服饰课程。

课程内容丰富多元,不仅有对各朝代典型服饰的讲解,如 “明代女性的时尚风貌浅谈”“宋代服饰与等级规范”,还深入挖掘服饰背后的细节与故事,像 “在铠甲背后的秘密”“马面裙的形制” 等。更有对传统服饰面料与结构的研究,如 “民国传统服饰的面料与结构研究”,为您全方位揭秘中国古代服饰的奥秘。

无论你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服装设计从业者,还是单纯对古代服饰怀有浓厚兴趣,这门课程都能满足你的求知欲。通过专业人士的精彩讲解,高清的图片展示,生动的案例分析,让你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服饰世界,亲身感受每一件华服的魅力。



文明的可能

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

风格、材质、器型、纹样……在古代文明史的研究中,这些都是判断器物与文明来源的标准。但随着今人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历史上同一纬度地区所产生的不同文明又通过商贸与征战等途径促成了相互影响。文明的交融使风格超越地域,成就灿烂的人类共同文明遗产。当中原的礼乐碰到西来之风,多元化文明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当新的材料被用于制造礼器,他们已不仅仅是异域的祥瑞,,而是成为新的材料。而这些文物的“中国化”,正式华夏文明巨大包容性的体现,成就历史的新篇章……



魏晋南北朝之美


行谈设想完成一个浩大的工程,以文物古迹为线索,以艺术考古为途径,全面呈现中国的文化史,已经完成了《宋之美》12讲、《唐之美》12讲,这一次来到了艺术史最丰富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民族大融合,足够的开放、足够的多元,这个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佛教、道教、儒教在动荡中发展、融合,汤用彤先生指出,魏晋”五十余年中,中华学术生一大变化”;这个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融入自己的血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基础。这一时期,我觉得其艺术的美,特别“高级”,北方雄健豪迈,南方风度翩翩,往前有点生,往后的唐宋有点熟了,魏晋南北朝的美,刚刚好。

这一次,行谈以超级阵容,特邀12位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专家,且是善于讲述的专家,给我们打造一堂涉及石窟寺、古建筑、壁画、卷轴画、书法、墓葬、画像砖石、玻璃器、纺织品等物质文化内容,是一场网络版的超级文物展和展览解读。因行谈刚推出《中国服饰史》系列有魏晋南北朝服饰专题,故在此专栏没有编入服饰。



中国壁画艺术精读(墓葬篇)

改写美术史的中国壁画

中国绘画史最为主要的实证材料,是卷轴画与壁画。如果说卷轴画显示了宋代以来中国绘画史近一千年的成就,那壁画史可能恰好前推了一千年,呈现出汉代至宋代(包括辽金)的前一个一千年的绘画面貌。两者先后衔接、互补。另一方面,如果说卷轴画主要体现了宫廷画家与文人画家的艺术观,那么众多无名氏绘制的壁画更多体现社会和民间的群体审美意识。又是一个互补。相对于一些卷轴画有真伪问题而言,壁画则更为真实可靠。中国壁画的现代研究史不到一百年,主要始于20世纪初西方学者对中国文物的调查(如甘肃新疆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依赖考古发掘(墓葬壁画)和调查(石窟寺观壁画),虽然是一个跨专业的交叉领域。但近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亚学科”。

行谈特邀业界著名学者,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十二位教授,就中国壁画史的诸种问题展开讲解讨论,聚焦于汉、唐、辽、金、元,既有概述,又有专题,一扇扇壁画艺术的视觉之窗依次打开,为学界和社会民众提供一个丰盛的学术大餐。



丹青美人——千年回望的温婉世界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四期)

古代绘画历史悠久,当人物画作为最早独立画科出现伊始,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事迹的记录便成为古代绘画的重要作用。在这些纷繁华丽的传世女性作品中,不仅有深藏于秘阁的后妃影真御容,亦有闲庭信步的内闱仕女,不同身份、不同装扮的女性在历史的时空中皆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次分享将以文学名著、历史用典等仕女画为引,结合故宫正在展出的历代仕女画作,与大家一同走进古代绘画中纷繁瑰丽的女性世界。



噩国和噩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小国巨制》特展

2007年,湖北随州市西不到20公里的安居镇,因为盗掘被发现了羊子山四号墓,随后随州市博物馆进行紧急抢救发掘,出土27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墓葬未完全清理),铭文显示这是西周早期噩侯墓地,其中的两卣一尊一方罍,纹样神秘,锈色独特,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噩国,这个见于史料记载的神秘古国重回视野。

羊子山四号墓的青铜器,加上传世的疑尊、静方鼎、噩侯驭方鼎、禹鼎、噩监簋和噩叔簋等,以及1975年羊子山就已出土噩铭青铜器,还有河南南阳夏饷铺春秋时期的噩国墓葬,这些青铜器一起,勾画出噩国在两周时期的大致脉络。

本次讲座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小国巨制》这个展,以及展览上未能展出的其他器物,尝试结合史料文献、文学作品和文物,来解读这个国名成为后来湖北省简称来源的噩国,还有这种奇诡的人面兽面杂合的神面纹器。



看懂石窟之美


石窟寺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现存数量比较多的类型,遍布于全国各地,从十六国一直到明清都绵延不绝,每个石窟寺中都凝结着古人虔诚的信仰。

  • 今天的我们从什么视角去审视石窟寺呢?

  • 这些石窟寺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下开凿的?

  • 该怎么理解那些深奥的学术名词,我们普通人和古代石窟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呢?

本次系列课带您走进石窟,从最简单、最直接的工艺入手,看看古人怎么样把普通的黄土制作成不朽的艺术品,再看袈裟,庄严的服饰中竟然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然后是判定年代。如此我们的脚步据逐渐走进了石窟,走进了我们认为久远的历史中。



国宝寻踪

西方博物馆藏中国古代艺术(日本、欧洲)

本系列课程重点介绍近一百年来中国文物或古代艺术品是如何被欧美日俄等西方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以及这些博物馆的创建史,对中国文物的收藏史和展览情况,并且特别介绍一些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中的精华。让大家了解中国艺术在西方国的收藏与利用的总体情况,特别是这些艺术品的研究价值。但这个课程所介绍的只是保存有中国文物及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西方博物馆,而不是全部。不仅介绍它们收藏的中国文物的价值,还将介绍对这些博物馆收藏起着关键作用的策展人和收藏家的贡献,这也是中国文物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本课程共分两期。第一期共12讲,介绍欧洲和日本的12所博物馆,而第1讲为总课程的“前言”;第二期共12讲,介绍美洲和澳洲的12所博物馆。希望这个系列课对大家去这些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能有所帮助。



识别二维码领取春节特惠券


行谈
行谈是聚焦于文博、艺术史普及的知识付费平台,内容主要涉及东西方古代建筑、石窟寺、宗教艺术、古代书画、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博物馆文物展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