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佳节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快乐
放假时间
9月15日至9月17日放假
(寄宿生17号晚按时返校参加晚自习)
9月18日(星期三)上课
民间习俗
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当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中
秋
乐
MID-AUTUMN
----------------
安全须知
一、协同防范孩子溺水
假日期间,孩子私自到水坑、水塘、水库、河流玩耍的现象不断增多,极容易引发溺水事故。广大家长务必高度重视,时刻绷紧防溺水这根弦: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和其他安全事项的教育警示;带孩子去正规游泳馆游泳,并在现场陪同,切忌看手机、聊天忽视孩子;告诫孩子,外出要告诉家长,做到“四知道”;查看庭院、周边是否有积水、蓄水情况,防止幼儿在蓄水容器、水坑溺水。
二、协同守护心理健康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向。有些孩子受到学业压力、网络游戏、家庭或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困扰,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表现为闷闷不乐、兴趣减少、精力下降、不爱交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紧张厌学等,甚至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学业表现及伙伴关系不佳等。
有家长会错误地认为这些是孩子不努力、不坚强或青春期逆反所致,一味地批评、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导致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愈发紧张。
在此温馨提示家长朋友们,孩子心理健康需要及早重视和共同呵护。要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合理需求,理解孩子在特殊时期因身心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些特有表现,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爱与支持。
三、协同守护居家安全
无论你的工作再忙,不留幼小的孩子独自在家,教育孩子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
做好家庭阳台、平台等区域的安全防护。教育孩子不向楼下抛东西,不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谨防摔伤、坠落;及时排查家中电线、燃气管道、电器、刀具及其他器械安全,防止触电、煤气中毒、器械伤害等事故;将易燃、易爆、易碎、有毒、锋利或其他对孩子身心有不良影响的玩具、物品保管好,不让孩子接触。
教育孩子不随意把东西放进嘴、耳、鼻、眼中,不随意把东西套在头上和脖子上。教育孩子不到工地等危险地带、交通干道、废弃建筑物等区域玩耍,尤其是下雨天。
四、协同防范性侵害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性侵害行为,知道自身特定部位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不可以随便碰触。
遇到类似问题,不要因受恐吓不敢说出来,应及时向学校、家长和可信任的成年人报告,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与异性须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女生要避免和男子独处。未经家长许可,不可在别人家夜宿。
五、协同防范交通事故
教育孩子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不在马路边或停放的车辆后玩耍、打闹;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未满12周岁,不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不驾驶电动车。乘车时须遵守“一盔一带”规定;严禁搭乘农用车、载货车、拼装车、报废车及“三无”车辆、超载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辆等,确保出行交通安全。
六、合理安排在家生活
要坚持劳逸结合,周末和节假日一定要让孩子美美地睡上一觉。平时在学校上课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休息好了才能学习好。
教育孩子生活有规律,适度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鼓励孩子适度分担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做家庭生活的小主人。
节假日期间,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身为父母,如果我们对孩子能够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些拔苗助长;多一些尊重鼓励,少一些专制命令;多用“爱”的方式来表达爱,少以“爱”的名义发号施令,就能逐渐成为孩子信任的朋友。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内心。
中
秋
编 辑 | 傅宇姮
一 审 | 卢喜琼
二 审 | 饶 旭
三 审 | 郑胜红
终 审 | 吴汉波、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