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诗人海子写在诗里的草原、远方、众神以及遥远的寂静安宁,王争平通过镜头把这样的感受表达了出来。
01
--
My Grassland
大地的诗篇
出生在比远方更远的内蒙古草原,站在那样的土地上,视野极其开阔,看到的一切都显得非常伟大、非常自由。有感知的人先醒,当他还是一个少年,便常为所看的天地触动,眼光满足于所见的事物,因为看见而觉得美好,渴望把看到的记下来、留下来。幸好有支持和理解他的父母,用80元给他买了一台二手的海鸥4B,那是在遥远的20世纪60年代,80元几乎是一个月的工资。
1982年,从部队复员到了包头东河区的文化馆,王争平重新回到少年时代热爱的摄影,和朋友成立了“88 影会”,走出城市就是熟悉的草原,一年有大半的时间泡在草原上,住在牧场的人家里。那时的牧场生活比想象的更艰苦,不缺的只有牛奶,冬天物资更加匮乏,用牛奶煮挂面,没有盐硬吃下去。
住在蒙古包里,前半夜火旺得出汗,后半夜火熄了被冻醒难以入睡,有时索性走出去,天上银河照着寂静无边的草原。孤独的草原,许多碗熬煮的奶茶,许多从远方吹来的风,亲身体验的传承千百年的草原人生活,因为学会了看,而不会为寂寞所苦。
20年前的一次草原赛马会上,他背着相机在场地上走,突然有200多匹马朝着他奔跑过来,最后竟然与他擦身而过,带着一阵风忽然而至、忽然而去。他惊在原地,一时间被马的灵性、奔跑中的自由、俊美有力的身姿深深折服。马从此成了他镜头里的主角。马跟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拍好马就要与它们成为朋友。在蒙古族人的心里,马也就是家人。经年累月,从马的形态、马的神态到马的拟态,成为他的专题《我的心情草原》的重要创作本源。
苍茫的草原
比心海还要广阔
∷∷∷∷∷∷∷∷∷
Nomadic People
游牧
的痕迹
02
--
“漂泊的、驰骋的、流动的游牧痕迹,需要一个像马一般宏大和自由的灵魂。”
草原
|
蒙古马
他一直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牧民,草原、邻居和蒙古马就是生活的全部。基于对游牧痕迹的感悟,王争平完成了他最初的创作《草原三部曲》:草原、蒙古人、蒙古马。 影像中的蒙古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动物属性的马,而是转化为一个精神符号,成为他艺术表达的隐喻和象征。
一方面,他借马的形象表现人的状态和情感:如孤独、 迷茫、忧郁、渴望、热切期盼、冷眼旁观、含情脉脉、泪意涟涟……有的稚气未脱,有的历尽沧桑,有的如热血男儿,有的似美丽新娘——人类不同的状态和情感,好像都在马的身上有着真实的对应。
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痕迹,如围墙、栅栏、木桩、铁网等,在其影像中也往往具有某种隐喻和象征意义,得到了特别强调,并与马的 形象构成一种紧张又沉静的关系,成为其影像艺术的图式特征。再一方面,他常常把马当作大地或者山峰来表现,蒙古马坚实的背部和脊梁变成了苍穹之下静卧的山丘,传递出北方草原的旷远、宁静和安详。
或者,他把马的身躯与大地、与围墙融为一体,把生灵与自然、生灵与人的生存痕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首恢宏的大地诗篇,实现了对马动物性的超越。 摒弃了人们惯常的对马的运动和力量等外在因素的表现,而把注意力转向了对马的情态、心理、“人性”以及隐喻和象征等内在因素的关注。
那冬季草原上一匹伫立的马与飞临其背的鹰,那透过窗框看到的一匹马的脊梁和跃动的小马驹以及土墙上张望的乌鸦,那栅栏中凝视的马与外面飞翔的鸟、那土墙或栅栏中渴望自由的马、那逆光中翩翩起舞的马……一个个生动且典型的瞬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现实与远方、坚守与希望、束缚与飞翔等多重意象。
03
--
Internal Spirit
内在的
灵魂
但是他说:“我并不只是拍马,马只是我草原主题的一个部分。”
王争平的摄影和大多数同时期的摄影师一样,从沙龙作品开始,追求唯美、追求画意,尤其是完美的画面感,但他逐渐认为这只是表象,太刻意了,那只是一种画面的美,缺乏作品内在的灵魂。他更多想体现的是镜头背后真实的人和事。
近年来他多次往返达茂草原进行拍摄,他认为这里的草原有着自己的性格,荒凉、粗粝。很多镜头在查干哈达苏木腾格淖尔湖取景拍摄,还在哈达哈少嘎查建立了摄影基地。
这里的草原有着自己的性格
∷∷∷∷∷∷∷∷∷
要拍好游牧人,首先要和牧民成为交心的朋友,在达茂联合旗查干敖包苏木的“马王”巴拉图苏和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从早就出去拍摄,在马厩里一待就是一天。与马逐渐亲近,细致地观察。深入地跟随拍摄巴拉图苏和赛马、衣食住行各环节。
正是草原岁月,让他开始意识到从一个人感受他背后的生存空间。他的身份也从艺术摄影跨界至纪实摄影。他拍过多个专题《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个摄影人眼中的游牧民族》《风尘阿巴嘎》《成吉思汗的守陵人》《最后的骑兵》《蒙古马》等。
通过拍摄这些题材,把拍摄过程的经历总结整理,经过实践、提炼,把对社会的观察、灵动的细节,精准捕捉渗透在作品里,用内心的情绪表达出人文情怀的东西,使自己的头脑、眼、心灵、同时集中在一个轴心上,认知出现象的本质。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反映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冷暖人生,体验他们心中的喜悦与悲凄,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
用自己内心的情绪,诗性抒情地去表达对草原的热爱。现在的王争平,从专题摄影进入了更松弛的阶段,他不再以某特定主题去进行拍摄,而是追寻自己内心的感觉去敞开捕捉,沉淀过后再进行整理。他内心坦然,有感就发,不给自己更多定义。
Documentary
影是
而非言
04
--
所谓艺术,其根本在于表达。
所谓纪实,在他的影像中,体现为一些现实的场景应对了时代与社会的诸多真实而具有的见证价值。所谓艺术,其根本在于表达。王争平借助这些真实的存在,注入个人的观看视点,令作品凸显“影是而言非”的错位感,也完成了他对影像的真正期待:表达对这个世界、社会、 自然、人生以及相互关联的观照。
王争平
第 8 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2009 年荣获《影像亚洲》
PPA 国际摄影大展纪实类“金奖”
2013 年摄影作品《蒙古马》
荣获第 24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最高奖“金质收藏奖”
第 14 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评审委员会大奖”获得者
2014 年中国年度摄影风云人物
2008 年中国济南当代国际双年展“最高学院奖”
2009 年“徕卡”优秀摄影师
2015 年亚州先锋十佳摄影师
文/王郢
摄影/王争平
选自2024年08期《马术》杂志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