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这座“活”的博物馆,探寻古窑景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生动讲述陶瓷故事,彰显中华文明。
▲新华社记者采访文博研究馆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
▲新华网报道
装坯入匣,整理窑弄,满窑、烧窑、熄火、开窑......把桩、驮坯、架表的师傅们在精细分工和默契配合下,一件件陶瓷作品由泥成器,惊喜面世。不久前,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进行了今年的首次复烧,高温颜色釉、青花釉里红等约1500件瓷器,通过传统烧窑形式再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脉络。
“陶瓷是从何而来?从窑里面烧炼而来。”文博研究馆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说,经过历年的考古发掘,在景德镇已发现的各类窑炉有68座。走进古窑民俗博览区,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坐落其中,仿佛一幅古代陶瓷烧制的“微缩史”。其中,镇窑是不仅是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古代瓷窑。十多年来,通过复建复烧柴烧瓷窑和明炉、暗炉,让身着厚重历史印记的历代制瓷窑炉在当代“重生”。据介绍,2009年起,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就提出“历代瓷窑炼就千年瓷都,系列复烧彰显中华文明”的口号,先后复建复烧了13座历代典型制瓷窑炉,同时实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保持它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我们通过古窑复烧让历史‘活’起来,向世界生动讲述陶瓷故事,彰显中华文明。”文博研究馆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说。
——转自2024年12月1日:新华网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