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孝歌》中有言:“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孝亲敬长,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的精神传承与宝藏。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最大的成功,不是在将来能够建功立业,而是能有一颗感恩之心。
想要让孩子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着手,逐渐将其扶到正途之上。
老话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子女是否有孝心,其实从他的吃饭就可以看出。
若是儿女在就餐时有这3个不良习惯,便要及时帮其纠正,希望你的孩子一个都不占。
01
乱扔餐具,不关心菜肴的孩子
作为古今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即使在吃饭这件事上,也有很多的礼仪可以深入研究。
即便在现在自由开放的年代,很多过去的繁文缛节不再适应时代,但基本的就餐礼仪也不该被全部抛弃遗忘。
很多的孩子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家里习惯了自由散漫,吃饭时也不能老实规矩一些。
不光吃相非常狼狈,将食物浪费的到处都是,吃完饭还将餐具随意乱扔,不关心桌面的整洁。
这种对于餐桌礼仪的漠视,反应出的是孩子对于家人的漠不关心,对食物也没有应有的敬意。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会感恩于家人的辛勤付出,自己享受美食也完全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同时,就算自己浪费了食物,心中也不会有任何的愧疚,将来也会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度。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会让孩子对感情变得冷漠,也容易养成对所有事都漫不经心的恶劣习惯。
正如威尔逊所说:
“无论是本身冷漠还是被冷漠,都是可怕的,是对人性的煎熬,是对社会的伤害。”
一个对父母都态度冷漠的人,自然很难有结草衔环的感恩之心,也大概率不会孝顺父母。
只有让孩子真正了解到“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的深意,才能让他们明白孝的真意。
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口味的子女
过去寻常百姓的生活艰苦,不少人上不起学,受不到素质教育,但家庭教育往往比较严格。
可现在时代发展了,却反了过来,义务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家庭教育却俨然松懈了下来。
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完全是家中的小太阳。
也正是因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的眼中经常只能看得见自己,从来容不下其他的人。
在吃饭这件事上,他们也往往只管自己的喜好,完全不顾及别人想吃什么,自私到了极致。
只要是他们想吃的东西,便全都网罗到自己身边,肆无忌惮地大快朵颐,自己吃爽就足够。
至于别人想不想吃,他们完全不关心,别人和他好说讲道理,他也不管不顾完全听不进去。
这样的自私之人,试问当父母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他们又有几个人愿意牺牲自己,去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呢?
艾青曾说:“自私和贪婪相结合,会孵出许多损害别人的毒蛇。”
越是宠溺孩子的家长,越容易培养出薄恩寡义的子女,越会让他们恃宠而骄无限度地滋长。
等他们真的到了社会里,没有人会惯着他们,也没有谁会像家人这样忍让和包容他们。
而他们的唯利是图,不仅会让自己成为社交的黑洞,也会给整个家庭埋下随时会爆的地雷。
03
挑食挑菜,不懂珍惜的儿女
曾经在短视频里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宝妈给孩子做了五菜一汤的丰盛佳肴,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孩子却突然变脸不吃了。
当他的妈妈询问他原因时,他表示他这次想吃的食物是大虾,不想吃餐桌上的这些东西。
妈妈耐心地和他解释说,你想吃大虾可以,但没有提前和妈妈说,就只能下一次再吃了。
可男孩还是固执己见,坚持不肯吃饭,这时爸爸表示,这顿饭不吃可以,但你就只能饿着肚子了。
男孩硬气的坚持了一会儿,终于难忍饥饿,选择了妥协,以后也再没有挑肥拣瘦过。
很多人都在评论区为夫妻二人的做法点赞,也不经让人想到如今很多家庭中孩子的现状。
太多的孩子在优渥的生活环境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吃饭这件事上颇为严苛挑剔。
想吃爱吃的东西,便多扒拉两口,不爱吃不想吃的东西,便一概拒绝,谁说都不管用。
孩子当然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但并不代表他们可以提过分的要求,或是随意的更改。
而且过度的挑食,本就会让生长期的孩子营养不均衡,影响他们正常的成长发育。
在怜爱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让他们养成骄纵轻狂,肆意妄为的坏习惯,一生都难以更正。
万事只顾自己喜好的人,对亲情也会冷淡,对父母更不会全心的尽孝。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
“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什么样的家庭,便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父母,便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儿女。
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有这类坏习惯,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是否自己的工作没做到位。
小小的一张餐桌,体现的不仅是家庭的氛围状况,更是一个孩子的品行教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只有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三观和习惯,父母到了晚年后,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