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特刊】縂第J3629期 《遥远的的钟声》 文/李宗益(原济南军区某部)

文摘   2024-10-24 14:09   上海  

↑点上方军地红色文学”即可免费订阅本刊。关注《军地红色文学》,大家一起涨知识!敬请关注

2024縂第 3629

遥远的的钟声

J作者:李宗益(原济南军区某部)



还是县区体制的初,高级社时期,学校极少,小学每区也不过三四个,全县仅有一处在县城的中学。我们小学驻地胡家是周围村庄的中心,学生来自两个区十几个村,那地方村挨村,我家与学校隔着两个村,也就三里地,远处的学生距离学校约七八里。



记得上学报名是母亲带我去的学校。进校门,母亲在前,我后面扯着她的衣角,看到青砖黑瓦石灰粉墙的校舍,大人的衣服不帶补丁,穿得整整齐齐。哪见过这么好的地方,心里直害怕,头都不敢抬。办公室的人说,负责接收新生的张老师还未下课,让我俩稍等。一会儿,清脆的钟声传来,老师们陆续回到办公室。


母亲望着一个圆脸大眼的熟悉面孔,喊了一声张大哥,那人看见我对母亲说:“你也来给孩子报名了?”母亲反手从她背后一把我拽到前面,对那个张大哥说:”孩子认生,快叫大舅。”“喊张老师”那人说,张开嘴,我却没喊出声。张老师弯下腰问我几岁,叫啥名,母亲一一替我作答,还对他说我这名是同族教私塾的老爷给起的。张老师让我伸出双手,扳着手指问:“5个减3个,4个加5个是几?”然后让母亲交上15000元(旧币)学费。母亲当着他的面嘱咐我:“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不要调皮!”又对张老师说了句让你操心了。回家的路上,她告诉我,张老师叫张振声,是她姥娘家的邻居。


天蒙蒙亮,母亲把我叫醒,说今天是上学的日子,让我穿上走亲戚时才穿的半新衣裤,拿来一双崭新的布鞋放在我的脚下。看到枕头旁边放着一个蓝色粗布书包,那是母亲晚上为我缝制的,里边装着买来的石板和石笔。刚放下饭碗,她急三火四的拉我来到街上,那里聚集了七八个上学的孩子和送校的大人。我与邻居伍子岁数最小,个子也矮,其他孩子都高我一头,有的都十一二岁。刚出村头,后面钢柱娘俩也赶了过来,钢柱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喊着:“我就不上学,我就不去”,还不停的打坠后退。他娘拽着他一直不撒手,反复说:“别闹,再闹我叫你爹过来,揍你我可不管!”



来到学校,张老师把我们迎进教室,里面早已站满人,他让家长退出教室,然后按小在前、大在后的顺序分配座位。我分在第一排,同位是与我同样高的女生胡玉兰,家就在学校那条街上。张老师说,你们是一年级一班,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教语文与算术(数学),还让最后排的一个高个女生站起来,指着她说:“她是班长丁思琴。”看样子她高我一头还多,后来丁班长小学刚毕业就嫁人了。与她同位的张好先,个子比班长还猛,几年后我们一同考取省城技校,报到上学时,她领我步行50里夜路来到火车站。在技校总被人误认为我的姐姐。


不一会铃声响起,张老师开始教语文课,第一课是:大羊大,小羊小,小羊跟着大羊跑。他把课文写在黑板上,一字一句领我们读,然后让我们复诵一遍,奶声奶气与粗喉咙大嗓门混合的音调在教室内回荡。第一次上课,一切都觉得那么新奇,大家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看着老师,也有学生东张西望,一会站起,一会坐下,好像板凳上长剌。我虽也坐不住,但还是忍了下来。张老师告诉我们:“你们要认真听讲,不要交头接耳,不能起来坐下的,学生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月的课余时间,我把学校摸了个遍。校区大概五六亩地大小,坐东朝西,前后门,西面的正门在大街上,似马车店大小的两扇门,黑漆油光闪光,南端墙上挂着醒目的校牌:章历县旧军区胡家中心小学。校内南北分别有两排教室,东面操场内有两个蓝球架,是全校活动、游乐和开会地方。旁边约莫六七米长的一根木杆孤零零地挺立着,每周在那木杆上升起高高的国旗。后门院墻有一排高大的杨树,风一吹,哗哗作响。南面教师宿舍附近有棵粗壮的国槐,枝枝杈杈,春天长叶后极像一把巨大的伞。树中间枝杈下铁丝栓着的铁钟,圆润坚固,像一口倒置的喇叭,口径不足一尺,里面还系有一个活动自如的铃舌,拴着一根摇晃的麻绳 ,平时放在树杆上。


我常常见一个约莫50岁左右,说话嗡声嗡气,高个男子站在钟下,夹着扫把或拿着锅铲,手握麻绳,满脸庄重地敲响铁钟。敲一下停顿一会再敲一下,那是下课铃声;敲两下停顿一会再敲两下,那是上课铃声;连续敲三下停顿一会再敲三下,那是全体师生集合的铃声。铁钟声音清脆悦耳,悠远绵长,穿透力极强,顺风时我在家听得清清楚楚。有时候我们正在上学路上,听到上课铃响,就知道自己要迟到了,于是就拼命地往学校跑。遇到心慈手软的老师,就让我们赶快进教室;遇到较真严厉的老师,我们只好在教室外站着,一直站到下课。当然,大家最喜欢的还是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你追我赶,各显神通,快乐地游戏着。后来里人告诉我,敲钟人是校工,姓郭,就住在本街,负责为教师做饭、打扫卫生与打钟。他的大女儿嫁到我们村,论辈份我得喊他姥爷。



上学时我们大多都结伴而行,从村里叫上两个同学一路前行,路上不时有同学加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到校时能有七八人,有时远村同学路过我家也喊我一起到校。高年级时,班里有两个小时早自习,天天早起。那时乡村人家极少有钟表,判断时间不是听鸡叫就是看太阳与星星,起床不是早就是晚。冬天我贪睡赖被窝,大人连续喊两三遍才爬起。大多时候天空挂着星星,倘若遇上劲吹的东北风,浑身上下像穿透了一般,端着用墨水瓶子做的煤油灯,手冻得像猫咬。教室内没有火炉,只有像萤火虫大小的煤油灯,星星点点,大家只能搓手、呵气和跺脚驱寒。熬过两个小时放学回家,走出教室,个个被油灯熏得两个鼻孔黑乎乎的,满身的煤油味很大。


那时,学校也存在霸凌。大的欺小的,本村的排斥外村的。学校有个叫大安子的同学,比我高出两个年级,经常欺负同学,老师拿他无法,经常被人找到家去,后来他辍学了。有次,我一人上学,与他打了个照面,他走过去把我绊倒,翻我的口袋和书包,把我写字的石笔拿跑了。还有次夺走了还在吃的饼子。


一晃,小学四年级毕业,五至六年级的高小不能直接上,需要像社会大中考那样进行统考,达到规定的分数方能升级。班里一半的学生不是没有考取,就是不再读书。升高小后,教算术的路希尧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听说他家在省城,师范毕业后全国统一分配来学校不足两年。他瘦高个,看起来与本地老师不太一样,头发弯曲,一身蓝色制服,穿着黑色皮鞋,走路啪啪直响,老远就知道是他。课间抱个篮球与我们一起争来抢去,高兴时,还会唱上几嗓子。上课好像变了个人,脸上看不出半点笑模样,见学生打盹或交头接耳,粉笔头便一准弹到身上,我也曾挨过几次。热辣的夏天,农村孩子到河湾游泳是经常的事。但学校就不同了,从安全着想,禁止学生到水里游泳。有几次午后,我和几个同学偷偷下河玩水,忘记了上学时间。他在我们几个迟到学生手臂上一划就认定下水,罚我们站到下课,再跟他回办公室接受批评。


学校老师来自不同地方,年龄脾气不尽相同,但都爱生如子。安徽籍的孙老师、殷振华校长、康靖老师,本地苑李的李老师、柴家的柴老师等,都教过语文、地理或音乐、美术等不同课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离开学校以后就再没有回去过,但却关注为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和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那里有我童年的欢乐,也是我人生之路的起点。从知情者口中得知:学校还是原来模样,那只当年铁钟换成电铃。路老师己结婚生子,妻子是同学穆春兰,早已调回省城。殷校长再婚,是上一个班的宋冬妮,这些古稀老师多已作古。20年前我回老家探亲,在乡里当领导的同学魏秉玉,相约探望瘫痪在床多年的张振声老师,部队一封电报让我提前归队,也未能见到老师,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前不久我回老家,路过母校,70年前上学的情景在脑子里闪现,刹那间,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当年上下课的铁钟声……

(作者原创首发)

【作者备注含义:J代表军人;D代表地方老师;JS代表军嫂】

作者戎装照:

作者简介:

李宗益,字静轩,济南人。(原济南军区炮兵转业干部)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麒麟读书会与作家联盟副会长、普利诗书画艺联谊会副会长,偶有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作家报、济南日报、齐鲁晚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与网络谋体,多件作品获得各级奖项。

军人是流露着农家孩子的一种坚强,质朴和执著的精神......

图片来自作者

如果侵权,请告诉我们立即删除如有侵权

链接接上:
8.【军旅特刊】J3031期 《难忘那年的自行车》 文/李宗益(原济南军区某部)
9.【军旅特刊】J3059期 《战友奇遇济老大》 文/李宗益(原济南军区某部)
10.【军旅特刊】J3168期 《济南“五三”惨案中的那些往事》 文/李宗益(原济南军区某部)
11.【军旅特刊】縂第J3188期 《记忆一生的派饭》 文/李宗益(原济南军区某部)
12.【军旅特刊】縂第J3278期 《泉河欢笑战友情》 文/李宗益(原济南军区某部)
《军旅红色文学》邀请函:军人,军嫂点击下面文字:
1.军地红色文学邀请函
2.在寻找复退转军人(军嫂)写作爱好者请速归队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一、投稿题材不限,必须是正能量。

二、投稿作品拒绝抄袭,如投稿作品系抄袭侵犯他人权益者,所有责任由作者承担。

三:关于稿费:见底角“军旅平台通知”

四:“军旅红色文学“长期征稿,

投稿邮箱

投稿微信:187-- 8849--6727

投稿QQ:243379741@qq.co

长按二维码关注

军旅文学公众号,阅读美文美诵,名家点评!

喜欢就点

审       核:军旅红色文学团队

编       制:张靖愉

来源:本号作者原创

军地红色文学
01年创建来,受到广泛读者喜爱和好评!特别军人出身对部队的情怀,不忘初心!他们用手中的笔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青春、歌颂战友等!用最坚强意志扎根在祖国边陲,守好祖国的“东南西北”大门,为万家灯火站好岗……!战友们,欢迎你们归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