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军地红色文学”即可免费订阅本刊。关注《军地红色文学》,大家一起涨知识!敬请关注本平台2001年3月创建,它是来自全军不同军种现役、复退转军人的文化天地,也是来自全国诗歌、散文作家的聚鑫文化家园;凡以上人员,欢迎您归队和积极参加!
军人(非军人)征文活动原创稿件J作者:兰善记(兰州军区空军某部)
大哥去世一年了,我常在伤感之时,又在记忆中找寻他的影子。但都是那样的模糊,那样的破碎,那样的不完美。大概是因为我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相处时又没有深刻的事情发生。他比我大五岁,他九岁上学时,我才四岁,自然对他没什么印象。等我上学,能记事了,他却去150里外的田家中学读书三年,接着又去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现在湖北医药学院)读书,直到1967年下半年他才回乡务农。这中间的十一年,我的记忆里没有他。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也就是1967年秋到1968年底。这段时间,我们关系还不融洽,因为他大我五岁,读书多,懂得多,生活经验多,几次挑我毛病,我自然不高兴,也不服气,但还没到打架的程度。兄弟不和,父亲自然生气。我不想维持这个局面,迫不得已就离开家乡,远走高飞了,所以我走时父亲哭的很历害。这一走就是24年。后来各有家室且相距甚远。因此对他印象不深、记忆不多,更说不上有多少感情。但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去世后我也时常伤感,更多的是对他惋惜和悲悯,认为他此生委屈。他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他小学老师当我面夸过他。中学时是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曾是“驻队干部”、药厂会计,是“在党五十年”的老党员。是个事事处处不甘落后的人。年轻时也是一表人才,爱干净、爱整洁。很注意个人形象。我唯一的记忆是他嫌妈给他补的衣服针脚大了,不好看。嫌妈炕的馍颜色不好看,他少时什么都讲好。有几个姑娘倾慕他,时常向我打听他的婚事。二十多年前,他妻子脑出血。病妻出院后,他照顾的无微不至,不管在干什么,那怕是在别人家做客,只要病妻一个电话,他就像接到命令的战士,放下手中的碗筷、放下酒杯,毫不迟疑、不讲任何价钱立即往回跑。做饭、洗衣服自然是他的事,我见过他大冬天洗被子,没有洗衣机,没有搓衣板,那么大的被子和床单靠手搓,天阴沉沉的,刮着西北风,大盆里还有冰渣子,我看得头都大了,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一个大男人,能够不急不躁,一点儿一点儿的用手搓洗,这是经过了多少次的磨炼,经过了多少次的无奈,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呀!用水还要去半里外挑,他过去可没有这么好的脾气。我不禁心生哀怜悲悯之心。过去自然不会做饭,现在为了伺候病妻也学会做饭了,并且顿顿饭做好了,还要端到病妻跟前,到后来需要一口一口的喂。我吃过他做的饭,四菜一汤,洋芋丝切的匀而细,可见刀上的功夫。色、香、味、形都像模像样,这也不是一日之功啊!我不免发出“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的感慨,还是“时势造英雄”!我悲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他与年轻时已判若两人了。三个儿女都不在身边,各有家室,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不仅伺候病妻靠他自己,给病妻看病吃药的钱也要靠他去挣,儿女们给的只是补贴。一年四季,每天晚上都要打两个豆腐,早上天不亮挑着担子走乡串户的去卖。还要喂猪、喂鸡、用电孵小鸡,日常都保持着几百上千只鸡。还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伺候病妻,他经济负担、心理负担都很重,真是心力交瘁,好累呀!
伺候病妻二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从未见他抱怨或发牢骚。从五十多岁到七十多岁,整日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减压和放松的时间,没有自己看病的时间,几年前就说自己胸痛,被病妻绑得死死的,没有到县城去看,耽误了病情,在七十七岁上突患心梗一走了之。临终没人陪伴、没有遗言、没有去世的具体时间、没有人知道他临终的情况,我心里如刀绞,可悲可叹啦!左邻右舍都说:他是被病妻拖累而死。不是他的伺候,他“屋里人”早就死了。这在当地传为佳话。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别人说他病妻把他拖累死了,这是事实。同时,他也把病妻害了。他病妻生病的头几年,还能上坡下岭的串门,在他的精心照顾下,病妻越发的娇气,越发的依赖于他,他也越发的细心周到,不让她干家务活儿,他承担了所有。病妻没有活动锻炼的机会,也无活动锻炼的压力,想吃啥就买啥,肉管够。脑中风的病人,最需要的是锻炼,最重要的是忌口。要想恢复,“迈开腿,管住嘴”至关重要。都被他一片爱心代替了。我曾几次劝说,还送他一本叫《反经》的书,他始终放心不下,仍旧有求必应、无微不至地照顾病妻。殊不知,需要无止境,习惯成自然,两个人都习以为常了。到后面病妻竟卧床不起了。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这种情况持续近十年。在他去世后的第54天病妻也随他而去了。爱到极致即是害。在我们那一片儿,他文化程度最高,还是真才实学,能力也不在人下,却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爱好。政府按排的工作放弃了,“驻队干部”、“药厂会计”错失了,三者成就其一,老来有退休金,也不用那么辛苦了!不论怎么说,都是令人惋惜、令人遗憾的事。他的一生命运不济,我心有不甘且难以释怀。
(作者声明:原創詩文,版權注册,追究盜用原創,追究非授權平臺制作!)【作者备注含义:J代表军人;D代表地方老师;JS代表军嫂】作者戎装照:
兰善记。1969年2月参军。兰州军区空军87179部队。先后任助理员、参谋、股长、后勤处长。1992年8月转业图片来自网络
请告诉我们立即删除如有侵权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发布本文原创】
一、投稿题材不限,必须是正能量。
二、投稿作品拒绝抄袭,如投稿作品系抄袭侵犯他人权益者,所有责任由作者承担。
三:关于稿费:见底角“军旅平台通知”
“军旅红色文学“长期征稿,须微信平台首发:投稿微信:18788496727或243379741@qq.com(并注明作者的联系方式)
《军地红色文学》的声音
一群人、一起想、一件事、
一条心、一起拼、一起扛、一直做、一定赢!
点击作者在《军地红色文学》网发表的原创,请在下角点击:阅读原文,以前在平台发过的作品就可以找到:【接上】【备注:军人相关证件不符,资料不齐全的按照地方老师出刊号D字头】;
【备注:军旅红色文学平台通知】
《军旅红色文学》邀请函:军人,军嫂点击下面文字: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军旅文学》
审核:军旅红色文学团队
编制:枫林
来源:本号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