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五) |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优化画院体系建设

文摘   2024-12-27 22:43   北京  

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第五组)现场

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机构,应具有艺术包容性,也就是说“画院人”应具有一颗包容、宽厚、谦虚的待人之心。艺术家最终凭作品立身,当前很多中青年画家在创作情感上有所欠缺,这是知识结构单薄与阅历的不足,致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也影响了笔墨的力度,需要加强综合素质的修炼。同时,主题性创作也不应局限于人物题材,在花鸟、山水等方面仍需我们深入挖掘。作品需要有象征意义,当然这还是取决于创作者的知识结构。新时代画院应重视作品内涵与精神的延伸,体现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突破思维的局限,首先具有识才的能力,也就是发现人才,而后培养人才。创作与人才梯队建设,是画院未来工作的重点。


谢小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座谈会第五组主持人):此次会议小组讨论氛围极佳,大家围绕创作与人才培养畅所欲言,提出诸多建议,会议成效显著,期望此次会议成果能在全国画院交流中切实发挥作用,提高创作水平,以经典引领、品格立院助力全国画院发展。刘万鸣院长现场参与讨论,强调了中国国家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包容性,画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致力于呈现精品力作,并对全国画院展的品质提出要求。相信此次座谈会必将在推动全国美术创作、人才培育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画院整体水平与影响力,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张立辰(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世纪以来,中国画历经了很多波折,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并逐渐厘清了中西绘画的差异,明确了回归传统对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国国家画院在全国美术创作中具有权威性,不仅倡导创作创新,更在传统文化、民族意识等理论观点方面卓有建树。办好画院关键在人才,画院应围绕民族文化艺术去发现、吸引、培养人才,而这与艺术教育的方法紧密相关。因此,画院在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重视中国传统,守正创新。当前,中国国家画院已经有了新的起点,令人欣喜并应予支持。

李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画院的核心工作在于出作品与人才,积蓄优秀人才是重中之重。画院领导需无私、有伯乐之能、爱才且具前瞻眼光。选画家时,其对画画的热爱、痴迷、勤奋等品质尤为关键,画家作画要有精品意识,画院画家还应在画画与做人上树立榜样。人才是出好作品的基础,领导者、组织者和理论家的正确导向与理论支撑更为重要,比如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就会对今后各级画院的创作以及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画院创研工作意义重大,中国国家画院近期举办的蒋兆和、刘开渠等老艺术家经典作品的收藏活动,是其创作研究的重要举措,是对老艺术家的研究,提高大家对精品意识的认知,也是对老艺术家艺术历程和人格力量的宣扬。


李延声(中国国家画院院委):1981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正式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工作,至今已40余载。我有幸就读过三所美院,接受不同教育,受教于关山月、潘天寿、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黄胄等诸位先生。艺术的成功与否要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很多成功经验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属空白,中国国家画院应该组织大家对前辈艺术大家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学习,这既有利于画院学术研究,又有助于国际交流。画院应承担起总结梳理前辈经验、推动相关工作开展的责任,为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启示与借鉴。


邓嘉德(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我自2004年进入画院工作,见证了画院从中国画研究院到中国国家画院的转变,历任院长虽倡导重点各异,但基本框架皆以传承为基础,以继承发展为目的。刘万鸣院长重点强调经典与品格,对继承与发展提出更为具体明确的标准。中国画的工笔与大写意皆有完整的语言体系,其发展是基于前人基础的自然延伸,我们当下的任务也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拓展。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关键是为其指明道路。中国画应继承传统并向前发展,深入系统地研究传统,并与时代及新事物相结合,方能做好自身创作。


郭石夫(北京画院艺委会委员):人们的认知水平与创作的方向有着直接关系。传统是文化的根基,中西绘画各有长处,不同画种有自身边界,画家应明确自己所在画种的边界并深入研究。在培养青年方面,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学习的传统,这不仅是艺术技法的学习,更是文化传统、艺术理念、创作精神的传递和继承,新时代画院也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艺术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老艺术家们反而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画院应重视这种传承方式,发挥老艺术家们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


石齐(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个性是画家应有的特质。画家一生,或专注传统,或倾心创新。传统绘画要突破前人不易,创新之路同样艰难。在教学方面,作为北京画院的画家,我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既要引导其掌握基础,也要引导其创新,培养他们去创作。新时代画院同样面临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课题,也担负着推动中国画发展的责任,尤其是中国国家画院具有带头作用,应该确立标准,注重艺术作品质量,筛选出优秀的人才,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


王林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众多从艺多年的艺术家成果斐然,却未得到有效推广与总结。新时代画院当承担起推出人才与作品、总结画家成果之责。艺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我们应坚守水墨精神,并融合科技与传播手段,创作出彰显中国画印记的作品。创作特征关联画家作品面貌、艺术性格、中国人性格与表达特征。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专业美术平台,具有服务人民、全国画院和艺术家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管理职能。


赵卫(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人才培养是长期任务,而当下画院的当务之急是人才的发现与引进。画院应成为优秀人才的高地,他们应该具有直接出成果的能力。社会上有大量未被发现的优秀青年画家,因现有平台局限,年轻人机会缺失,因此画院应创造适合年轻人展示作品的平台。在创作方面,作品要有个性,特别是在AI的迅速发展下,艺术创作领域保持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是画院系统需要特别注意的,也是挖掘真正有潜力与实力的人才、推动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写意精神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审美原则,而意象性是工笔画与写意画共循的要求。意即本心,象为心中之象,意栩象生,传统理论多落脚于意,工笔也可实现意象性表达。中国国家画院肩负着美术实践与引导全国美术创作的重要职能,其对主题性创作的重启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历史,文化与科学进步都有青年的身影,艺术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青年。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青年人才培养卓有成果,希望能在未来完善激励机制,让青年在层阶的进步与成果评判中获得价值肯定。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此次座谈会规模宏大,涵盖美术专业内的多个系统,共同探讨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促使画家思考艺术发展的方向,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对艺术标准的认知有别。因此,对于年轻人关于传统接受的方式,画院应宽容以待。在教育方面,不应让学生单纯模仿,而应让其掌握规律并找到自身方向,引导他们在现代创新中扎根传统根脉,找到当代的解读方式,从而真正与传统建立联系。


方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我在广州画院任职16年,见证其发展变迁,深感画院事业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但目前来看,画院系统的人才储备,尤其是领导人才结构上仍有不足。画院系统缺乏明确的规范与考核标准,导致部分画院建制混乱。中国国家画院应设立标杆,建立评级和考核机制,让地方画院有清晰的目标。在激发年轻人方面,全国画院应有不同的角色定位,画院的人才选拔不应局限于社会公招,而应采用选拔的方式,保障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先进性与权威性,进而推动整个画院体系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

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在当下复杂的画院体系下进行人才培养,其关键在于对老一辈艺术家作品的抢救、收藏、展览与学术定位工作。画院和美术馆有责任将他们的作品尽可能收回,为其举办展览并深入研究,包括对创作过程的录像摄像资料收集整理,从生活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给予学术定位。新时代下,画院应着重将老一辈优秀画家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合,转化为画院的宝贵财富,这对于画院在文化传承、艺术资源积累以及应对人才断层困境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王永亮(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艺术创作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创作出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优秀作品。其次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局限于传统,敢于突破,将创新意识贯穿创作始终。我们要紧跟时代,注重内容的创新、样式的创新,也对新的传播媒介进行适应,作品应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出能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贡献的人才队伍。


刘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创作与人才培养都很重要,但不同单位要有所侧重。美术院校培养人才是第一层面的;通过展览等方式发现人才是第二层面的;而其佼佼者进入专业画院平台、进一步发挥才智是第三层面的。当下的中国国家画院,就应该以创作出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经典为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作为专业画院,配合国家发展组织创作活动是应该的。在表达主题的同时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创作出代表当今时代的精品力作,就是画家对国家、人民和时代的最大贡献。


刘罡(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老中青三代画家就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进行交流,此组特色为讲真话、直面问题。艺术发展有其规律,中国画亦如此。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常态化,AI与影像媒介给画家带来新感受。身为山水画家,深感当下山水画主题性创作需从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经典作品中汲取经验与营养,继承其对山河的情感与探索精神,担起时代责任,向大山的更深处走,对经典作品要再认识、再研究,跟着走、接着走。


陈鹏(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画家在展览、创作与交流中见证时代变迁。如今,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画不可避免遭遇困境,但可喜的是,大家心态渐趋平和,也更加清晰了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在当下,我们依然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核,恪守传统文化精神,其笔墨内涵与世界其他文化截然不同。新时代,艺术家们得以专注于探寻艺术生命。无论是老艺术家,还是青年人才,都应在这条艺术道路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各有方式与做法。着力构建更为卓越的平台,是最为关键且最具成效的培养举措。对于画院而言,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掐尖”,而并非培养画家。当下,许多院校仍以20年前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交流,进而回避中国画学习。如今中国画系招生报考人数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可能出现老师多于学生的局面,输送人才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少。因此,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深入思索探讨,以保障画院创作与人才储备等工作持续推进。


王厚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此次会议让我收获颇丰,在此提三点建议:第一,建议每年开展画院艺术家短期培训,邀请大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可涵盖美学、哲学以及他们的研究思想等多方面;第二,组织好每年的采风活动,所在单位应切实起到细致规划和有效组织的作用;第三,画院应多开展面向国家级场馆、文博单位、收藏单位的创作活动,为国家留下更多经典作品。总之,进一步提升画院艺术家的综合素养与创作水平,推动画院在创作、交流以及社会文化责任履行等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柳妍(北京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立足于研究、创作、人才培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向生活,完成了大量的创作任务,在接续美术学院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才和优秀作品。中国国家画院一直以来都是北京美术家协会的重要创作支持单位。北京美术家协会作为首都美术界的桥梁和纽带,不断推动着北京地区画院、高校、文博机构等单位的紧密交流与合作,未来希望在实践中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新时代首都美术高质量发展。


赵建军(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专业画家、教授):画院自成立起便肩负着对国家、人民与社会发展宣传之责,创作是其主项。如何创作出高格调、高品质的作品应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是传承问题,应继承传统艺术的古意;二是去其糟粕,如程式化、类同化的创作习惯。新时代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使绘画创作中的创新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现出当代艺术的机缘及其创新发展的精神和形式的意义。对于人才培养,画院的责任是发现人才,提高他们的认知力,引导他们创作出大气象、大境界的艺术作品!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当今书法创作面临边界问题。有不少书法创作的意趣打着创新的名义,有挣脱甚至解构汉字之嫌。汉字的语言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基本框架,在塑造中国人的形式感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书法在实用和艺用的双重原则中建构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之魂,也维系着民族的发展、延续和统一。若只求视觉快感或所谓现代审美而舍弃文字识读性、解构文字,便是舍本逐末,变相利用书法元素进行当代艺术创作。


陶宏(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此次座谈会开启了新时代国家新美术的新篇章。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即将举办,我有幸作为服务团队中的一员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关于本次议题,我认为创作关键在“创新”与“作为”。“创新”需摒弃陈旧之作,勇于突破自我。“作为”要求作品体现民族、人民、国家、时代、人类、哲学与生命生存的积极向上内涵,展现高水平。我们应突出重围,剪断缠绕在艺术心灵上的束缚,大胆表现出自己心灵深处最原始的想法。


晁岱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画院不仅要培养一流的艺术创作人才,亦需一流的研究人才。加强中国国家画院与博物馆、美术馆、高等院校的合作,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博物馆、美术馆具备典藏资源优势,是提供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平台。高校具备较强的科研优势,可适当开设文物、博物相关的课程,并建立资源共享渠道,为画院等机构不断输入人才。此外,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互建观摩、创作、展览、交流等活动机制,也是培养创作与研究人才很好的途径。


于量(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着大量新的视觉形象,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互动,以及生态文明带来的新景观。另外,社会生活还包含许多主题,需要画家深入观察、体验生活,挖掘背后的故事。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视觉形象,还要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精神内核,让作品不仅能被看见,还能被感受和理解。面对新题材,我们不仅要把握当下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脉搏,还要把传统笔墨语言进行转化,让它能够适应现代审美的需求。


王跃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当前,中国画坛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经典力作,树立了艺术创新的典范。年轻艺术家在继承前辈传统的同时,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崭新的形式面貌和审美气质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样性思考和实践,使中国画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与生机,为传统中国画艺术创作续力。我们要继续沉潜深挖,不断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让中国画创新发展的道路走得更加深远。


刘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画院之建设,有漫长的历史。今天画院的创立,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画发展的大背景,如何生存、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才有讨论的依托。画院立足于“画”,反思中国画发展历程,进一步激活传统文脉,回到中国人本来自具的创作观念和评价体系,系统整理中国历代绘画遗产,在此基础上,研发并提出新时代的创作、培养、传播方向,是今天画院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此外,对于人才培养,画院的优势在于广泛的包容性和灵活机动性,在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诉求上,正可以补充学院教学的不足。


王赫赫(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人物画创作室副主任、民革中央画院理事):艺术家需“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明确自身追求。每位艺术家都在思索个人与民族、时代等诸多关系,时代精神并非浅表的时代性,个人创作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当代艺术家应在前辈基础上继承扬弃,坚守艺术自律性与不变的内核,要从纵向历史文脉和横向全球化视野中找准定位,思考如何表现中国气派的写意精神,同时加强对传统的深度挖掘和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当代画院画家作为“国家队”艺术家的责任重大,应以更专业、更宽广的艺术视野,有所继承更有所创造。


崔景哲(河北美术学院副院长):非常荣幸能受中国国家画院邀请,代表河北美术学院参加此次座谈会。河北美术学院是由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美术学院;作为一个试点工程,是第一所民营资本投入中国美院教育的美术学院。作为创作与人才培养的实例,河北美术学院一直加大力度与美术界展开合作。诚挚期待各位老师以及画院代表能与我们达成合作,也欢迎老师们前往学院举办讲座与展览,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谭斐(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副研究馆员):就当代画院的创研与发展路径,我有如下感受:一是以包容心态对待新时代艺术语言的多样态,既要守正遵循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又要以活力姿态回应新质审美的艺术诉求,展现大时代艺术视野。二是创作者要增强学术自觉与文化关切。三是秉持坚定的学术态度,创作与研究都需潜心修炼。四是鉴于以往经验,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组织生产存在断层,期望推动建构组织生产、展览展示、学科研究、收藏奖励、推广传播一体化的机制,促进画院创研与发展。






相关链接:
中国国家画院“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京召开
视频新闻|中国国家画院“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京召开
央视报道|中国国家画院“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京召开
共话新时代画院创作发展 探讨画院人才培养机制——中国国家画院“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综述
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一) |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动全国画院协同发展
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二) | 勇担新时代画院艺术家的历史责任
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三) | 搭建画院与高校共建互联新平台
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四) | 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画院力量”




编辑 | 崔   月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发布及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