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了解汕尾9项国家级非遗: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陆丰皮影戏、汕尾滚地金龙、麒麟舞、河田高景、甲子英歌、汕尾渔歌。
河田高景流行于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起源于六百多年前的广福庵庙会。它是传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完美结合、交融的民俗结晶,是一种具有固定时间、路线和基本仪式,约定俗成的地方性传统民俗,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宗教色彩。2008年,河田高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河田高景的突出艺术特点是“高、险、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高,一般为7至8米,远远超过古民居屋脊,高悬于空中,惹得万民翘首观看。“险”是指整台高景仅由一根6至8米长的不规则小钢条独立支撑,景旦立于景梗正上方,看起来无依无托,让观众提心吊胆、捏一把汗。“巧”是指高景各有机单元巧妙组合,奇特考究,高景制作中既要依照景梗形状来谋篇布局,又要严密隐蔽景梗所在,绝对不能暴露景梗的“来龙去脉”,留下悬念让观众去猜测。
河田高景自下而上可分成3至5个层次,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景床是个1.2米x1.0米x0.8米的粗木架,用来固定景梗、景物,是基座,正中有特制牢固大铁钳,周边铺设坚实木板,用以立人、置景,四周以艳丽图纹、花鸟饰布覆盖装饰。景梗是根长6至8米的锻造小钢条,根部为方形扁状,顶端安装“铁椅”,椅下设圆盘,供景旦站立、表演。制景必须围绕景梗形状来精心构思,合理布景,并加以论证、推敲,集思广益。“景物”是高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由多个有机单元(景桥)组成。景桥由人物(景童、景旦)及各种道具组成,景童、景旦男女不限。景童由14岁以下少男少女扮演,景旦由5至6岁小童扮演,道具包括服装、器械、活物(鸡、鸭、兔、狗等)及小工艺品,题材不限,取舍灵活。景桥取材广泛,以传统戏剧、传说、典故、神话等题材为主,称为“旧景”,代表性作品有《大闹天宫》《桃园结义》《哪吒闹海》《水漫金山》《八仙过海》《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天官赐福》《五子登科》等。当代社会生活场景为辅,称作“时景”。通常情况下,一架(抬)成功的高景作品须由3至6名熟练手艺人用数天甚至数月时间来完成。
高景出游时,每架景除景童、景旦外,一般要配备4至8人为抬景,6至8人为导景,3至4人为护景,1至2人为监景,整架高景在众人的严密监护下前进。高景之后,有众多狮班、乐队、旗仗随行出游,组成一支庞大、整齐、载歌载舞的游艺队伍。
河田高景取材广泛,文化积淀深厚,是勤劳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结晶。它充分体现河田人民传承文化、酷爱艺术、渴望祖国富强的鲜明个性和人生追求,突出河田客家人“集体创作、团队协作、友谊竞技”的团队精神,对启迪民智、传承历史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