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
为什么有些人会见死不救
旁观者效应表明,个体在看到他人处于困境时如果周围有其他人在场,他们更可能假定别人会出手相助,从而降低自己帮助的可能性。
旁观者效应揭示了社会影响和责任分散的心理机制,这也是很多人会见死不救的根本原因。
旁观者效应的社会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的降低人们帮助他人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来,有60多个实验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或与他人在一起时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大约有90%的实验都证明独自一人时更可能提供帮助。这就是当马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却无人上前的原因之一,大家都觉得其他人会提供帮助。
心理影响因素
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
勇于打破旁观者效应
打破旁观者效应,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生活中的改变不一定总是需要大的行动,一些小善行同样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用能力影响周围的世界,不要低估了自己行动的力量,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那一步可能就是引发改变的关键。
总结
了解了旁观者效应以后,我们深知它的利与弊,让我们相互启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心理效应的的存在不可怕,我们行动的力量可以打破所有的困难。
图文来源:智能制造学院分团委
校对:罗弘伊卉 韩宝华 郭孔阳
初审:闫冬妮
复审:孙旭
终审:宋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