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明日就任,中美争霸将走向何处?

文摘   财经   2025-01-19 18:25   湖南  

WAVE ECONOMY



很多读者反应没有第一时间接收到文章,导致没有及时调仓。

后来朋友跟我说是因为关注的朋友没有标星🌟,算法就长期认为你不喜欢看,就不会第一时间推送了。

——————

特朗普20日马上就任总统,属于咱们登顶的路越来越近。中美的争霸之路到底走向何处是我们这一代最关键的事情。

历史总是惊人类似的,今天的矛盾历史上一定反复发生过。
我们今天就看看美英当时是如何完成世界第一的霸主交接的。

古往今来,大国崛起与强国相争始终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公元前 5 世纪,雅典与斯巴达的争霸战争,让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得出结论:“雅典日益强盛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斯巴达引发的恐惧,使得战争不可避免。” 

新崛起的大国势必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战争因此难以避免,这便是后世所称的 “修昔底德陷阱”

然而,历史上美国与英国之间的霸权交替,却以和平方式巧妙实现。

尽管美英的霸权更替并非双方心甘情愿,英国也曾对美国加以提防与遏制,但美国所处的环境、历史机遇以及与英国的特殊关系,促成了这一霸权交接。两国在相互斗争中又有合作,既体现了大英帝国的不甘与无奈,也反映出美国的隐忍与奋进。它们之间的霸权转换不可复制,其博弈策略极具启发性。

一 蛰 伏

18 世纪 70 年代,北美大陆上,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志士们汇聚一堂,热烈商讨着独立的大计。1776 年 7 月 4 日,北美 13 个州毅然决然地宣布脱离英国的统治,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新生的美国,自此踏上了与英国漫长的抗争之路。直到 1783 年 9 月 3 日,英美两国签订《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才暂告一段落。

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为有效对抗英国,无奈之下与法国结成联盟。然而,美国的政治家们很快意识到,这种结盟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抗英国的力量,但同时也将美国卷入了纷繁复杂的欧洲政治漩涡,极有可能给美国带来诸多危险。于是,自华盛顿总统开始,美国连续几任领导人秉持不结盟、不涉足欧洲政治纷争、专注发展贸易并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原则,推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

尽管美国赢得了独立,但彼时的大英帝国正值鼎盛,在美洲仍拥有大量的利益。这使得美英两国之间矛盾不断,冲突频发。1812 年至 1815 年间,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

当时,欧洲大陆战火纷飞,英国和法国为了削弱对方,纷纷颁布法令,禁止美国与对方进行贸易。处于夹缝中的美国,对这种局面愤怒不已。随后,拿破仑率先向美国示好,宣布自 1810 年 11 月 1 日起,废止针对美国的相关法令。美国因此倒向法国,并于 1812 年 6 月 18 日正式向英国宣战。

美国企图通过这场战争打破英国对海上贸易的垄断,并占领加拿大,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北美大陆。战争初期,美国向英国殖民地加拿大发起进攻。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后,迅速将更多兵力调往北美战场,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美国顽强抵抗,使得英国并未从中获取太多实质性的好处。

1814 年,两国在比利时的根特签署和约,战争结束,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这场战争双方都未取得明显的胜利,英国意识到已无法恢复对美国的统治,美国也明白吞并加拿大并非易事,于是转而向力量相对薄弱的西部和南部寻求扩张。

在此后的整个 19 世纪,英美两国基本维持着和平共处的局面。这次战争让美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欧洲大国冲突给美国带来的困扰,他们愈发坚定了不卷入欧洲列强纷争的决心。这种想法与发展对外贸易、拓展疆土的期望相互交织,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即建立一个称霸美洲的大国。

美国巧妙地借助英国反对法国、西班牙干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契机,发表了著名的 “门罗宣言”。1823 年 12 月 2 日,门罗总统在国情咨文演说中郑重强调:“从今往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将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 同时,他还明确表示,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绝不允许欧洲列强插手美洲事务。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作 “门罗主义”。

1861 年,美国内战爆发。英国政府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倾向于支持南方,企图分裂美国。为避免英国的干涉,美国在 “特伦特号” 商船事件中做出了妥协。林肯总统事后谈及此事时感慨地说:“这无疑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但我坚信,英国在这件事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待我们赢得这场战争,美国必将强大到足以与英国清算其带给我们的种种屈辱。”

美国内战成为美英关系的关键转折点,英国分裂美国的图谋彻底破灭,美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新兴国家,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步入 19 世纪末,英国的世界霸权已然呈现出衰落之势,对于美洲地区的掌控,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英国出于对自身核心利益的考量,始终将欧洲的安全与利益置于首要位置。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不得不做出让步,承认美国在美洲的霸权地位,期望借此换取美国在欧洲问题上保持中立立场,同时也希望美国能够确认其在美洲以外地区的霸权。

基于此,英美双方心照不宣地展开了一系列合作。1898 年,美西战争爆发,在众多欧洲国家中,唯有英国旗帜鲜明地对美国表示支持。当美国随后吞并菲律宾和夏威夷时,英国同样表达了认同之意。转至 1899 年,英国与非洲布尔人爆发战争,美国政府投桃报李,不仅宣称保持中立,还向英军提供了非武器类的军用物资。

到了 1902 年,时任英国首相的贝尔福公开表示:“我们欢迎美国在西半球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至此,美国在美洲的霸权得以确立,这无疑为其日后角逐世界霸权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 相 持

20 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然跃居世界首位。191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据世界总量的 19%,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份额中也占到 11%。

军事方面,尽管美国并非全球最强,但已然成功击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西班牙,彰显了自身军事力量的崛起。政治领域,美国所提议的 “门户开放” 政策,获得了世界各大强国的一致认同。

此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已崭露头角。然而,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依旧根深蒂固,民众的关注点大多仍聚焦于国内事务。

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轰然燃起,美国随即宣布保持中立。尽管美国民众普遍不愿卷入战争,但随着国家利益逐渐走向全球化,特别是与欧洲地区存在紧密的商业联系,美国难以置身于战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之外。战争爆发后,美国深受贸易封锁之困,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敏锐地意识到,若不介入欧洲战争,美国的利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917 年 1 月,德国悍然宣布,对英法周边的国际海域,将不经警告便击沉所有他国船只。次月,美国政府从截获的德国机密文件中得知,德国竟计划与墨西哥结盟,助力其收复 1846 年丧失的领土。此消息一经披露,在美国舆论界引发轩然大波。1917 年 4 月 6 日,美国国会批准对德宣战。

尽管美国投身于战争之中,但美国领导人并未停止探索保障国家安全的新途径。威尔逊坚信,构建一个全新的国际体系以确保欧洲和平,实则是维护美国利益的关键所在。

1918 年 1 月 8 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讲,正式提出 “十四点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旨在战后打造一个开放的世界格局,倡导通过 “公开缔结公开的和约”,实现海上航海自由、贸易机会均等、裁减军备、终结殖民主义,推行民族自决,并建立一个确保大小国家均享有政治平等与领土完整的国际联盟。“十四点计划” 充分体现了威尔逊对新世界秩序的原则性思考,彰显了其欲将美国推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战略意图。

得益于美国大规模的人力与物力援助,协约国军队士气高昂,顺势向同盟国发起全面反攻。1918 年 10 月,德国在战局不利的形势下,提出停战请求,并在原则上表示愿意接受威尔逊所倡导的 “十四点计划”。

次年1月,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盛大召开,威尔逊亲自率领阵容庞大的代表团出席。然而,美国在和会上所提出的主张,并未得到其他大国的认可。事实上,和会从一开始便被英法等国牢牢把控,这些国家为了瓜分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面对如此局面,美国代表团无奈之下,只得不断妥协,在原本的主张上节节败退。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美国为获取日本对成立国际联盟的支持,竟公然违背自身原则,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尽管在威尔逊的不懈努力下,国际联盟最终得以成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国会却对批准相关和约表示反对。这一反对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美国国内两党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部分秉持孤立主义理念的人士认为,该和约与美国传统外交原则相悖,一旦受到联盟条约的束缚,美国就需承担相应义务,从而卷入复杂的国际纷争,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诉求。

一战结束后,威尔逊怀揣着理想主义的宏伟蓝图,试图构建全新的国际秩序以维护世界和平,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重重阻挠。美国参与欧洲战争,打破了长期以来奉行的孤立主义,但威尔逊竭力推动建立的国联,美国却未能加入,这一矛盾现象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美国人在孤立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摇摆不定的心态。

归根结底,当时美国的实力尚未强大到足以令英法两国完全折服。巴黎和会上大国之间的激烈争吵以及美国被迫做出的种种妥协,都清晰地表明,美国在此时尚缺乏掌控未来国际体系的能力。一战结束之际,美国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仅靠经济实力,距离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依旧路途遥远。

三 转 移

1929 年,一场始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如汹涌潮水般迅速席卷全球。面对这场经济浩劫,各主要国家为求自保,纷纷采取以邻为壑的策略,竞相设置贸易壁垒,妄图在有限的世界市场中抢占更大份额。

在这一背景下,德、意、日三国因经济回旋余地相对狭小,先后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使得整个世界局势愈发紧张,战争的火药味愈发浓烈。

彼时,美国政府自顾不暇,全力投入到解决国内经济危机与诸多社会问题之中。美国国会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讨论各种中立方案,从心底里,美国显然不愿再卷入国际纷争这摊浑水。

毕竟,一战的惨痛教训仍清晰如昨,美国在一战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最终却未收获预期的利益。

1935 年 8 月 24 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中立法》。该法案明确规定,对所有交战国一律实施 “武器、弹药和军需品” 的禁运举措,同时严禁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军火。这一《中立法》,无疑是美国孤立主义主张的鲜明体现。

到了 1937 年 5 月,美国又通过了更为严格的《中立法》。此法案进一步规定:美国与交战国之间的非军火贸易,实行 “现款自运” 原则;禁止美国公民搭乘交战国船只出行;总统有权决定将武器禁运政策应用于处于内战状态的国家。

“现款自运” 政策使得美国在政治上能够置身事外,以隔岸观火的姿态作壁上观,而在经济层面,却又能借此大发战争横财。然而,这一政策引发了英国的强烈不满。1937 年 7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英国首相张伯伦前往华盛顿,意图共同商讨合作方案,却遭到张伯伦果断拒绝。张伯伦还留下了一句颇为著名的话:除了甜言蜜语,最好别指望从美国人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与战争风险的双重笼罩下,英国积极谋划应对之策。经济层面,1932 年 7 月,大英帝国经济会议于渥太华拉开帷幕。会上精心制定的帝国特惠制,成为英国经济战略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内容如下:成员国之间开展贸易时,针对进口商品,彼此给予降低税率的优惠,甚至直接免税;而对于来自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毫不留情地课以高达 30% 的高额关税;同时,为强化内部经济联系,规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统一采用英镑进行结算。

这一帝国特惠制的核心目标,无疑是竭力维持英国在贸易领域的霸主地位,构建起一道坚固壁垒,有效阻止其他国家渗透进入英联邦市场。从实际效果来看,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成功保住了英国的市场份额,使其在面对美国与德国的竞争压力时,得以稳固自身地位。以 1938 年的数据为证,英国出口至帝国内部的货物量,占据了其出口总额的 40%,而从帝国内部的进口额,更是达到了进口总额的 50%。

外交领域,英国在这一时期毫不动摇地奉行绥靖政策,对德国的步步紧逼不断做出让步。1938 年召开的慕尼黑会议,成为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严峻的现实威胁犹如汹涌巨浪,无情地冲击着国际关系格局,使得英美两国最终不得不摒弃前嫌,携手合作。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就此熊熊燃起。9 月 5 日,美国宣布保持中立。德国的闪击战犹如狂风骤雨,势不可挡,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等国在短时间内相继沦陷。紧接着,德国迅速将战争矛头指向英国,发动了不列颠之战,英伦三岛瞬间陷入岌岌可危的绝境。

英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在如此艰难的战局下,若没有美国的强力支持,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毫无希望。而美国方面也敏锐地察觉到,英国在战略层面对于美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宛如美国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给予支持。但与此同时,美国也怀揣着自身的战略考量,试图在援助英国的过程中,逐步削弱英国的实力,从而为自身势力范围的扩张创造有利条件。

1940 年 9 月 2 日,便是这一战略博弈的生动体现。罗斯福通过行政协定的方式与英国达成协议,美国慷慨出让 50 艘驱逐舰,作为交换,获取了在纽芬兰、英属圭亚那等地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面对德国的穷凶极恶,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政府迫于形势,无奈只能接受美国提出的这一条件。

随着战争局势的不断推进,英国的黄金储备逐渐消耗殆尽,已无力再以现金购买美国物资。1940 年 12 月,丘吉尔致信罗斯福,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英国的困境,称若继续要求英国一直支付现款,英国必将陷入 “一贫如洗” 的艰难境地,因此殷切希望美国能够改变 “现款自运” 政策。罗斯福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援助英国的办法 —— 租借。

1941年3月,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激烈辩论,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由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

该法案赋予总统一项特殊权力,使其能够针对那些他“认定防务对美国国家事务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以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可行方式,处理各类国防物资。 与此同时,租借协定成为美国迫使英国顺从的绝佳契机。

其中,三项关键原则尤为突出:其一,英国政府必须与美国达成最大限度的自由贸易协定;其二,英国需对《渥太华协定》加以限制;其三,英国政府必须明确承诺参与削减关税壁垒相关谈判。不难看出,美国巧妙地以租借作为筹码,将租借援助与贸易原则紧密相连,旨在迫使英国摒弃帝国特惠制,进而接受美国对战后世界贸易体系的规划与安排。

 然而,英国作为曾经的霸权国家,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自身权益,提出将特惠体系排除在谈判范畴之外。这一立场随即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双方就此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交锋,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最终,为终结这场漫长的争论,罗斯福致信丘吉尔,在废除帝国特惠制方面做出一定妥协,但同时也着重强调,在探讨战后经济政策时,“任何问题都不应被排除在外”。 

1941年8月9日至12日,在纽芬兰附近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海面上,罗斯福与丘吉尔登上战舰,举行了战时首次首脑会晤。

彼时,世界正深陷战火,此次会议聚焦于战争目标,意义非凡。会上,双方共同制定了《大西洋宪章》。这份文件与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颇有相似之处,它深深扎根于美国对构建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是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中的关键文献。

后来,《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被《联合国宪章》所吸纳,影响深远。 英国为获取美国的有力援助,在此时对一些关键原则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对于公海航行自由以及民族自治原则,英国不再持有异议。

这一转变,从侧面折射出大英帝国在全球影响力的式微,其曾经庞大的殖民体系开始出现分崩离析的迹象。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震惊世界。次日,美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自此,美国不仅成为英国并肩作战的盟友,更在同盟国中扛起了领导大旗。在非洲、欧洲以及太平洋等各个战场,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了作战指挥权,发挥出英国难以企及的关键作用。 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在战争中全面启动,展现出惊人的实力。

从宣布参战至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工厂如开足马力的机器,源源不断地制造出10万辆坦克和装甲车、30多万架飞机、150多艘航空母舰,以及高达410亿发的弹药。

这些海量的军备物资,为同盟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战场上指挥权的交替,直观地反映出英美两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变化,英国领导人也不得不承认,世界霸权的接力棒正悄然从英国手中滑向美国。 在全力投入战争的同时,美国政府并未忘记对未来世界秩序的规划。一战后,美国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却未能如愿主导国际秩序。此次,美国决心不再重蹈覆辙。

 美国的首要目标便是撼动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在二战前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一直稳坐世界金融中心的宝座,英镑作为各国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1942年3月,在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的大力推动下,助理部长怀特推出了“怀特计划”。该计划提议成立国家平准基金和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机构日后分别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雏形,充分体现了美国试图掌控战后金融货币体系的战略意图。 

与此同时,英国也深知金融领域对于国家未来地位的重要性,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自身的战后金融货币政策。1942年8月28日,英国将“凯恩斯计划”以非正式方式提交给美国政府,呼吁两国就包括战后货币计划在内的全面经济问题展开深入会谈。“凯恩斯计划”提出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并设计了以黄金为基础的“班柯”作为国际结算单位,主张各国货币与“班柯”挂钩。英美两国在金融领域的这一交锋,预示着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塑将面临激烈的博弈 。 

这场围绕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主导权的谈判,主要在英美两国之间紧锣密鼓地展开,过程可谓艰难曲折。

毕竟,这是新崛起的美国与老牌霸权国家英国之间的一场激烈角逐,双方都志在掌控未来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话语权。 1944年7月1日,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盛大召开。

在接下来22天的时间里,与会各方投入了高度紧张的工作。

最终,会议产生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以及两个重要附件,它们被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由此确立,其核心架构为“双挂钩”金汇兑本位制,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又与黄金挂钩。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选定设立在华盛顿。显而易见,《布雷顿森林协定》对美国极为有利,美国国会迅速批准了这一协定。

此时,英国的态度便成为了左右协定能否全面生效的关键因素。 历经二战洗礼,英国战后处境艰难,在经济上急需外部援助以恢复元气。在英美两国的财政谈判中,美国态度强硬,拒绝向英国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并提出诸多苛刻条件,其中包括要求英国放弃帝国特惠制以及实行英镑自由兑换等。英国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无奈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至此,美国成功移除了其迈向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四、登  顶
从1776年宣告独立,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美国稳步达成了崛起的宏伟目标。美国的政治家们对欧洲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洞若观火,深知卷入欧洲矛盾漩涡将面临诸多风险,于是,孤立主义的外交理念逐渐孕育而生。
然而,此孤立主义绝非消极地逃避矛盾、一味地与世隔绝,而是选择巧妙地远离矛盾核心,耐心蛰伏,等待时机,在低调内敛中不断蓄积力量,发展壮大自身。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美国始终竭力避免深陷欧洲大国之间的纷争。
与此同时,它还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巧妙地利用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为自身谋取利益。在这一阶段,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巩固政权、拓展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对外政策上,美国致力于将拉丁美洲打造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在美洲地区确立了独一无二的主导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发展的重要契机,美国通过向交战各方提供物资等方式,大发战争横财。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国力实现了空前的扩张,一举跃居世界头号强国之位。
至此,美国的霸业得以大功告成。 
————
后记:从现阶段讲,我们目前仍旧处于1929年的美国的地位,甚至更早,虽有工业能力、一定军事能力,但是对全球事务的掌控非常平淡,应该积极学习美国“韬光养晦”之策,继续发展。
码字不易,请点击关注公众号!
作者简介:本公众号是雪球大V“三朵花世界”的投资日志。

三朵花世界
欢迎关注,这里是雪球大V“三朵花世界”的道场。什么是三朵花?三朵花是涵盖证券市场的宏观框架,存在-逻辑-内心,客观-符号-资金,这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