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有着6000余年的文明史、2000余年建置史,历史底蕴厚重、文脉资源丰富,素有“京师之枕”“畿辅重镇”之称。作为全市唯一的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汇聚之地,昌平辖区内的文物古迹众多。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内涵挖掘与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在新场景中“火”起来。
近年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各地的博物馆人满为患,成为热门“参观目的地”。在区博物馆内,《古代昌平·文物展》汇聚了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明代等历史时期文物150余件,集中展示了昌平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区博物馆作为展示昌平历史文化的窗口,植根于昌平人民,我们通过文物展陈展示,力争‘让文物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区博物馆馆长陈丽娟告诉记者。其中,由昌平本地民俗爱好者创作的泥塑《昌平百姓风情图》展,以其惟妙惟肖的人物、真实动人的场景,吸引了不少了市民群众前来参观。
不仅如此,区博物馆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了更多市民前来参与。据统计,近三年内,区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今年以来,前来参观游览的市民数量达到同期的近3倍。
为传承保护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我区对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及龙泉禅寺三处文物景观进行了文物修缮、保护,较大程度保留了白浮泉遗址自然风貌和生态景观,打造了集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涵养于一体的标志性工程——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公园自去年4月正式向游客免费开放,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大运河白浮泉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伟表示,将计划实施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深挖白浮泉遗址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服务于游客。
“这里不仅环境好,还能了解到昌平的历史文化。”游客武胜华告诉记者。如今,公园内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胜景重现、龙泉禅寺内的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都龙王庙的精美壁画等,让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留念。
据统计,昌平目前共有馆藏文物近4000套件,不可移动文物2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项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项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9项73处。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做到活化利用,成为了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上下夯实文物保护工作基础,通过认真落实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强化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保护,有序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不仅让文物重新焕发光彩,还通过市集、艺术节、茶话会等活动以及制作H5新媒体宣传产品等形式,让文物更加“可亲可赏”。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管理科科长崔爱国表示,接下来将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工作要求,持续做好全国第四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实地调研工作,开展“十五五”文博领域规划前期研究,落实好安全责任,加强三条文化带建设,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展示昌平历史文化底蕴。
文字内容来源:昌平报
图片内容来源:北京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