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的明代文化灿烂辉煌,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璀璨的篇章。昌平是一片蕴藏厚重历史文化的沃土,不仅有着“京师之枕”的美誉,更是北京“三条文化带”的唯一交汇区。近年来,昌平区充分发挥明文化资源富集优势,通过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举办明文化论坛等举措,推动了明文化的广泛传播。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定陵地宫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如今在定陵博物馆展出。
为了让这些国宝“触手可及”,今年8月,我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数字体验项目——《明见万历》沉浸式VR大空间体验展在定陵景区开放。在权威专家指导下,《明见万历》体验展数字化复刻了金丝翼善冠、十二龙九凤冠、玉爵杯等明代国宝级文物。同时,参考史料记载,通过数字技术重现了明定陵祾恩门和祾恩殿等已经消失的明代建筑。这些文物和建筑的数字化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图片和文字,而是可感可知的“真实世界”。
《明见万历》数字体验厅宣传负责人邹天馨介绍,在数字体验厅内,游客戴上VR眼镜后就能够沉浸式地穿越回到万历年间,看到定陵选址的全过程和国宝文物拆解的过程,通过全新的体验方式,感受文物“活过来”的状态,这样的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昌平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明文化论坛,持续打造明文化品牌,以明文化论坛为抓手,推动文物保护、历史研究、文旅发展、环境整治、博物馆建设等各项工作,擦亮了明文化“金名片”,让明文化论坛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文化品牌。今年明文化论坛发布了一项重要内容——到2030年之前,明十三陵的十三个陵寝将全面对外开放,现在,这项工作正在有序地推进中。
记者在景陵看到,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修缮工作。明十三陵景陵坐落于十三陵陵区东北部的天寿山东峰之下,系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陵寝范围内多处文物本体存有安全隐患,各文物建筑及遗址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据了解,本次修缮内容主要分为文物建筑修缮、遗址保护修缮和院落环境修缮三部分,目前整体进度已完成85%。
明十三陵文物古迹众多,保护修缮工作体量较大,明十三陵管理中心按照抢险修缮、日常养护、研究性修缮和正常保护修缮分类、分批地推进实施,“我们将不断地扩大文化遗产开放范围,已经分期分批启动了相关文物保护修缮立项工作,对未开放陵寝进行修缮,在修缮未开放陵寝的同时,重点推动明十三陵的整体呈现,通过全景式地展示,打造一个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游径。”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副主任袁江玉介绍道。
擦亮金色名片,焕彩文旅风华。明朝在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按照“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昌平区不断深入系统地挖掘明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以明文化论坛为抓手,打造国际的明文化交流、体验合作的一个平台,以此来推动明十三陵乃至昌平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水平。”袁江玉说道。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明资源。明朝最大的皇家陵寝——明十三陵完整地伫立于北京昌平,是明历史的重要见证、明文化的重要根脉。一直以来,聚焦让明文化“活”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昌平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文化高地。内容丰富的明文化活动、生动可感的明文化体验、站位高远的明文化论坛……昌平不断擦亮明文化这张“金名片”,打造文旅融合“昌平样本”,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大美明文化融入时代、走向世界。
本文内容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