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砀山县委书记唐明
记者:近年来,砀山县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积极贯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请问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方面,砀山有哪些工作亮点及突出成效?唐明:我们坚持全力提精度,倾心引人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探索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引才模式,培育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9个、省级创业领军人才6人。创新实施“博士直通车”人才工程,5名“博士科技专员”、3名“科技副总”入企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常态化赴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长三角名中医“徐天舒教授工作室”、安徽医科大学“孟刚教授病理义诊工作室”落户砀山。我们坚持全面加力度,悉心育人才。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协议40余项,培育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14个。依托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砀山)、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等载体,为梨产业发展精准培育输送一批实用型人才。用好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机遇,培育教师后备干部84人。举办首届全国临床知名专家梨都高峰论坛、省内知名临床专家交流座谈会,通过“师带徒”“上派进修”等方式,培育医疗卫生人才500余人。记者:人才的价值在于“用”,如何让人留下来、用起来,远远比“抢人”更重要。在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中,砀山采取哪些创新举措促进人才发挥价值?唐明:我们坚持全域拓宽度,诚心聚人才。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走进砀山”活动,张绍铃院士代表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砀山县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卫生系统与北京名院专家团合作、教育系统与长三角地区校际联盟共建关系,常态化举办“医疗优才”“教育良才”系列活动。创新开展“长三角双一流高校青年人才砀山行”,与5所“双一流”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聘请12名北大学子、5名清华学子担任“引才宣传大使”“青年讲师团客座讲师”。我们坚持全程升温度,暖心留人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推深做实县级党政负责同志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常态化开展人才关心关爱活动,定期举办“不‘七’而遇·满心欢‘夕’”“青联思享汇”“青创会客厅”等活动,不断增强人才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畅通人才回砀渠道,在配偶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在平台搭建、政策制定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努力涵养人才发展良好生态。记者:新形势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人才竞争,在接下来的人才工作中,砀山县有哪些新思路、新规划?唐明:下一步,砀山县将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体系,努力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在加强人才招引上求突破。精准对接产业培育、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企业发展需求,既瞄准引领产业行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又盯紧现实急需的实用型人才,通过“项目引才、挂职聘才、公开求才、乡情聚才”等方式,精准引进一批可用之才、紧缺之才、栋梁之才。二是在激发人才活力上求突破。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农村、向企业、向社区、向基层流动,推动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动的良好局面。三是在提升人才素质上求突破。充分利用各类培育平台,加强“土专家”、致富带头人、涉农技术骨干和基层教育医疗等人才培育,进一步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让各类人才各尽所能、各展其才、各显风采。四是在强化人才服务上求突破。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后顾之忧,努力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切实感到实在、感到尊重、感到温暖,以人才工作有声有色、有形有感、有力有效,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砀山筑牢坚强支撑。
文 | 记者 钱景
编辑 | 吴维维 姚雪
一审 | 丁曼
二审 | 李锋
终审 | 张化云
· 版权声明 ·
拂晓报社稿件和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