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89个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程完工

时事   2025-01-02 10:19   安徽  


“臭水沟”变“小清河”

宿州89个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程完工


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坚持“市级统筹、县级协调、乡镇配合、村级落实”四级贯通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四个一”举措,高位推进、统筹调度、科学管理,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市89个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程全部完工。

据了解,2022年6月,宿州市入选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名单,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总投资4.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地方财政资金2.28亿元,采用“EPC+O”总承包模式。项目覆盖埇桥区、萧县、灵璧县和泗县33个乡镇(街道)、61个行政村,涉及全市89个农村黑臭水体,水域面积83.49万平方米。

根据水体污染成因及特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主要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性治理举措。其中,控源截污方面,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113座、一体化提升泵站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4800余套,配套污水收集管网300余公里;内源治理方面,经检测确定无污染风险的黑臭水体底泥采取干式清淤,清淤后的底泥通过自然干化,主要用于园林绿地用土等资源化利用,底泥清淤共约40万立方米;生态修复方面,根据水体行洪排涝、蓄水灌溉、生态休闲等功能,采取水体边坡整治、建设生态拦截带等措施,同时种植水生植物约15万平方米。

“一盘棋”抓统筹。我市成立宿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包保联系和月调度工作机制,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工作进展,每月现场开展调研。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点,制发《宿州市农村净水攻坚行动方案》,科学规划治理顺序、明确治理措施,实行台账化管理、分级式治理。

“一张网”抓排查。创新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监测,累计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线索近万条。依据卫星遥感监测提供的线索,以乡镇政府驻地、农村居民居住地周边河塘沟渠为重点,组织开展多轮次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同步开展污染溯源分析,科学制定“一水一策”整治实施方案。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有效发挥社会监督及公众参与作用,广泛征集农村黑臭水体线索。

“一体化”抓治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统筹考虑“岸上-岸边-水体-底泥”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减少污染物,内源治理、清淤疏浚,修复生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连通水系、促进水体循环”等方式,有效推动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水体黑臭问题。按照“五治两清一连通”治理要求,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同生活污水整治、垃圾治理、农村水系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紧密衔接推进,有效实现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多元共治。

“一竿子”抓落实。构建“市级统筹、县级协调、乡镇配合、村级落实”的四级贯通联动工作格局,建立接户管网“一户一档”,实施“市、县、镇、村、户”“五联签”,全力打通污水收集最难一环,确保截污到位、污水纳管。大力推行“EPC+O”总承包模式,建立长效运维管理机制,确保水体“长治久清”。试点项目的有效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提升:通过以用促治,对水体进行综合利用,发展水产养殖,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村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直接受益人口26.1万人,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可实现年削减 CODCr658.2吨、年削减氨氮70.9吨、年削减总磷0.56吨的良好生态效益。



文 | 记者 陈成光

编辑 | 吴维维 姚雪  

一审 | 丁曼

二审 | 李锋

终审 | 张化云

· 版权声明 ·

拂晓报社稿件和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拂晓报
拓宽资讯渠道 服务百姓生活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800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