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丨首届2022长江青年影像研讨会实录

2022-05-30 21:15  








2022年4月23日晚19:00

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

 武汉传媒学院主办 设计学院承办的

“长江青年影像研讨会”

活动会议顺利举行



#



开幕式


       长久以来,我国的长江流域成为各类艺术创作的表达对象,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在当下的语境中,关于长江的影像创作又能迸发出何种可能,呈现何种样貌呢?
       首届2022长江青年影像创作研讨会,于423日晚举行。在这一特殊的时期,众高校学者与青年朋友们相聚线上,共同探讨关于长江影像的创作。本次会议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专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武汉传媒学院主办,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承办。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创作题材。本次会议作为长江青年影像活动的开始,专家学者们将各抒己见,深度挖掘在未来影像可能性,以及为各位青年影像创作者在创作上,提供创作的方向以及参考,以下为研讨会发言实录:





#


开幕嘉宾致辞




王龙

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党支部书记


       王龙同志代表武汉传媒学院向各位业界专家、学者及与会嘉宾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我校是中南地区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强专业、重实践、敢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摄影专业是一个注重对摄影技术及摄影艺术探索的实践型专业。2022长江影像创作研讨会是我校在长江流域影像文化品牌合作领域,为加强各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行业及社会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一次尝试。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加强业界专家学者与各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同时借助对长江流域影像文化的关注,强化摄影技术为地域文化及社会生活服务的积极作用。最后,王龙同志就我校摄影专业的发展向莅临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及各位嘉宾发出邀请,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来自大家的帮助、支持和指导。



#


李大俊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委员兼秘书长


       李大俊首先对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衷心对各位摄影教育工作者发出了邀请。李大俊表示,长江作为我们中国的母亲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希望广大青年摄影工作者以长江为纽带,以摄影为媒介,讲好中国的故事。另外李大俊还强调,创作要接地气,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最后,李大俊对青年学子表达了衷心的期望和美好的祝愿。



#

虞旻子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虞旻子在发言中表示,这次活动是湖北摄影立足长江流域文化生态和人文景观打造长江青年影像展品牌赛事的首发活动,同时也是一次来自全国摄影专业院校青年摄影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不久的未来会正式发布长江青年影像展的征稿启事,启动面向全国的高校学生摄影活动。虞旻子希望能通过摄影、动态影像、混合媒体影像等多种视觉呈现、互动交流方式,立足长江流域为全国高校摄影专业及广大摄影人提供一种新的摄影思维观念和发展方向,也希望通过这种活动发掘更多的青年学生摄影人,建立属于青年学生的摄影品牌阵地。



嘉宾发言


#

姚璐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主题:多维度影像语言的语境下,青年摄影创作的内省与文化关系




       姚璐首先提到了近年来各类摄影研讨会都会涉及的话题——“摄影语言的变化”,他借这一话题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开篇,再次进行了分析和延伸。
       不仅如此,姚璐认为将“长江”作为创作主题具有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时间维度与地域维度的结合也会产生别具一格的长江影像呈现方式。而对于青年影像创作,姚璐针对目前创作过程中思维与形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他认为青年影像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倘若按照惯性思维与固化的语言形式,仅仅将大量图片带有目的性地堆砌,是无法使摄影语言持续发展的。现在的青年更需要的是吸收新事物、新思想,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呈现出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摄影语言。
       研讨会的最后,姚璐列举了西安美术学院董钧老师等人发起的“1839摄影奖”项目活动的案例,希望和呼吁各位专家与老师能够尽其所能带给青年创作者们更多理论上的支持与方向上的引导,让青年创作者可以运用自身所喜爱的摄影语言,亦或采用与其他影像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多样化的作品。



#


刘阳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讲座主题:凝视与叙事——向影像内部寻找无限


凝视与叙事——向影像内部寻找无限


       刘阳以“摄影媒介的本质”为主题展开论述,审视摄影媒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她首先谈到影像最基本的意义与创作的出发点,即“影像和图像主导着人对世界的认知”。基于此,刘阳紧接着对于“主导”一词也进行了开放性的讨论:我们希望摄影能够更客观地呈现真实,但“主导”这个词却提醒着我们影像也是易于被利用甚至被操控的。在这之后,刘阳基于图像泛滥时代下创作的无意义状态,提出了“意义重要吗?”的设问。她认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东西都值得思考,这也是创作的意义,对意义的重要性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刘阳列举了两个学生的作品:《2096》和《寻人启事》


       接下来,刘阳阐述了“向影像内部寻找无限”的话题。她认为跨媒体转换等方式无疑都是数字时代与当代语境下摄影边界拓展的必然趋势和走向。然而,拓宽边界只是外部形式和方法,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的内容传达以及其是否具有意义。同时,我们需警惕在人们一味关注外延的情况下,摄影本体是否出现了虚空的部分。向影像内部,我们还能够探寻到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又得以重新审视图像本身的意义。
       最后,刘阳借用库布里克的电影创作与罗兰·巴特的文本书写,表明艺术与哲学同样都在提问、呈现思考亦或勇敢发声。创作者只有对影像语言“记录与表达”的特质有着清晰的认知,对自身作品有着明确的定位,不以不明缘由的名义去创作,对待创作不要贪得无厌,其作品才能够更加优秀。




#


王帅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讲座主题:泛起涟漪——新的在地性影像实践



此次研讨会王帅着重地谈到以“在地”做为一种实践方式,从宽泛的话题进入到相对具体的范围内(边界)再次思考文化与艺术的多重可能。因为这种方式破除了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创作形态,形成艺术家、艺术、观众以及现场的新型关系。这种方式在建立于地方文化习俗认同基础上,能够赋予本土文化极大程度上的主动性。结合本次长江青年影像展创作研讨,王帅提出“在地性”的有效发挥能够让创作者打破目前创作存在的固有限制,搭建出新的逻辑关系,激发出对既有的影像范式的反思与突破。





       而后,王帅借用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谈到景观不是影像的聚集,而是在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阐述不能让摄影、影像仅仅成为记录现实状况的工具,在影像中也能够形成自我认知和文化建构方式的改变,穿透表象重铸艺术家处理物我关系的选择。并结合师生参与的“抚州故事”影像创作工作坊中关于民族传承性的村落宣传推广为例,讨论其是如何构思和打造更具宽泛意义与讨论性的作品。
        最后,王帅通过“跬步计划”-回到附近在地综合影像计划中丰富的实践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作为一个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实践者,在创作过程中个体意识是否有所收获也是进行创作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最后王老师也为之后的“长江青年影像创作”如何展开项目,如何进行呈现,如何与社会生产广泛互动提供了许多想法与见解。



#


孙略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教授、副主任


讲座主题:算法时代的影像创作——以高校教学和个人创作为例




       孙略以“算法时代的影像创作”为话题展开论述。首先,他指出在摄影技术上的一些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影像的产生由之前的机器摄制为主导开始逐步转变为以计算机算法为主导,我们无法忽视影像生成方式的改变。孙略认为影像创作已经进入到了“算法”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人们的视觉体验是由“算法”决定的。





       其次,孙略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讨论了影视技术专业教学的变化。在教学当中他们密切关注技术虚拟化的转变,并将其融入进相关的课程体系当中。最后,孙略也与我们分享了其个人创作及体会。而对于长江流域的影像创作者,孙略认为立足于长江便是立足于本土,创作者同时也需要立足于视觉,慎用文本表意,培养自身的视觉表达能力。



#


李科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讲座主题:荆州古城传统历史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



      长期生活与工作在湖北荆州的李科为我们带来了“荆州古城传统历史街区当代影像实录”的个案分享。李科为我们展示了其摄影项目的基本面貌,着重阐明了该项目的创新价值。特别就“注重研究的体系化、强调当下的时间性、中小城市的在地创作、技术和语言的拓展、影像文献的搜集与梳理、影像研究范式的实践”作出了详细分析。最后,李科分享了基于该项目进行的延伸与探索,表明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青年摄影创作者持续地关注和投入。李科老师的分享为长江影像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参考案例。






#


代磊

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教师


讲座主题:“何不再问——作为审视媒介的摄影与成为摄影表意对象的长江”




      代磊的分享从“摄影本体认知”这样一种信仰结构出发,带领参会者对摄影的“真实性”议题进行重新审视。
      摄影设备与摄影图像,同时决定了照片的接受/视觉现象的接受之间的区别。摄影依托于相机,是光学的、化学的和神经的转化。照相机并非教会我们观看,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视觉图像。
       没有一件作品是完全绝对的写实主义,因为设备和拍摄者都和真实的客体有无法定义的“距离”。照片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比起绘画作品,它并不能让我们更接近真实。
       他认为摄影如果不存在一种对于“真实”的记录,则会沦为只带有图像信息的“谣言”。与此同时,他也提到摄影的过程是自身的一种选择,通过拍摄行为,创作主体也在与摄影以及摄影所面对的对象的交互中认知自身,创造属于自己的对于世界进行表意的过程。
照片始终对其自身、真实和我们(拍摄和观看者)提出问题。看什么,摄影通常是对现象的摄影,而不是对象本身。
      最后,代磊就“作为影像表意对象的长江”话题展开阐述,列举了不同创作者的创作案例并分享自身的创作经验,让青年创作者们积极思考针对长江影像创作本身的意义以及合法性。不要停留在探索摄影器材、摄影制品,而是摄影作品,和之于我们自身的关系。一件作品,没有质询、自反性与思考,它将不复存在。





#


黄一凯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讲座主题:虚拟影像与新景观——一种创作可能性



黄一凯在发言伊始以案例《the book of veles》(《韦莱斯之书》)引出“我们去判断这个东西到底是真还是假,它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立场,或者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这一议题。在接下来的阐述当中,黄一凯借用杜塞尔多夫学派摄影师托马斯·迪曼德的作品及创作二人组柯蒂斯与桑德雷格的作品,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阐述观看“语境”对于影像真实性判断的重要性。





在这之后,黄一凯提到了虚拟空间的概念并对李科拍摄荆州古城的项目表示赞同,从生成图像的角度谈及新一代的摄影创作。黄一凯例举了神经辐射场的技术算法以及程新皓《对一条河流的命名》等作品进行说明,并详细讲解光线追踪技术的原理所在,让人们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生成影像创作共识”做出准备,以此来延伸出技术发展对于摄影教育带来的思考。




#


李泛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讲座主题:长江影像书写的人文价值与历史使命



李泛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这是一次与各位老师和青年学生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和过程。李泛重点关注创作中影像呈现的历史与文化,为在场的青年学生进行了详细地“长江黄河两河文化历史脉络”梳理。李泛感叹没有适时地、及时地记录长江发展中重大变化,同时呼吁和倡导在座的各位摄影老师以及青年学生们积极地、有觉悟地、有意识地拿起相机去记录长江文化与两岸的发展,希望各位老师和青年学生们能够将长江影像作为长期课题进行关注,长江文化是一个永恒的创作母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同时,李泛表示文化传承是不可或缺的,希望高校摄影老师们能够身先士卒地帮助、辅导学生摄影创作,拍摄出高质量、具有系统性、成专题系列的作品,用镜头书写历史,为人类发展备存影文。

最后,李泛从自身角度出发,以亲身拍摄的长江系列影像《长江咏殇》为例,阐述影像如何“落地”,如何通过影像关注文化、民族和百姓生存状态,以及自己下一步如何运用镜头视角进一步关注和记录、表达、呈现长江文化。





#

敖国兴

上海美术学院摄影艺术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讲座主题:溯江而上——城市传承与摄影再造




敖国兴在分享之前,列举了两位极具影响力的英国摄影师——最早拍摄长江的先驱探索者约翰·汤姆森(John Thamson)与创造了经典长江景观的纳达夫·坎德(NadavKander),前者从上海溯江而上,记录沿江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后者则关注长江岸边人类栖息和发展的足迹。敖国兴逐一解析他们作品的视觉图式及其背后的观念表达。随后,敖国兴以“发现长江第一城”驻地创作项目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分享内容。此驻地创作项目主办方邀请了来自宜宾至上海之间七座城市的七位摄影师,他们汇聚宜宾这座千年古城,从地理学角度尝试触摸长江上下的经络与骨骼——通过再想象,再发现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城市变迁与精神内核,描绘这座城市在时光回望和历史更迭以及巨变洪流中人的处境和命运,唤醒城市记忆和风物景致,赋予思维以视觉样式的多维表达。

敖国兴从这七位摄影师的选题、创作手段及观念表达等做了详细的解析:王远凌对码头文化的时空穿越考察,图绘了长江码头影像地图,具有一定史料文献价值;颜长江探讨城市新型城区及房地产与传统生活的关系,作品表达了对长江边百姓日常生活的爱恋垂怜;魏壁的创作是长江源头影像与书法的结合,彰显了魏晋风度;肖萱安的作品则是对城市场景的反复摩挲,通过后期拼贴制造个人化的城市新维风景;曾忆城的《鸟投林》,抽离地缘性,展现了视觉上的纯美;罗凯星的《归去来》,通过影像转译新的乡愁;敖国兴作品里的远古山石,着眼于四万年前出现在宜宾的人类痕迹遗址,通过地理地貌精神化的呈现,展现一场当下与远古漫长时间迁徙的对话。

最后,敖国兴表示在后媒介时代,希望中青年创作者在长江影像创作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挖掘摄影语言新的可能性——再发现、再思考、再实践、再融合...同时也希望本次驻地创作案例分享能为中青年摄影师在未来的长江影像创作中提供坐标参照,以期共同探索具有时代感的长江影像新图景。







#

嘉宾补充


董钧

西安美术学院教师 1839摄影奖发起人


       董钧首先对于刘阳关于摄影创作与社会公共议题关系的表述表示赞同。而后对于姚璐所提到的“警惕创作过程中的范式与套路”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对于长江的影像创作,董钧列举了杨超的《长江图》,李一凡和鄢雨的《淹没》以及冯艳拍摄的《秉爱》,他认为这其中对于长江的影像创作有的是极度个人化与艺术化的,有的是一种全景式观察,有的则回到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之中。董钧据此认为,摄影创作者面对“长江”这样一种传统资源,必须要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从个体出发。同时,他也以自身所做的“长安诗译考”艺术项目为例,为青年影像创作者和摄影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新面向。



曹颋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曹颋根据前面几位嘉宾的发言,首先提出了“此摄影和彼摄影”的话题,即在进行摄影语言探索之外还是要去关注摄影本体语言,保持自己独立的特质。其次,曹颋向青年创作者抛出了“看与不看”,“懂与不懂”,“信与不信”等一系列问题。曹颋认为,作为青年摄影创作者,要不断关注观者和社会对于自身作品的审视与评价;要不断问询自身创作是否能够在影像叙事和表达上做到更加充分;要无比坚信自身作品所诉说的情感、信念,并能让别人也为之动容。



张辉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张辉认为当下已经进入了自媒体传播时代,传统摄影也遇到了诸多瓶颈,而高校有义务承担“摄影本体语言传承”的责任。张辉通过列举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社会对于摄影技术人才的需求虽然在提高,但对于受传统摄影教育,如图片摄影亦或包括视频在内的单一人才需求量相对来说还是在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传统胶片等相关摄影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确实不够。因此,张辉表示在传统摄影保留的基础和前提下,一定要将摄影教育与现代的数字化媒介相融合,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这样摄影专业学生才能够在社会拥有长足的发展态势。




贾方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贾方从摄影创作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出发,提出了青年创作者进行摄影创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青年学生和创作者,缺乏创作的动机,往往从样式、技术、流行的角度进入,以局限的主观臆想和模仿的方式创作”。对此贾方以自身的创作项目为例,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希望同学们做作品的态度要真诚,不要耍小聪明、小技巧,要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特别是实地调研之后再去考虑要不要做,以及为什么要做、怎么做的问题,贾方强调了调查研究、创作态度和思想立场对创作者的重要性,提醒青年应克服功利主义和浮躁的创作观,这对摄影生态和个人发展十分不利。同时,贾方强调今天的教学者应摒弃固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身份思维,尝试扮演一个引导者和资源搭建者的角色,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认清自己的局限,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把个人的某种创作喜好带到教学当中,避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史民峰首先表达出对于“长江影像创作”这一话题的兴趣和支持。他提出了几个可供参考的拍摄维度,如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城市记忆等。在过去的摄影潮流中,有安塞尔•亚当斯为代表的风景摄影,也就是地形学摄影,也有罗伯特•亚当斯为代表的新地形学摄影,也就是社会风景或景观摄影,而如今是否出现了文化风景的可能,供大家思考?同时史民峰也强调拍摄之前要真正去介入与感悟,而不仅仅是按一定的风格去创作。最后,史民峰表示期待大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体现历史当中人们对于长江的整体认识。



#

结束语


本次会议预计时间两个半小时,在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与激烈的讨论下,实际会议足足进行了四个小时。李泛老师更是直言“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由此证明了“长江”这一题材的丰富性,青年影像创作者们要抓住时代机遇,挖掘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

在会议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以“长江”影像为核心,发散地对创作表达进行发言,为同学们开阔了摄影视野,丰富了摄影知识,提高了摄影审美。主办方也希望在本次会议过后,能够有更多的青年影像创作者,能够加入到活动当中来,

首届2022长江青年影像创作研讨会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会议结束后,2022长江青年影像活动将向长江流域各高校师生征稿,计划10-11月在武汉开启长江青年影像展。



 - TBC -




  以「图像」为核心

   探寻当代中国影像,思考摄影前沿方向,

   讨论美学视觉表达,分享跨界艺术文化。


云 端

影像与格律


容 器

媒体与媒介


地 图

旅行与图景


光 场

跨界与迷思






 文字 | 陆邦杰  排版 | oo刘

审校 | 蒋老师 何老师 刘老师

图片 | 陆邦杰

顾问 | 饶老师


平流层影像计划
「平流层」Stratosphere.艺术发展项目现阶段由武汉传媒学院摄影系师生负责具体工作推进。是一个为摄影专业师生、专业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专业发声平台的非盈利性专业协同发展项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