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场#28|蒋纯:现实的边缘是幻境——来自于南法的记忆

文摘   2024-09-22 11:30   湖北  

 

《冬日的炽热》

《像塞尚画的圣维克多利亚山》

《向南的窗户紧闭着》

《入夜散场》

引 言

那日的海边,海平线上闪烁的阵阵金光。

那日的酒馆,酒馆的酒杯折射着曼妙紫光。

那日窗边,仙人掌的绿植洋洋洒洒的散发着活力的绿光。


——罐子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

#


罐子:

您是学绘画出身,那么如何接触到摄影这种媒介的?


蒋纯:

其实还蛮自然的,没有说很强求。可能因为我爸爸喜欢摄影,但是他没有强迫我们去怎么样。我第一个小相机是奥林巴斯的像素很低,是在高三为了拍毕业纪念片用的。后面拿着这个相机去大学发现我同学拿的是单反,我借他们的相机用过之后觉得好清晰,由此想了一下,说从我爸手里弄个单反过来,刚好他有一个旧的。到了大学三年级时,我们就开始一起约着同学拍摄。

《给自己寄一封信》


应该怎么说呢,在摄影产生的这几百年之间,它其实跟绘画之间都没有完全分开。我绘画是不像维米尔用的小孔成像借助媒介,但我们会拿相机去拍素材、记录旅行,那个时候没有把照片去当摄影作品来有意识地创作。


摄影是怎么入门的?我当时在法国有入学的面试,只要递交相关艺术内容都可以,我主要媒介是绘画,也还有一些自己的摄影作品。现在来看它也就只是单个好看而已,不是成系列的。我记得拍肖像主题时,它是整个学期的,也就是四个月。我一开始不知道这种课程很长,可以随便拍,结果发现跟我们国内的设置课程不一样,于是我就去到我楼下小酒馆去拍了一组两三年的系列,长时间与短暂的拍摄很不一样。

罐子:

当时您说要保持一个很“诗意”地讲故事的方式,这种“诗意”指的是什么,怎么让人理解这种“诗意”


蒋纯:

好像不是“诗意”吧,其实我一开始的理解是要如何做一个叙述者或者说记叙者,当时老师提到了约翰·伯格写过一本书叫《讲故事的人》,里面有一个片段说关于我们作为摄影者其实是第三者的视角,还有可能你也是参与者的其中之一,但是你又不能干涉事件。这个很有意思,作为旁观者,如果要很好的把这个故事讲出去,它不要太过于沉重。或者说这个故事的“讲述”很重要,比如我是怎么讲给你听的,我是以哪一种方式打开?这个我觉得很重要。有些东西它过于沉重、过于严肃的话,会比较像我们以前看的那种老摄影集子。我可能首先是一个观察者,才能是一个叙述,就是诉说者。

《逆光的你》

《海风似乎在挠痒痒》

罐子:
首先要有自己的故事,再去润色或者想办法讲述这个故事,是这个意思吗?


蒋纯:

也不是润色,我更喜欢创作时加一些自己的情绪,是一个Mix。首先它本身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我去采访法国的已故艺术家的妻子,这是一个既定事实,我不能回避它。而另外一条轴线 ,是我自己去体验的,就像我第一次去马赛这种感觉是没办法替代的。它是双重的、有点像叠加色彩或者双重曝光的感觉。事实与个人情绪,像两层半透明胶片叠加,下面的胶片类比成风景,本来就存在于那里。我手上的这些拍摄工具,胶片也好,还有我的情绪,就像是它的那层色彩,有点滤镜的感觉。它很轻,不能太重,太重的话,会影响到你后面显像的东西。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册二

《那日下午》

罐子:
这个作品集名字很有意思,怎么去理解“现实的边缘是幻境”这种想法,似乎也很超现实?


蒋纯:

这其实是个诗句,是我整理作品排序的时候写的。感觉当时拍摄片子像沉浸在那个地方。其实有个学哲学的朋友看到这句话时反驳我,她说现实的边缘怎么会是幻境呢?我找一下这之前的作品图来解释一下,应该会感觉更明显一点。

《逃离》装置

《逃离》是两个不同的场景里的同一个装置,我个人会比较喜欢那个宽敞的背景。这个装置当时是氦气球和一个布面的“脚”的组合,本来想让它半浮在空中或者立着,后来发现它立不住,于是放一个铁片,这个铁片让我领悟“现实无法逃脱”,因为那个时候很想逃离那个状态。


我觉得东方的思维可能更喜欢那种玄的、虚的,西方则不然。有个法国朋友问我,你这是想要逃离回中国吗?还是说有很长的乡愁什么的?我说不是,可能是觉得现实的思维太重了,比如说很多事情会被牵绊,没法到精神世界去。这里应该算是有太虚的那个意思吧,就像《红楼梦》里要游太虚的状态。


其实我会把精神世界想成是一个腾空在现实外的一个东西,每个时期也不一样。在我初中的时候,我想象是一个岛,最早应该是一片森林,后面是带湖的。再后面就会变得没有固定的边界,它会一直在变。我觉得这个这个幻境可能是跟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关系,它的形式一直在变。

                  《逃离》油画及装置

第二张图里面两个作品都叫《逃离》,后面是个油画,前面是装置,他们的题目是一样的。都是有跟“脚”有关,当时身处法国的西北部会怀念像棕榈叶差不多的亚热带的植物。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在小池塘边会有棕叶。当然这个还是强调一个环境的变化,在异国的和非异国的时候,思维不一样,我在异国可能会比较想家,是一种思念文化上的想,在回来之后,这种思念它会被排除在外面,所以又回到要做的课题上了。就很奇怪,说乡愁这个东西它会影响很大,但是一旦乡愁变得很少了之后,它就会恢复到你自己真的要找的东西,它会显现出来。



《刺》

罐子:

您提到,如果选一个植物来表述自己的话,仙人掌更符合你,这是为什么?


蒋纯:

对我来说,仙人掌有种自我保护意识,其实我觉得仙人掌跟刺猬都可以,他们两个的意思都是被带刺的,但是当仙人掌把它刺摘了之后,它有点像芦荟,是软的。


虽然仙人掌是带刺的,但你拿一个棒子敲过去它就断了,刺猬也一样,它也是内在柔软,所以说很多时候这是一个防御机制。更多的时候是不愿意完全表露自己的内心的一个状态,一种自我保护,是这个状态。


我给你看张图,这个是很早以前画的。当时在创作仙人掌,但那个时候把自己的脸给画进去了,这个仙人掌是没有刺的。当时有人问我说为什么有“刺”我说这是我内心的外化,所以他不会长刺,如果说是外面的人往里看,他就会长刺。

猬与仙人掌》油画

《被停下的某日》

罐子:

您选择了用胶片拍摄,同时选择宣纸输出。这两种都是一种很复古的方式去呈现您所要拍摄的东西,当时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蒋纯:

其实我当时带了好几个相机,这一组本来还有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部分,我有一个佳能5D3,数码拍摄的色调虽然说很像胶片,因为那个灯光基本上都是说黄色调,但是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发现细腻度不一样。比如说胶片,它的噪点就高一些,它的成像呈现点状,所以胶片与数码你没法放到一起。其实还有很好的片子,我没有拿到这个系列里面来,就是为了就防止质感的不一样。 


第二个事情是选择宣纸,其实我有用mat photo的艺术相纸,不适合于打印成册,超薄的纸张也不太适合,会毁机器,一般的打印店也不会给你弄。还有一些是超厚的,不适合翻阅,每次我都会买很多小的纸张后回来做试验。


书籍的装帧和外封面都会考虑设计。可能还是比较初级,只简单找一些比如说硫酸纸或者差不多色调的纸盒。一位做设计的朋友建议我做一个这种差不多质感类似的腰封,我后来有试过,发现不好看,果断放弃。我觉得大家的意见可以听,去询问不同的人,最后建议用不用是取决于自己的。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册一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局部

我后来用宣纸试了一下,我发现宣纸它虽然会削弱色彩,但它的整体质感会比较符合胶片的噪点。噪点并没有特别多,但宣纸上会有一种肌理,它会像暗纹其实宣纸的制作是有用到席子,和凉席的质感比较像。它生成的一层一层的小条状和胶片的颗粒很贴合。

其实就像国外艺术制作的方式跟国内有差别,国内创作思维结果大于过程,比如说装置方向很适用于他们那一套方法。想法定下来之后,先去找材料,当找好四到五种材料之后,去做实验。比如某个装置可能预设两到三米,但你一旦放大之后,你会发现某种材质是不能用的,会自动排除掉了。这是需要到这个时间点才能可以把它排除掉,而不是我一开始想想就排除,必须得做出来。

做书也一样,试到最后可能你会发现有些东西需要取舍,比如我本来是打了一张宣纸成品,我觉得好好看,但是那一张和你整体的书互相干扰,你可能要做一个选择,宁可要整体,不要单张太突出。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缝纫线局部

罐子:

您是怎么去把控,或者是怎么样去细化到具体到某个点上做一种类似的总结,类似Zine一样的作品?


蒋纯:

我在马赛拍摄的时候,跟我采访对象出去的比较匆忙,需要很快抓拍,这属于没有办法去过渡的,可能更多的是长期的积累之后,你看到某个场景,觉得它可以,然后就立马拍下来。


比如说其中有一小段时间我还没有离开,但已经完成了拍摄任务,之后我去到一个美术馆,正好那个美术馆就在海边,我就沿着海边拍了一些港口的船只,还有当时拍出了不平的海。我也试过反复拍摄,但第一天在那个美术馆海边拍的海,第二天第三天拍的海另一片也是斜的。

                                                                    的转角》

我其实第一次发现这件事情就是在那个美术馆。我说我怎么老拍不直,我先是手机拍,拍完之后我发现怎么不对,然后又用相机拍,然后我去找。我就走,直到我发现前面有岛屿,那种白色的发光的岛屿,我就再往前走,发现岛屿是整体倾斜的,它的那条边界线会影响到我们的视觉,再加上可能还有就是我所在那个地方本身就是有地势倾斜的原因,便让我觉得好有意思。所以这件事情不是最后说我把图片拍完了才发现的。是我本人在那就已经发现了,觉得不对劲。


说回来排版,关于它的色彩和逻辑,因为写的诗句,我希望它是一个单独的作品,所以它里面有我回想起来之后的第二种感受,它出现了第三层,更加文学性的滤镜了。第一层是原本本质的东西,第二层是我所想,当时的情绪,第三层是自我反观滤镜带有点记忆感的。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册三

所以当你看我书上面写的词,我说我记不起来当时怎么走,哪个方向,这些我真的在整理的时候想不起来。其实还有很多手机上的照片,我很想把它做成一个小册子,作为它的辅助或什么样,后来发现它太干扰了,我希望书是干干净净,看到像诗集一样的东西,或者是像一个图片,因为图片本身它能说的事情很有限。我在书展上会费费费尽口舌去讲很多背后的故事,其实这个背后的故事本来是可以靠这一个小册子,可能来说清楚的,但我又怕喧宾夺主。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


罐子:

这一套简述性为主的摄影集,同时也是短期总结完成的摄影集,您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我们去完成这种类似于短期创作这种方式?


蒋纯:

第一个是整理,就是我们一开始可能不太会想做成书,可能做展览就是先选片,我觉得选片很重要,首先你要确定好什么是自己最想要表达的。比如说你重新翻看的时候,可能片子不一定是一个主题,它可能是两到三个主题,可以从同一份文档里面分成好几个主题,然后这时候你可以先把这个主题用一个文件夹命个名,先大概想一想。


等你把选大概选片复制到这些文件夹之后,可能过一两周吧,你先不理它,然后再去看,你会发现有些你自己就不会感兴趣了,说明它不是长期可以跟进的,你就做那个你感兴趣的,之后继续去拍摄。一个系列到拍摄十几二十张肯定不够,一般的话量至少成百张的量,你拍摄时间长度可能是三个月到半年到几年。


之后的排版的时间可能也是在几个月左右,也不能天天排,排一会你需要休息一下,让自己脱离一下,这个就是排版思路,然后再回来检查的时候如果它合理,就继续,如果不合理,可能就需要推翻重来。排版的软件一般都是用indesign。假设刚开始发现的这个比较好的主题排到一半的时候,会出现缺图的时候那就要去进行拍摄。这就是定向作业了。

《透过一扇向上的窗户》

最后补充吧,如果是还没有开始制作的话,我建议就是像我说的“肖像”那个主题一样,先不管那么多,先去拍,长期跟进,而且要避免掉进陈词滥调的那种思维里去。我记得当时拍了一个 在荒野的灯,当时路过加油站的时候拍的,老师就说你这个好像哪个很熟悉的摄影师会拍的。有很多时候这种片子只是为了好看,只是为了构图,但是没有任何的观念在里面,这种的照片很多。所以这个片子我虽然觉得好看,也只能放弃掉,没有把它作为某一个项目。它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的作品,但它不是你的作品。

    《一瞥一瞬》《雪向南消散》《休憩的船》《路程又慢又快》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展览现场

2024.9.25-10.3





相关作品链接:

i ma新展 / 蒋纯个展: 现实的边缘是幻境

                 



  




蒋纯

小红书:Vela酱

网址:jiangchunart.com






“光场”板块

聚焦于当代摄影从业者的创作与迷思

- TBC -


以「图像」为核心
   探寻当代中国影像,思考摄影前沿方向,
   讨论美学视觉表达,分享跨界艺术文化。

云 端
影像与格律

容 器
媒体与媒介

地 图
旅行与图景

光 场
跨界与迷思



    访谈人 | 罐子   

排版 | 罐子

审校 |  蒋老师 何老师

顾问 | 饶老师


平流层影像计划
「平流层」Stratosphere.艺术发展项目现阶段由武汉传媒学院摄影系师生负责具体工作推进。是一个为摄影专业师生、专业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专业发声平台的非盈利性专业协同发展项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