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萃· 纪实】“捧”发展 | 勐捧镇曼贺南村:万亩林下“土疙瘩” 强边富民“金不换”

文摘   2024-10-30 17:27   云南  


祖国西南边陲的勐捧镇曼贺南村,辖哈尼族、傣族村民小组11个,边境线长24.33公里,距中老边境线直线距离仅一公里左右。曾经,特殊的地形、分散的村寨以及单一的产业,让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的阴霾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不散。

近年来,曼贺南村不断在困境中寻找转机,围绕山乌龟种植这一重点产业,全力推行“村企联建共同体”“院村合作联合体”“人才共育联盟体”这一富有创新性的发展模式,绘就了一幅强边富民的壮丽画卷。

山乌龟别名金不换,傣语为波波罕,为防己科千金藤属多年生草质落叶藤本植物的统称,具清热消毒,散瘀消肿功效,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跌打肿痛等,可用于制作麻醉药品。


村企合作:集体经济稳增长,资源整合促双赢

曼贺南村积极迈出招商引资的步伐,成功引进西双版纳立正堂植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资源入股的形式,联合企业创办西双版纳绅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全新发展构架,为集体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企业凭借其在技术、市场、资金方面的雄厚实力,为山乌龟种植产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村集体则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协调各方利益,保障项目顺利推进。这种深度融合的村企合作模式,让集体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目前,已建成29亩母种基地和821亩扩繁基地,新耕土地1000亩,并计划在3年内连片租用村民土地,联农带农扩展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山乌龟种植产业作为曼贺南村的“绿色银行”,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乡村公共服务提升提供了更坚实的经济支撑。




联农带农:人才培养展欢颜,促农增收稳边境

曼贺南村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为强大的科研技术后盾,重点聚焦山乌龟种植的规模化与科学化,积极建设经济作物推广示范基地和产业研学基地,组建一支涵盖农业领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的20余人专业技术队伍,定期与教授学者、行业专家结对开展专项讨论,通过联合攻关,山乌龟的种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相较最初提高了近20%,病虫害防治有效率提升至85%,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培育本土专业人才50余人。

曾经,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村寨只留下老人和孩子,氛围一片冷清,经济收入的单一化则更容易让人铤而走险诱发边境违法犯罪。随着山乌龟种植产业成为劳动密集型的“聚宝盆”,前期开垦育苗、中期田间管理、后期采摘分拣等各个环节为村民创造了1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200余个周期性就业岗位,人均增收2万余元,村民的钱包鼓起来,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孩子们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新盖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在村寨出现,欢声笑语重新回荡在村寨上空。


林下经济:空间致富增效益,延链补链共繁荣

曼贺南村拥有大量橡胶林地,橡胶树为山乌龟生长提供了的得天独厚的遮阴环境,山乌龟的种植则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其根系还有助于保持水土,形成了稳定共生的生态系统模式。

在持续丰厚“绿色家底”的同时,曼贺南村积极探索延长产业链,致力于将山乌龟打造成地标性产品,通过注册品牌商标、建设现代化的加工厂,逐步涉及清洗、切片、烘干等初加工领域,贯穿繁育、种植、加工等生产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预计实现总产值2.8亿元,还积极借助电商平台、赶摆场农产品展销、医药企业合作等多种途径,带动周边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兴起,让村民们不再仅仅是种植者,更将成为产业工人和经营者,共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预计人均年收入增长12%以上,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勐捧镇曼贺南村,凭借山乌龟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迎来了“云南省边境幸福村”的新面貌。村企合作蒸蒸日上,联农带农成效显著,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曾经的边境贫瘠小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一幅强边富民的美好画卷正在不断续写着边境村寨自力更生、奋斗攻坚的产业致富新辉煌。


供稿 | 勐捧镇党委

编审 | 林依依

编辑 | 杨淇

投稿邮箱 | mlxwzzb123@126.com

联系电话 | 0691-8161203

勐腊先锋
勐腊县委组织部对外发布信息的新媒体平台,主要宣传勐腊县党建、干部、人才及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