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2024年7月11日至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三下乡”校级重点团队“普”润乡村,“语”你同行—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榆林市子洲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子洲中学、颐和社区和天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对象开展调研与宣讲工作,通过实际行动提升乡村地区的普通话水平,助力乡村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全方位落实到位。
01
且看“新生”试“新”声,“声声”不息
“老彭捧着一个盆,路过老庞干活儿的棚”“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那就吃不成我的炖冻豆腐”……实践团成员第一站来到了子洲中学,走进高一九班的教室,里面传来了阵阵朗读声,同学们正积极挑战着实践团成员带来的普通话绕口令大比拼。“真是字正腔圆,读得太好了。大家在读接下来的绕口令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前后鼻音,n前,ng后,发ng时,用舌根顶住软腭,让气流从鼻腔流出,同时声带颤动……那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呢?”话音未落,教室里唰得举起了一只只手。
宣讲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同学们谈论起了有关梦想的话题——
“我以后想当主持人,要不是今天读前后鼻音的绕口令,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普通话还不标准,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我想当老师,把知识带给更多人”
“我想成为律师,为正义保驾护航”
“我要当翻译官”……
梦想的合唱回声嘹亮,响彻山间。“语言通,文化才能通,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我们想在这里种下一颗语言的种子,期待它茁壮成长,在田野上结出丰硕的果实。”实践团成员说到。
走过子洲中学,在实践中成员们对子洲县的普通话推广水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生长于这片土地的年轻人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有何见解,又能有何作为呢?为此,实践团特别邀请了两位返乡大学生——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天宇同学和来自西安科技大学的星瑶同学参与朋辈座谈。
两位同学就自身经历,从省内省外、乡里乡外各个角度,谈到了自己看法。四海知音,和而不同,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关系。”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也总有梦想需要走出山间。他们说,“返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新的理念、技术引进来,帮助更多的梦想走出去”,让乡间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另外,实践团成员还以“典耀中华”诵读的方式为街头小巷的年轻人、中年人等群体分发诵读篇章。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子洲县的街头巷尾,当居民们尝试着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红岩》的经典片段,或是吟咏杜甫、李白、屈原的诗词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技能,更是在体验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共鸣。这种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身份与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2
助农“芪”效传“兴”声,“声”入人心
实践团成员第二站来到了子洲县颐和社区,在这里开展了“‘普’润乡村,‘语’你同行”宣讲活动,向社区工作人员普及了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号召工作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推普活动中来,在工作中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真正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在采访中,社区续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到,颐和社区是子洲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了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提高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的能力,社区常态化组织开展新时代新民风建设系列活动,传递文明火炬。续书记谈到:“之后应该考虑面向广大社区群众,开展推普活动,帮助大家更好地沟通,便利生活”。
走访完颐和社区,实践团来到了马蹄沟镇的天芪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天芪公司自2018年入驻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中心(中药材产业园区)至今,累计产业振兴及带动人数5750人,帮扶金额4600万元,生产用工雇佣贫困户270人,与158户贫困户签订意向收购合同,在种植和生产过程培训贫困户150人次,奏响了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将笑声送进了千家万户。
在产品展厅,成员们聆听着讲解员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着黄土地上黄芪变“黄金”的乡村振兴“好钱景”,在“零距离”的参观中触摸乡村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乡村温度。
在与实践团成员交流的过程中,讲解员谈到:“我们会要求员工讲好普通话,因为语言承载着大量信息,良好的语音面貌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对外发展、产品销售,语言是公司除产品之外的第二张名片,有了‘好声音’才能够推动好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03
非遗说书诉“心”声,声声入耳
子洲,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无数探索者的目光,也引起了实践团成员的关注。走进子洲县民俗文化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异彩纷呈,这里不仅是展现子洲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要说咱们这最有代表的非遗文化,那说书一定得算一个。说书的内容讲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自己的故事,它离不开陕北,离不开滋养它的黄土地。表演时用的是咱们这里的方言,很有特色,可惜外地人他听不懂,所以很难走出去被更多人看到。”站在陕北说书的展板前,讲解员姐姐感慨地说到。
在了解到陕北说书的发展困境后,成员们谈到“很多非遗曲艺在现今的发展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如果不用方言表演,韵味就会大大减少”,大家一致认为“方言是非遗曲艺的灵魂,不能改,要让说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还是得在宣传推广上下功夫,我们得用普通话讲好非遗说书的故事,让雅音、俗韵一同被听到。”
梦想“新”声、村庄“兴”声、文艺“心”声,声声入耳,穿梭在子洲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小西树们积极探索着振兴路,将青春力量闪耀在田间乡野,越走越远。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推普助力实践团队以“语”为媒,架起了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与发展动力。他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普通话将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发展的强大纽带,推动乡村在文化传承、教育公平、经济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振兴。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绘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让中华大地处处绽放着文化的芬芳与希望的光芒。
图文转载自“普”润乡村,“语”你同行团队
排版丨吴婧妍
责编丨刘亮亮 王聪
审核丨庞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