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亦城工匠”部分工匠储备人才事迹展播(三)

政务   2024-11-21 15:33   北京  




作为北京经开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加强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亦城工匠”培养认定工作自2022年启动以来,影响力持续攀升,已成功选拔出一批覆盖生物学研究、汽车工程、航天技术、制药工程等多个核心领域的杰出工匠人才,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今年4月,以“匠心闪耀·亦起绽放”为主题的第二届“亦城工匠”培养认定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周密筹备、广泛动员及多轮严格评审(比赛),一批长期扎根于生产研发一线,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成就斐然,并身体力行地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本期发布《第二届“亦城工匠”部分工匠储备人才事迹展播(三)》,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学习工匠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赵健:

搭建科研与医药产品的桥梁




赵健,男,42岁,北京昭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


他在生物医药研发与管理领域潜心耕耘十余载,带领团队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及药物国产化的替代性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搭建起科研成果与药品产品的桥梁,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面对国内众多医疗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的困境,他挺身而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和Biotech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性发展。三年间为18家科研院所和Biotech公司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推动了生物医药成果在开发区内的系列落地转化。


“身为制药人,必须将药品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他对药品安全性追求极致,对药物研发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他主持搭建的“蛋白药物中试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技术平台,显著提高了药物研发效率和质量,使公司抗体药物开发至IND阶段的周期从18个月提速到13个月。作为科研人员,他参与了100余个药物的研究工作,其中3款进入III期临床,1款获批上市;获得IND 批件27个、发明专利9项,SCI论文5篇;参与北京市课题研究或项目7项,其中“重大新药创制”课题1项。


赵健坚信个人力量有限,团队合力则无穷。一有空闲,他便深入实验室一线指导技术人员工作,以自身示范帮助团队成员成长。同时,他主持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专题分享、技术难关攻克等方式,持续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他的领导下,多名毕业生已成长为专业主管,昭衍生物研发部逐步成长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


赵健以责任与热爱坚守初心,在技术上追求卓越,在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十余年间,立足生物药工艺开发与质量研究工作,深扎技术、不懈钻研,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推动了整个生物制药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王肖治:

以“螺钉”精神书写汽车装调非凡成就




王肖治,男,39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整车试验中心能效开发试验室装调技师。


“作为一名技师,我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但有过硬的技术”。他没有专家、工程师般的响亮头衔,但却有着非凡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创新本领,凭借着十年磨一剑般的钻研精神和那股不达目的不服输的劲头,在平凡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工作中他时常与各种扳手、钳子、仪表工具相伴,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形成整车能量流传感器布置的独门绝技,能在狭小空间、高集成度下布置多达200个传感器,极大提升车辆综合测试能力,已在公司广泛应用。针对各车型特性,制定出适合的传感器布置方案,确保关键传感器如电压、电流、温度等精准无误,有效预警车辆风险,优化车身控制。凭借高超技能,他荣获包括“优秀员工”“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以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等,被授予“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高级技术能手”称号。


深厚的经验积累,给予了他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动力。在特斯拉Model Y的能量流测试项目中,由于特斯拉车辆集成度高,导致测试传感器无法布置,且电器功能对外不开放,许多想做对标测试企业无法进行全面的测试。他迎难而上,通过拆分加定制工装解决了电机效率的测试问题。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他跨过控制单元找到对应驱动控制线,施加外接电源来控制ABS泵执行排气动作完成排气。他还成功完成现代、小鹏、奇瑞、蔚来等车型的能量流测试,针对动力总成效率、空调温度压力等难题,创新布置方案,设计高效工装,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显著缩短测试周期,降低成本。


“面对难题,迎难而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这是王肖治对工匠精神最质朴的理解。他以“螺钉”精神,不求超人的天赋,从细微处入手,努力在技能上寻求发展和突破,以过硬的技术,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王治中:

用坚守书写航天领域的“大航海时代”




王治中,男,43岁,中共党员,北京零重宇航技术有限公司卫星总师,拥有17年航天领域的深厚经验,全面掌握任务论证、方案设计、系统研制、行业应用等技术环节。


怀揣航天梦想,2007年他自清华大学毕业后,毅然舍弃外企邀约,投身航天事业。十七载光阴,他深耕航天型号研制,以敏锐的嗅觉聚焦航天领域最新科技趋势,潜心探索,在科技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从技术实施到高层管理,王治中的职业生涯横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地面系统建设及卫星应用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他主持(参与)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伙伴计划、中国-非洲科技合作伙伴计划等多个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突破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和批量化生产、基于MBSE卫星数字化设计与建模、星载5G-NTN手机直连、星载高速路由、低轨导航增强、天基超算、通导共生、天基云、海量遥感数据高速并行处理、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小型化等多项关键技术,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和软件著作权7项,编写型号、预研、项目等各种专业技术报告近百份,具备很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能力,技术成果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等多项奖励。


他知道只有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的合作,才能共同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只有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航天人才,才能确保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繁荣。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通过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输出我国特色的航天科技,推动了国际航天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为我国的航天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他通过“传帮带”将自身技艺与经验倾囊相授,为年轻员工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


“航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和探索。”王治中将航天视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在航天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他秉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念,步履不停不断学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深耕细作,严谨求实,持续驱动技术的革新与飞跃。他坚信,凭借无数航天工匠的不懈探索与创新,定能将航天科技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人类的未来开辟更多可能。






张永虹:

3D打印技术助力冬奥雪花华丽绽放




张永虹,女,32岁,中共党员,北京空间智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2年,张永虹和她的团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为冬奥会打造一朵巨大的3D打印雪花。这朵雪花不仅造型独特、结构复杂,而且要求能够在严寒的冬季环境中长时间展示。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她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打印工艺。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朵精美的3D打印雪花在冬奥会期间绽放在了长安街,成为冬奥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一刻,张永虹和她的团队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技术的道路上,她从未停歇。在技术上,她擅长设计并优化建筑3D打印设备的核心部件,如喷头、运动控制系统以及材料供给系统。通过精密的计算与反复的测试,成功将设备的打印精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误差控制达到极小范围,不仅确保打印出的建筑结构外观精致,更在结构强度上超越传统建筑标准。她“变废为宝”,采用固废处理的新型技术,积极推动公司在建筑方式上实现更加环保与可持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积累近50项知识产权。从2018年第一代智能设备研发成功到2024年实现建筑3D打印机器人智能设备的制造、供货及销售完整供应链的搭建,销售业绩更是突破千万,带领团队完成20余个项目的交付。


多项荣誉傍身,但对张永虹而言,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看到自己的技术能够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她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建筑3D打印技术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她始终坚守初心,将建筑3D打印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国内市场,实现成果转化。她深知建筑3D打印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未来,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用建筑3D打印技术开启全新的建筑理念和居住文化,技能报国,匠心筑梦。






陈明霞:

让中药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新颜




陈明霞,女,41岁,无党派民主人士 ,正高级工程师,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总监,斯利安匠心创新工作室领军人。


陈明霞自幼在中医世家长大,她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中医,这份家族的传承让她对中医药事业充满了热爱与敬畏。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作为深耕中医药研发领域的一员,她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积极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以及北京市科委的“十病十药”专项基金等多个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SCI论文3篇。


在中药研发的道路上,她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她参与过多项原创性中药新药研发,获得中药新药临床批件2项。其中便有她的绝技绝活——高纯度松果菊苷原料及片剂的制备方法。松果菊苷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中药成分,对神经保护、肝脏保护、心肌保护等方面有显著效果。然而,制备高纯度的松果菊苷并非易事,需要精湛的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她的带领下,团队通过药材提取、浓缩、精制、结晶、干燥等一系列复杂工艺,成功制备出了有效成分含量高达95%以上的松果菊苷原料。研发的松果菊苷原料及片剂,产品上市将填补国内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空白。


中医师承是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师带徒项目”的名师,她积极参与“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作为“斯利安匠心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她借助平台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科技产品,带领团队成员快速成长,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骨干,多名成员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


荣誉是对辛勤付出者的褒奖。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等多项荣誉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陈明霞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她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这些荣誉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


陈明霞深耕中药新药研发领域18年,凭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持续追求技术和工艺的极致完美,确保每一批中药产品均达到最高标准,为中药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梁祥龙:

用技术为听障人士点亮“声音”之光




梁祥龙,男,44岁,群众,本科,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基于光波导显示技术的增强现实(AR)头戴设备作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公司技术总工程师,他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创新的思维推动工艺的进步,确保每一个产品从设计、工艺、加工环节都能达到最高标准。


他独创基于偏振反射成像技术,成功研发出世界首款商用安防智能眼镜臻探-I、Ⅱ型。这款眼镜仅重33克,是全球最轻的智能眼镜之一。在研发过程中,梁祥龙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专用VPU芯片作为智能眼镜前端AI核心处理器,AI算力达到2TOPS。同时,他采用难度极高的10层高密度HDI任意阶孔板层结构,配合对加工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合金作为前框刚体,确保了眼镜的轻量化、低功耗、高算力和舒适佩戴效果。这一创新成果不仅获得了公安部一所的权威检测认证,更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国内外数百家媒体争相报道。


他以技术创新致力于解决行业痛点,践行对社会的责任使命。基于多年积累的“AR+AI”技术,他开创性提出将AR技术应用于听力残疾人辅助沟通领域,带领技术团队进行Leion Hey听语者AR眼镜的技术开发,帮助听障人士看见声音,项目获得北京市发改委首创产品认定,属国际首创,该技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十大科技创新奖。2022年主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研发项目,突破国外对衍射波导和空间计算的技术垄断,已成功应用于某航空发动机维修现场。主持开发的双目波导智能眼镜LEION系列,第一次将阵列波导显示技术的批量生产良率提高到98%,各项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认定。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他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培训研讨等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才。


“唯有热爱,才能抵御岁月漫长;坚持不懈,方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梁祥龙对行业的坚守,更是对工匠精神的践行。






刘金博:

以技为笔书写青年工匠工程丰碑




刘金博,男,199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建造所所长、科技创新负责人。


作为新一代青年工匠,他始终坚守着对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断探索。在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的建设中,他迎来了从业以来最大的挑战。这两条线路是中国铁建承揽的最大总承包项目之一,其中中铁十九局负责最大部分建设任务,如此庞大的项目,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面对海量数据、复杂施工环境和庞大团队协调等难题,他带领团队深入钻研BIM技术,开发出一套高效、精准的施工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控,还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他负责的项目全线考核BIM板块多次获得第一,带领团队荣获广东省土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多项BIM行业奖项等荣誉。


作为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刘金博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团队成员分享经验、共同进步。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BIM技术人才,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BIM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金博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将这种精神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在技术管理、项目管理,还是在BIM技术的应用和科研创新上,都力求做到最好。他是新一代青年城市建设者的缩影,他们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城市的未来;以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王伟:

22载潜心耕耘 助力中华强军梦




王伟,男,40岁,中共党员,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制造分厂数控车班副班长,数控车床高级技师。


他与数控车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中,他被数控车间的精密加工过程深深吸引。“当我看到那些毛坯料在数控机床上逐渐变成精美的零件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王伟曾这样回忆道。他择一业终一生,坚守数控车岗位22年,先后参加了公司几百个件号的加工,配合工艺完成了几十种科研型号的试制加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先后荣获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北方导航第十一届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并多次荣获中国兵器工业质量协会兵器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二等奖。


在数控岗位上,他不断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在一次紧急任务中,他和团队面临着同时加工63个角度的零件的挑战。时间紧迫,传统方法无法满足需求。他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最终研发出一种组合卡具,极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作为数控车班副班长,王伟言传身教,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两位年轻的徒弟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常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控车工,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壮大。”他所在班组,高效高质量完成了承担的生产和研制任务,先后荣获“北京市国防工会先进职工小家”“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以及北方导航“工人先锋号班组”和“优秀班组”等荣誉称号。


王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专注、精益求精、责任与担当。他以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追求和对军工事业的深厚情感,践行军工行业的工匠精神,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李浩:

匠心独运 打造智能化产线标杆




李浩,男,27岁,共青团员,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精加分厂某型号舱体智能化产线负责人。


2018年,公司决定组建首条智能化生产单元,李浩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对自动化的浓厚兴趣,被选入了项目团队。但往往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机床长时间加工和外界温度变化导致的热变形,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这个问题一度让团队陷入了困境,但李浩并没有放弃。他与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分析数据、优化方案,经过两个月的艰苦攻关,终于成功建立了主轴偏差数据库,并编制了宏程序实现自动温度补偿。这一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市场竞争优势。他推进某型号产品外形问题的整体解决,外形交验合格率由70%提升至 100%。通过项目改造,某型号产品由之前17人操作17台设备每天生产5件,提高至2人操作3台设备每天生产20件,每年节省外协费用400余万元。凭借出色表现,他先后荣获导航集团优秀员工、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2023年第六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竞赛三等奖。


随着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和产量的不断提升,李浩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智能产线班的负责人,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为提升班组工作质量与效率,他建立了自己的“百科全书”,将产线运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日常生产过程中需要留意的重点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组织产线团队成员共同学习。他还积极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习和交流,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回望过去的七年时光,李浩感慨万千。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到如今的智能化生产单元负责人,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坚守自己的初心和匠心精神。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END


编辑:王弈鸥

校对:耿静




热点回顾

习近平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北京新闻》4分钟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北京经开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中引发热烈反响

北京经开区2025年拟办实事开始征集!期待您的建议

北京经开区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第二批场景机会清单发布

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空间方案和专项产业政策,北京亦庄将打造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汽车智造创新城


点亮在看,为北京亦庄加油

北京亦庄
爱亦庄 关注亦庄 品读亦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