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艺美术巡礼
——“特艺现象”探析
史
永
哲
灿烂的工艺美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谱写出辉煌的华夏文明,而有着八千年历史的漆器工艺是其中的一枝奇葩。漆器以其沉稳厚重、蕴润绮丽的艺术魅力,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大漆亦称国漆,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居于亚热带气候的陕西、湖北、四川各地,尤其是我省秦岭山麓更是有着丰富的漆树资源。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陕西是我国的文化大省,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着众多的漆文化遗存。陕西“扶岐”是周文化发祥地,古有“自土沮漆,古公亶父。”“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的诗句,正是对周公亶上承后稷,下启文王迁周于岐漆二水之畔,发祥伟业的称颂;商周时的漆艺已在祭祀、酒具、车饰中有饰贝镶玉的工艺;庄子曾为“漆园吏”、战国至秦更有甲冑车马兵俑皆髹漆质文;汉代更是漆艺王国,“天工造物”漆工已成行业分工和生产体制;汉武帝丝绸之路漆利长安出使西域,更有楚人漆艺奢华“买椟还珠”、秦有“漆渠阿房”之典故;唐代有漆工艺金银平脱和螺钿铜镜,法门寺金银平脱蜜釉漆碗堪称国宝,更有雁塔咏诗曲水流觞;明清时期漆器屏风款彩风靡欧洲,漆器进入大航海世贸时代,丝路之门再度西洋。在近百年中在我省各地相继发现挖掘大量漆器文物,八千年漆艺文明史在三秦大地真可谓“绵绵瓜瓞”,漆水流长。
大型漆壁画《延安金秋》
史永哲作品
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今天,漆器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在这片拥有秦岭丰富漆树资源和厚重文化沃土的三秦大地,漆器工艺正是以一代人的开拓与坚守,谱写了西安乃至陕西漆艺发展的辉煌里程。今天我就“特艺现象”的探析,回望漆器工艺的前世今生。
一、民国时期漆器寻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漆器工艺美术行业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有北京金漆厂、扬州漆器厂、平遥退光漆厂、福州脱胎漆厂、成都漆器厂、 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等,都是近代漆器行业的重点企业,具备着一定实力与规模。随着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全省漆器产业繁荣。宝鸡、杨凌、凤翔、户县 (今鄠邑区)、商洛等地县市漆器工艺应运而生。同时秦岭山麓有着丰富的漆树资源,使陕南安康、平利和岚皋各地生漆采割业及生漆出口贸易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民国时期,位于西安东木头市粉巷一带,有一家民间私营企业——精业公司,是我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的雏形,1912年由弃官从商实业救国的爱国人士张子宜先生创办了以从事印染和布匹、木器、漆器业为主的股份公司,其中就有一定规模的漆木家具的生产作坊,以西安老艺人杨尚武为主的一批漆器工匠,从事漆器衣箱、家具及漆碗、盘、盒、拐杖等漆工艺品系列的生产,其中有卤漆线刻雕填大漆的衣箱、嫁妆品之属,已成为婚嫁必备礼品风俗而风行西安。当时精业公司以西安南院门、东西木头市为中心,开展了东到晋、豫,西达甘、川的漆器产业商枢,为我省漆文化传承和西安民族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精业公司曾在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时参与反袁斗争,几经辗转直到抗日战争早期停产,历经二十余年,并在1935年于青岛参加出口产品博览会展览而名载史册。公司培养技工700人,都成为以后新中国西北地区手工业技艺传承的火种,所剩资产及器具全部捐于西安民间孤儿教养院,这段史实在2015年〈西安晚报〉省地方志—大事记》皆有登载。
二、传承漆艺,成立西安工艺美术厂
建国初期我国手工实行合作化道路,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西安工艺美术厂,为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西安市将各类个体手工匠艺人统一编制成立一个综合性美术厂,其中有广告设计、摄影、油画、炭精像、火烙画、面塑、蜡果、石膏工艺、字画装裱、风筝灯彩、家具、漆器等达40多个品种。其中比较成熟而又有历史传承的是陕西漆器工艺,民国时精业公司的漆器艺人杨尚武、朱炎荣、张友智,带领徒弟30余人成立漆工车间,从事和恢复了我省漆器工艺生产。其厂址在东关南街龙须堡,一个青砖大院里的民间作坊。生产的是各类漆器日用品,拐杖、盘碗、饰盒、衣箱、炕桌之属。院内堆置着漆桶、漆灰、藤条、皮革、木材等各种天然状态的材料。
九曲漆器镶嵌屏风《极乐图》
史永哲作品
漆是漆器工艺的必须品,它来源于大山,采集的生漆装在木桶里,经过过滤、晒漆、制漆、调漆的复杂过程,其中要用细布加丝棉,手工绞制除去渣籽异物。而熟漆则要在大盘中日晒、搅拌为精制漆、各种色漆、退光漆。透明漆更是各有其炮制法则,所用漆灰,需要用陈年旧砖瓦粉碎成灰,所用灰料则用猪血调拌。所制拐杖采用山中藤条,捆扎成弯头风吹日晒而自然成形。
这种原始工匠模式,一则体现出传统手工艺的质朴的纯粹性,同时也暴露出民间手工艺的落后的弊端。工艺美术本身就是边缘科学,在市场经济中是何等举步维艰。这便是在建国初期,我国小农经济的工艺美术个体手工艺初级阶段的现状,漆器技艺的艰苦创业由一点漆、一勺灰开始,走出了漆艺发展的曲折道路。
三、励精图治,艰苦创业
1961年西安漆工艺迎来了转折点,西安美术学院及附中毕业师生分配到西安工艺美术厂,使原来的传统民间工艺生产模式中增添了新生血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安市长杨晓初力挺传统文化,利用陕西文化优势及美院师生的人才资源,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思路,组织专业人员走茂陵访永泰,创研石刻壁画,为开发产品寻找出路。
漆器镶嵌屏风《唐六乐人》
江文湛作品
六十年代初终于确立了以漆器工艺为发展方向的决策,到上海、福建引进漆器镶嵌工艺。几年中在以漆器镶嵌屏风为定型产品,以出口创汇为方向的西安工艺美术厂在稳步中前进。随着企业发展,一批美术学院专业人才遂进入企业领导班子。为扩大再生产,七十年代迁厂于西安环城西路,并改厂名为“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以下简称“特艺厂”),从此西安工艺美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繁荣时期的西安“特艺厂”为外事定点开放单位
西安“特艺厂”以陕西传统漆艺为依托,以创新设计为发展方向,把一个原来漆艺作坊的合作社生产模式的工艺厂,打造成为一个拥有现代管理水平和生产活力的新型企业。以漆器屏风为定型产品同时开发新品,走内外销生产及旅游文创并进的综合发展的道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 以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企业面貌日新月异,成为我省外事接待旅游定点单位,全国同行业十大重点先进单位,省市对外接待礼品、纪念品生产基地。“特艺厂”以长安文化优势,以漆文化精湛的艺术形象,乘改革开放东风,改写了陕西漆艺发展的历史而留下浓浓的一笔。
牙雕《唐华车辇图》
岳钰作品
四、广招人才,研创开发
一个企业没有定型主打产品就等于没有方向,企业没有人才就等于失去活力和生命。“特艺厂”的发展关键在于一代人传承意匠的坚守开拓和人才的引进。“特艺厂”前后40余年曾有过三次人才引进,成为我省工艺美术史上一段传奇。第一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大专院校停办,西安美术学院一批在职教师及附中毕业生30余人被分配到厂里。其中有国画系王有宗、崔振宽,附中毕业生江文湛、李群超、史永哲等,以及我省雕塑界前辈徐人伯、吴学让、陈天老师,厂里原有民间艺人杨尚武、朱炎荣、张友智,油画家马英华,书法家何连三等技艺人才及班底, 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优秀的设计力量,这些新老艺术家不仅是“特艺厂”的奠基石,同时也是我省工艺美术事业开宗立派的开拓者,在兴业建厂和培树育人方面做出了丰功伟绩。
西安“特艺厂”建厂三十年美展画家合影
第二次人才引进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年进厂的美院师生已成为企业领导和设计核心骨干,省工艺美术大师李群超时任厂长,他千方百计招贤纳士,在他的努力下,把在户县 (今鄠邑区)农村下乡的长安画派画家康师尧及全家调往厂里,又连续调动在陕西各地县一批学院师生进厂,其中有王炎林、郭北平、杨国杰、马云、丰肇民、侯声凯等10余名美院老师及社会知名画家进厂工作。同时期又在社会考试录用一批执有艺术专长的青年职工,现已成为各领域的教授专家,其中有西北大学岳钰,西安美院李望平、黄玲玲等20余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又迎来了第三次专业艺术人才集结的高潮,郭盈力、高丽丽、翟荣强、董静华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书画艺术家,加入西安特艺厂设计队伍。这时“特艺厂”不但是工艺美术界的发展平台,同时融汇我省书画界、美术界以及国、油、版、雕各专业综合实力的融合,素有“小美院”之称。
牙雕《天女散花》
岳钰作品
五、创新研发是企业振兴的方向
“特艺厂”拥有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在几十年发展里程中,大胆创新设计,开发新产品新花色新思路,用精湛的技艺给社会留下一批批优秀作品。首先在漆器工艺生产的基础上, 拓宽企业结构,成立长安书画院,增设木雕、牙雕、贝雕、羽毛画、麦秆画、唐三彩、民间工艺及风筝灯彩等十余个品种。几十年来,研制出了许多经典产品,其中有大型漆器镶嵌座屏 《竞艳图》(7m×4m),以百花百鸟竞秀为题材,骨石镶嵌大型座屏,特聘陕西著名画家蔡鹤州设计,由厂内专业设计人员和各工序技术能手历时3个月制作而成;西安新建火车站时,由王真市长主导,由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师生设计和“特艺厂”共同制作大型漆壁画,《延安金秋》《汉中胜迹》《陈仓月夜》《华峰苍翠》(每幅 12m×6m),展示在车站候车室一、二楼两壁,伴随古城过客走过四十个春秋,并为漆艺进入室内装饰领域首开先河。
大型漆器镶嵌座屏《竞艳图》
蔡鹤州等多人设计制作
再有江文湛设计的九曲朱漆镶嵌屏风《文成公主》,史永哲设计的九曲朱漆镶嵌屏风 《极乐图》,漆器屏风《春香闹学》,郭北平设计的羽毛画挂屏 《延安新春》,岳钰设计制作的牙雕 《唐华车辇图》等。几十年中“特艺厂”共创作设计各类中高档产品和外销生产货号产品,累计建档花色高达千件计,工艺品种达百余种之多。
六、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企业综合实力的加强,使原来一个合作社小农经济模式的漆器作坊,发展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全厂职工最高时期700余名,加工配套企业单位遍及省内宝鸡、杨凌、商洛、平利、户县 (今鄠邑区)、周至等市县。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口屏风四扇均在一千到二千元左右一幅,高档产品亦可有上几十万百万价值,因艺材及技艺水平各异不等。产品外销基本上由天津口岸经销,省市口岸有销售订单,每年二季广州交易会成为对外成交窗口,再加上内销和旅游产品销售,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每年外销产值3568万元,漆器屏风年产量3775幅,旅游创外汇27万美元。从1964年到1990年总产量33719副。其中旅游产品销售及国际交往礼品纪念品更是每年突破300 余万元,七八十年代省市外事接待礼品非特艺厂莫属。
西安“特艺厂”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丰富的工艺美术形象已成长安名片,不仅成为同行业先进企业,也成为我省外事接待定点单位,中外国际友人、国家团体,社会文化名流参观访问络绎不绝,脍炙人口的“特艺现象”成为一代传奇。
西安“特艺厂”当时的生产车间
七、转规变型中的工艺美术
西安漆器工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厂开始为发展期,七八十年代为经济高潮期,直到九十年代末为下滑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漆器工艺大都是自负盈亏的集体企业单位,在改制方面因无法承受冲击,经管无力而停产倒闭。从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近二十余年,全国漆器行业濒临消亡。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如火如荼,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工艺美术借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开发内销和旅游产品而转为生产经营型,然后很快以经营取代了生产,企业惯常的生产秩序被肢解,弃工经商,弃艺经商已成趋势,企业无力支撑而纷纷下马,技艺人员流失,全国漆器行业黯然失色。
工艺美术是具备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双重性的边缘科学,原本脆弱的传统技艺和以精神文化为支柱的工艺美术,在改革转型浪潮中难以应对社会变革的压力不堪一击。使曾经艰苦创业享誉古城的“特艺厂”,在辉煌和尴尬中于上世纪末画上句号。
西安工艺美术公司所属十余个企业均是从社办工厂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而在产品出口换汇、创建企业品牌各有建树。工艺美术公司下属西安玉石雕刻厂、西安凤凰刺绣厂、西安锦江制绣厂、西安地毯厂、西安金属工艺厂、西安美术陶瓷厂、西安美术广告工作团、西安艺术雕刻厂、西安玩具厂、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等,构成了西安工艺美术强大的专业队伍和成熟的文化产业。工艺美术公司以为企业创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设计为目标,还成立了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同时率先创办了西安市工艺美术学会,举办工艺美术技校和艺术培训班。一个具有现代行业管理体系和前瞻性的产业化公司,在自我完善中日臻成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工艺美术师,打造了工艺美术的时代振兴。这种从个体手工艺经营者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行业规模的产业集团,一个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化楷模,是一代人艰苦付出与坚守的结果。
史永哲
史永哲,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留学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中国漆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首席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文联荣誉顾问,长安书画院院长等。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八届美展,漆画《大唐鼓乐》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漆器镶嵌挂屏《盛装观音》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曾为西安火车站四幅大型漆壁画艺术总监。
来源:《文艺西安》
编辑:汪悦 | 校对:禚李昊 | 审核:王丹阳